图书馆信息化发展新方向:融入和聚焦
现状分析
当前国内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已从数字图书馆建设阶段进入到了智慧图书馆发展阶段。2021年,相关研究人员对我国“双一流”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现状进行的调查与分析表明,我国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评价指标体系中基础设施维度的智慧指数已经比较不错,部分高校的图书馆在智慧化建设方面已取得不错进展,如南京大学图书馆、重庆大学图书馆等。
智慧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包括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平台建设、公共空间智能化建设这三个方面。从基础设施角度看,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管理、读者服务、行政管理等各项工作基本已经实现信息化。
如今,不同规模或类型的图书馆,或多或少都建设了这些类型的信息化设施:
一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包括数据中心机房(服务器、存储器)、电子阅览室、门禁系统等;
二是业务系统(网站),包括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图书馆门户网站、图书馆OA等;
三是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系统,包括资源发现系统、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系统、资源地图等;
四是读者服务系统,如基于QQ或微信的在线咨询、自助打印服务系统、自助存包柜系统等。
此外,随着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更多的图书馆里得到应用和推广,智慧图书馆也逐渐从理论研究变成了现实。
所处困境
队伍力量不足
图书馆信息化专业人员力量不足已是陈年旧疾。当前图书馆的各项日常业务运行越来越依赖信息化系统,所以对运维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外,由于图书馆既要探索开展新业务,又要满足来自上级管理部门对信息化建设的合规性要求,所以需要更多的信息化专业人员。
但是信息化工作显然不是图书馆的主要职责,因此技术人员编制也十分有限。以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为例,全馆在编44人,技术部仅有5人,负责两个校区所有的IT相关工作。此外,学校的薪资待遇相比于企业,缺乏竞争优势,难以吸纳或留住高水平的IT工程师,这与高校信息化部门、教育技术中心等机构面临的问题相似。这一困境早已是高校信息化界的普遍现象,且在短期内难以解决。
新的技术要求
众所周知,目前传统的图书馆业务正在日渐萎缩,“图书馆消亡论”也不绝于耳,很多高校图书馆正积极拓展新业务,寻求新出路。
例如,很多图书馆在学科服务方面,除了进一步整合发掘已有电子资源的相关服务外,还谋求借力数字学术服务,通过图书馆的技术力量,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新文科建设等提供必要的支撑;在教学服务方面,探索引入更多的教参资源、学习资料、学习空间、学习平台。
这些新的业务可以说都得依赖技术的支撑和已有的IT人员,因此相当于从另一个角度对图书馆信息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学校图书馆于2021年设立了数字学术中心,建设了数字人文实验室,现有的学科服务部、技术部人员以兼职研究员的身份加入该中心,为学校各学科和研究团队提供数字学术服务、信息素养和数据素养培训服务。
用户、部门的要求提高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高校师生用户对图书馆各应用系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信息化部门持续加强的网络安全、数据治理等工作,也对图书馆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在有限的人员条件下,图书馆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必须有所取舍,寻求一条更合理的发展路径。
如何破冰
融入高校整体信息化,
聚焦自身核心业务能力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的规定,高校图书馆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信息化与高校信息化的关系应该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然而,这两者在建设、管理和运行方面相对独立,在学术理论研究方面也大相径庭,而且图书馆信息化相关的研究大都忽略了高校整体信息化。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图书馆在高校设立的时间比学校负责信息化建设的部门早,很多图书馆在开展信息化建设时,还没有明确的整体校园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很多图书馆还培养了一支专业技术团队,不仅具有系统运维管理能力,还有一定的软件研发实力。
第二,图书馆界对图书馆信息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均十分活跃,从较早的资源电子化,到数字图书馆、智慧图书馆等,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这些成果并不依赖于高校信息化。
时至今日,高校信息化成效显著,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网络安全方面已成气候,图书馆信息化“特立独行”的存在已无必要。
教育部于2021年连续发布了多个指导文件,其中针对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布的《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首次对高校数字校园建设的内容和方向提出了可执行、可落地的具体要求,标志着高校信息化进入了“规范化建设新时期”。
《规范》对当前面临发展困境的高校信息化和高校图书馆信息化两者均是机遇。高校图书馆应结合本馆、本校信息化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融入策略,实现图书馆信息化业务的聚焦。
融入和聚焦的策略建议
1.做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用户
高校图书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自行建设管理了不少信息化基础设施,如网络环境、数据中心机房、计算及存储系统等。
在规范化建设的数字校园中,这些设施设备建设、管理和服务的主体应该重新界定,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以达到数字校园的技术标准、安全标准,并可实现资源统筹、成本降低、人力缩减。大多数图书馆应该是基础设施的需求方和用户方,而非建设方或运维方。
2.充分应用数字校园的公共应用服务
图书馆各业务系统基本属于数字校园规范中的中层业务应用,这些系统在开发设计中需尽量使用信息化部门已经开发建设的基础应用服务,如系统登录要集成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发送通知消息等。读者账号创建、字段更新要自动从公共数据中心同步。
此外,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还应主动应用数字校园的上层应用界面,将业务系统提供的信息和服务进行集成、组织和融合,为各类用户提供简洁友好的服务。
3.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减轻网络安全压力
在网络安全方面,《规范》除了要求落实安全保护等级认定工作外,对数字校园建设的各技术层面提出了通用安全要求,极大地扩充了数字校园网络安全的内涵。
可以说,图书馆信息化涉及的所有工作都与学校整体的网络安全相关,并且不能单打独斗,必须积极主动配合网络安全管理部门开展各项网络安全工作,执行网络安全策略。
然而,安全与便利是矛盾的两面,一些人会对严格的网络安全要求心生抱怨。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提高政治站位和网络安全意识,积极配合职能部门开展相应工作。
4.优化技术队伍,聚焦核心业务能力
目前,图书馆一方面要继续做好智慧图书馆核心业务系统的建设运维服务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分出部分技术人员力量支持创新性的业务,如提供数字学术服务或自身开展数字人文研究。
虽然数字学术服务可以由学科馆员提供,但也基本离不开技术人员的支持,这使得本已捉襟见肘的信息化技术队伍更加困难。
而图书馆通过前面的三个策略,可以减少现有信息化的工作内容,解放部分技术人员劳动力。
此外,图书馆还可以与信息化部门共用IT服务外包人员来负责常规性的IT服务工作,进一步减少人力投入。从传统信息化工作中解放出来的部分技术人员,通过学习数字学术、数字人文、数据科学等方面的新技术,结合已有的图情工作经验,可以较快地成长为数据馆员,这对信息化人员自身发展和图书馆整体数字学术服务能力提升都有极大的意义。
5.结合多部门开展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教育是高校图书馆的一项常规工作,教育模式已经十分成熟。虽然《规范》中并未指出承担信息素养工作的主体,但是从其规定的信息素养培养方式可以看出,涉及这项工作的部门除图书馆外,还应当包括信息化部门、教育技术中心、教师发展中心、教务处,以及各学院。
目前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主要面向学生,针对教师的还比较少,需要与教师发展中心、院系进一步配合工作。此外,很多高校的信息化部门也将培训师生使用网络、信息系统、办公软件等列入“信息素养教育”的工作当中。因此,也有必要将这方面的培训内容进行适当的融合,建立部门间的分工合作机制,减少各方工作量和师生的困惑。
结语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走出“荒莽”时代,规范化的数字校园建设将给高校二级部门信息化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图书馆应当充分融入到学校的整体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充分利用信息化的规模优势,减少自身在常规IT业务中的人力投入,不断聚焦提升有利于图书馆长远发展的核心业务能力,逐步实现图书馆的数字化转型,赋能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网络
*侵权必删
学术前沿速递
学说观点
AIGC交流社区
未央网
毕宣
王凯
- 1
-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