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BER 殖民崛起、产权和农业生产组织

美国中西部和阿根廷潘帕斯大草原历来共同为国际市场提供农产品,但二者的农业生产制度结构完全不同,其对地方经济的影响也不一样。这两个地方为我们探讨制度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研究机会。Eric C. Edwards、Martin Fiszbein和Gary D. Libecap发表在NBER上的最新工作论文“Colonial Origins,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 US Midwest and Argentine Pampas Compared”对比了美国中西部和阿根廷潘帕斯农业生产制度结构的殖民起源、持续性和经济影响.
首先作者给出了一个观察:美国中西部的农场规模较小,阿根廷潘帕斯的农场规模很大。作者先分析了大、小农场的一般差异:大农场需要依赖外部劳动力,而农场主很难监管工人,从而会造成效率损失;小农场主要依靠家庭劳动,其投入和产出易观察,所以不会出现效率损失问题。对大农场而言,可以通过市场化(例如,土地贸易)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提高生产力。但是土地代表了社会地位、政治影响力等,所以大地主一般不愿意进行市场化。 接着作者论证美国中西部和阿根廷潘帕斯农场规模的差异主要是由殖民时期的产权政策导致的。美国中西部的小农场受英国殖民政策的影响。早期的殖民立法机构规定土地可以用来交易。美国独立之后,政府继续降低产权划界和交易的成本,这方便了移民更容易地获得小地块。19世纪后期,随着美国中西部土地价格逐渐上升,新农户逐渐采用一种新的方式——股份租赁——来购买土地。该租赁模式下租户享有土地产权,与地主之间共担投入并共享产出。而阿根廷主要受西班牙殖民政策的影响。殖民立法机构十分重视畜牧业的发展,且规定土地不允许被出售。阿根廷独立后也没有出台政策鼓励移民去购买土地,导致长期以来潘帕斯仅有少数几个大农场主。19世纪后期,国际农产品市场上小麦价格上涨50%,牛价反而下跌。为此,农场主仅为粮食种植设立了短期的现金租赁,但在该租赁模式下租户仍无法获得土地产权。与此同时,大多数农场仍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 通过对上述不同殖民政策的讨论可以得到如下预期:相比于美国中西部,潘帕斯的农场规模更大、更专注于畜牧业生产、在种植小麦的地区会有更多的现金租赁。为了实证检验这些预期,作者选取了美国中西部5个州1910年、阿根廷潘帕斯4个省1914年的农场数据。这两个国家这些地区的地质及气候特征十分相似。实证结果如下:1)在控制了地质、气候因素后,阿根廷农场规模比美国农场规模大61%;2)在潘帕斯,自然条件更适合发展畜牧业的地区确实会饲养更多的牛,而且在适合种植小麦的地区并没有更多种植小麦;3)在适合种植小麦的地区,通过现金租赁方式租出去的土地比例更高。 最后作者讨论了阿根廷农业生产组织结构的长期影响。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对物质资本投资不足:租户在短期的现金租赁下缺乏激励对土地进行再投资从而造成严重的土壤枯竭问题;2、对新技术投资不足:该问题同样是由租赁导致,租户缺乏激励、农场主也不会投资新技术,由此降低了长期生产力。3、对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潘帕斯的大地主缺乏动力提高劳动力的教育水平以防止劳动力成本的提高。4引发大量农业罢工:现金租赁引起租户的不满进而引发多次大规模罢工,这也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后果。
*内容来源:论文大闷锅,侵权必删。








学说观点

学术前沿速递

AIGC交流社区

未央网

毕宣

王凯
- 1
-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