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分钟了解《金融研究》高产学者和顶流论文!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金融学者们在金融组织、金融市场、金融调控和监管、金融开放等多个领域的深入研究,推动了我国的金融改革与发展,而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也为金融理论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催生了一批优秀的学者和有影响力的论文。
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国内金融研究领域有哪些学术大牛?
最近10年,哪些论文是金融研究领域的“顶流”呢?
《金融研究》
创办于1979年,是由中国人民银行主管、中国金融学会主办,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辑出版,对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正式出版物。创刊40年来,已经成为引领国内学术前沿的理论性、政策性、实践性兼备的权威学术期刊。
根据中国知网检索数据,《金融研究》自创刊以来总共发表文章8000余篇,近十年来年度发表文献逐步下降,每年发表文章均在200篇以下,最近两年分别发表文章130余篇。
*注:本文学者是指长期在高校或科研机构任职的学者;发表数据以本文发送时的知网数据为准。
高产学者列表
近十年最具影响力的文章
* 关注学说平台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词【金融研究】,获取《金融研究》近十年最具影响力的研究论文。
注意:本文所列作者机构为论文发表时的任职机构信息。
TOP 10
近十年引用量前十
01. 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 2012(12):11-22.
知网引用量:5435 知网下载量:171182
Google Scholar引用量:1868
谢平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邹传伟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云计算等,将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可能出现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称为"互联网金融模式"。
本文研究了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支付方式、信息处理和资源配置。
02. 金融发展、融资约束与企业研发投入, 2011(05):171-183.
知网引用量:1477 知网下载量:23114
Google Scholar引用量:252
解维敏 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方红星 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经企业研发(R&D)投入是需要大量的资金长期持续性的投入,外部融资资源获取则是影响企业进行研发投入的关键因素。地区金融市场的发展能否扩大企业的融资资源获取渠道、增加企业的研发投入资金来源、解决企业研发投入的资金问题以推动企业研发投入是一个亟需研究的问题。
本文以中国上市公司2002~2006年数据为样本,实证考察了地区金融发展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研究发现,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地区金融发展积极地推动我国上市公司的R&D投入。并且,金融发展水平对企业R&D投入的这种正向影响对小规模企业和私有产权控制的企业更为明显。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政府干预弱化了金融发展对企业R&D投入的积极影响。
本文为理解转轨经济背景下的中国企业R&D投入的影响因素提供了一个新的重要视角,也为理解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微观机理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03.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风险承担,2013(01):149-163.
知网引用量:1032 知网下载量:19416
Google Scholar引用量:150
余明桂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李文贵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财经学院会计学院
潘红波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本文检验管理者过度自信是否影响企业的风险承担,以及风险承担的经济后果。
我们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2001~2010年的数据作为样本,研究结果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风险承担水平显著正相关。对风险承担经济后果的检验发现,更高的风险承担水平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资本配置效率和企业价值。
以上研究结论意味着,管理者过度自信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作用并不完全是消极的。同时,我们也为风险承担能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微观层面的证据。
本文丰富和拓展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和企业风险承担的相关研究,对企业的管理者聘任决策以及对企业应重视风险性项目的投资都有一定的现实启示意义。
04. 信息不透明、分析师关注与个股暴跌风险,2011(09):138-151.
知网引用量:785 知网下载量:8528
Google Scholar引用量:130
潘越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戴亦一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
林超群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本文以我国A股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了公司信息透明度与个股暴跌风险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证券分析师关注程度对这种关系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上市公司的信息透明度越低,其个股发生暴跌的风险越大。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旨在加强信息披露监管的新法规的出台,并没有显著减弱信息不透明的负面影响。在我国投资者法律保护环境尚不理想的情况下,证券分析师作为一种有效的法律外替代机制,其对股票的关注大大降低了信息不透明对个股暴跌风险的影响。
本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我国股市个股暴跌频繁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同时也为监管部门思考如何进行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透明度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05. 金融政策对金融危机的响应——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形成背景、内在逻辑和主要内容,2011(01):1-14.
知网引用量:725 知网下载量:16806
Google Scholar引用量:226
周小川 中国人民银行
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框架,其主要目标是维护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其主要特征是建立更强的、体现逆周期性的政策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对银行的资本要求、流动性要求、杠杆率要求、拨备规则,对系统重要性机构的特别要求,会计标准,衍生产品交易的集中清算等等。
本文沿着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形成的背景,内在逻辑关系及主要内容的主线,对金融政策对本次金融危机的各种响应进行梳理,旨在明确逆周期的宏观审慎政策的内涵及意义。
06. 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及其对货币政策的挑战,2011(12):77-84.
知网引用量:722 知网下载量:19956
Google Scholar引用量:202
李波 中国人民银行
伍戈 中国人民银行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影子银行体系的迅速发展及其影响成为当前讨论的热点话题。尽管如此,从国内外现有的文献来看,绝大部分局限于影子银行体系发展对金融稳定和金融监管的影响,很少论及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功能及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本文结合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前影子银行体系的典型运行模式,着重从其信用创造的角度,创新性地研究其对货币政策的挑战,最终得出若干政策建议。
07.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抑制企业投资吗?——基于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指数的实证研究,2015(04):115-129.
知网引用量:722 知网下载量:15083
Google Scholar引用量:108
李凤羽 东北财经大学应用金融研究中心
杨墨竹 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应用金融研究中心
本文以政府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为出发点,研究这种特殊的不确定性如何影响企业投资。
有别于国内已有研究,本文使用斯坦福大学和芝加哥大学联合发布的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指数衡量我国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上升会对企业投资产生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表现得更加明显。进一步的研究显示,企业的投资不可逆程度、学习能力、所有权性质、机构持股比例以及股权集中度能够刺激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投资的抑制程度。
研究结论表明,政府在希望通过改变现行经济政策影响企业投资时,也要关注经济政策频繁变动引发的政策不确定性可能对企业投资产生的负面影响。
08. 货币环境、资本充足率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2012(07):489+50-62.
知网引用量:713 知网下载量:14633
Google Scholar引用量:158
本文基于1998~2010年期间59家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采用GMM动态面板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中国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验证了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假说。
实证结果显示:
1)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变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收入和估值效应、收益搜寻动机、竞争效应3种子机制均存在;
2)规模越大、资本越充足的银行,其风险承担行为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越低;
3)与传统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理论结论不同的是,扩张性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激励作用强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约束作用。
为避免银行体系风险的过度积聚,政策当局可考虑银行业资本充足状况与宏观经济环境,搭配使用传统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管理工具;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弱化国内银行的信贷扩张冲动,是提高货币政策调控有效性和实现金融稳定的必要途径。
09. 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思考,2015(11):115-123.
知网引用量:704 知网下载量:28811
Google Scholar引用量:100
吕劲松 审计署重庆特派办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个世界性难题,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则又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小企业天生具有融资难和融资贵的特点,信息不对称更会加剧此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升到战略高度给予重视,也构建了各具特色的政策扶助体系,力图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
我国应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并结合国内金融改革的路径、金融市场发展的思路以及实体经济发展的总体特点,制定一个兼顾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发展战略,从法治、产业、财政和金融等多方面对中小企业融资环境进行综合改革。
10.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能够降低股价崩盘风险吗? 2015(02):192-206.
知网引用量:685 知网下载量:14196
Google Scholar引用量:92
叶康涛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曹丰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王化成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本文探讨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内在关系。
研究发现,随着企业内控信息披露水平的提高,未来股价崩盘风险显著下降;在控制了内生性等问题后,结论依然成立;在信息不对称程度高、盈利能力差的公司中,二者间的负相关关系更加显著。
本研究不但有助于我们认识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因素,更重要的是,表明我国近年来推行的企业内控信息披露制度,不仅有助于防范企业内部经营风险,还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学说观点

学术前沿速递

AIGC交流社区

未央网

毕宣

王凯
- 1
-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