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
EN

刘晓春:5G时代需要有责任的智慧金融

8浏览
2022/05/13 15:58发布
智慧金融研究中心
智慧金融研究中心
有关于“智慧金融”文章精选——刘晓春:5G时代需要有责任的智慧金融

 

按语:随着5G落地的时间越来越近,关于5G时代智慧金融的讨论越来越多。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上海金融数字化研究中心主任、原浙商银行行长刘晓春认为,当我们站在激动人心、让人充满期待的5G时代入口的时候,我们需要吸取互联网金融的教训,始终清醒地意识到,我们需要的是有责任的智慧金融。他提出5G时代智慧金融的三个责任:金融科技的宣传介绍要有责任、金融科技的应用要有责任、数据的开放与应用要有责任。

 

本文为刘晓春于9月17日举办的“2019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智慧金融峰会”上所做的演讲。

 


2015年7月上旬,那天正是股灾后救市最紧张的日子。在新浪财经论坛上,我在演讲中提出“要敬畏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后来不知是哪个媒体编辑,在发表时将演讲标题写成“刘晓春说要敬畏互联网金融”。现在四年多过去了,我想,敬畏金融专业、敬畏金融科技风险,这应该不是问题了。
 
今天,又来到新浪财经论坛,讨论5G时代的智慧金融。回看这些年金融科技的长足发展,在兴奋激动之余,我们也看到,科技本身并不带有道德的秉性,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
 
所以,当科技在那里满口仁义道德的时候,我们应该多一点疑问;当我们站在激动人心、让人充满期待的5G时代入口的时候,我们需要吸取互联网金融的教训,始终清醒地意识到,我们需要的是有责任的智慧金融。

 

首先,金融科技的宣传介绍要有责任。

金融科技,只是各类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之所以有各种技术,说明任何技术都不是万能的,需要有不同的技术解决不同的问题。任何技术都是人发明的,也是人主导下的应用。要理性认识不同金融科技的不同功能和局限,理性认识不同金融业务的不同逻辑,理性认识不同机构自身的擅长与局限,在这种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特长,各机构相互合作,发挥好金融科技的作用。用什么技术,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不仅要有清晰的研究,更要客观地宣传。
 
现在有不少机构,说了一堆技术名词,就是不说具体做了什么,是怎么解决业务中的关键环节的。
 
比如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如果没有统计技术的专业、有效应用,即使有再多的数据,大数据、云计算也只是技术摆设而已。5G时代万物互联,更多的数据互联互通,但对于某个特定业务需求,有时数据不是越多越好,无关数据参杂多了,只会带来分析结果的误差,降低效率、增加风险。
 
再比如区块链的不可篡改功能,最多只能保证上链后的数据不可篡改,并不能确保这数据本身的真实性;同时,数据的可信,并不等于信贷风险的可控。金融科技不能提高贷款对象的信用能力和还款能力。
 
再如关于成本的比较,要有科学性。所谓科学性,就是对比的是同样的要素。我们应用科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节约成本,节约的是什么成本,实际上是明确的,科技投入成本就是科技投入成本,运营成本就是运营成本,资金成本就是资金成本,没必要胡乱的对比,否则无法解释所有以金融科技或互联网金融名义发放的贷款,利率都比所谓传统银行的高许多。
 
还有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户,有专家说可以颠覆“复式记账法”。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户,我理解是一种信息储存技术或方式,而复式记账法,是一种金融技术,是现代商业社会的一套记账方法和核算体系。记账信息无论怎么储存,在目前的情况下,都要使用这套记账方法和核算体系。要颠覆,就要另造一套记账方法和核算体系,这是金融技术问题,不是金融科技问题。
 
宣传的不负责任,搞乱了舆论,也造成了风险,实际上还误导了许多参与金融科技创新的年轻人,把许多聪明才智和资金浪费在错误的开发研究方向上了。有些人的夸大宣传、含糊宣传,或许是因为商业机密,但金融是一项需要信任的业务,在相互的合作中,包括面对监管,这样的叙述是很难建立信任的!我觉得,在合作中清楚介绍科技的具体作用,这本身就是一种责任。

 

其次,金融科技的应用要有责任。

每项技术,有它的优点,也有它的局限。再好的技术也有它的适用范围。无论什么技术,本身是中性的,不恰当的应用、或者应用的范围不恰当,可能会导致恶的结果。比如人脸识别技术,或许在远程认证、授权等方面的应用是有益的,但在支付方面的应用,可能是不合适、不安全的。
 
普惠金融是向普惠人群提供合适的金融服务,合适,不仅是普惠人群需要并能承担成本,也是满足普惠人群合理的需要。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需求,比如信贷、支付结算、保险等。信贷,只能满足未来有偿还能力的需求。未来没有偿还能力的贷款需求是不合理的需求,是不应该得到满足的。
 
金融科技本身不能提升普惠人群的信用水平和还款能力,通过金融科技提供的贷款也不可能改善普惠人群的生活水平和经营能力。有专家说,通过金融科技可以实现普惠金融,发放的消费贷款可以改善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扩大内需。这是误导群众、误导领导。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只能建立在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绝不可能靠贷款改善。

 

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等机构,在选择技术的时候,应用技术的时候,必须有这样的责任心。

 

再次,数据的开放与应用要有责任。

数据开放与利用,在看到有利一面的同时,也要充分估计它的风险。开放什么数据、向谁开放、怎么开放,应该是有规则的,不能盲目无限开放。机构如何获取数据、获取的数据如何应用,同样需要有责任、有规则。
 
什么样的数据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是资产,什么样的情况下不是资产;数据所有权的归属,使用权的界定等,都是在5G时代来临之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政府数据向公众开放与应用,有这些问题;商业机构与商业机构间的数据开放与应用,也有这些问题。
 
即使在一个公司内部,一些业务应该进行风险隔离,相应的,有些数据在不同的业务领域和部门之间还是应该有风险隔离要求的。比如,一些商业交易数据、社交数据可以作为信贷风险评估的参考,但是,有些金融数据(比如存款、贷款等)就不能用于商业营销等业务。也就是说,在一个机构内部,同一个客户的不同信息,在金融应用与一般商业应用之间,需要有效的风险隔离。对数据的获取、交易、数据真伪及质量的责任等,更需要有明确的监管甚至法律规则。

 

最后,5G时代的智慧金融,要有勇气,也有责任接受严格的监管。金融科技这也能干,那也能干,却独独不能接受监管,这个逻辑是很滑稽的。经过这些年对金融乱象的清理整顿,金融业不忘初心,回归支持实体经济的本源,5G时代的智慧金融,还是金融,不能忘却这个初心。今天,我们依然要敬畏金融的风险,敬畏金融科技的风险,敬畏金融的专业逻辑。监管与风险控制,绝不是创新的对立面。当我们回看这些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可以肯定,在5G时代能够胜出的智慧金融,一定是有责任的智慧金融。
*文章来源:BRI金融观察
*侵权必删
智慧金融研究中心
智慧金融研究中心
文章108
·
总浏览量1693
最新文章
更多
还记得自己当初为什么选计算机专业吗?
文晟
2
浏览
住房“限购令”如何影响周边城市房价和汽车消费?
学说观点
12
浏览
JFE|空气污染不仅影响身心健康,也会干扰投资者的理性决策!
学说观点
2
浏览
JFE|中国股市可以准确预测吗?来自机器学习的视角
学说观点
3
浏览
国际金融顶刊JFE最新研究:中国股市的真实价值
学说观点
1
浏览
金融学顶刊《Journal of Finance》“偏爱”哪些中国故事?
学说观点
3
浏览
热门用户
学说观点
学说观点
文章
300
学术前沿速递
学术前沿速递
文章
298
AIGC交流社区
学说官方
文章
240
未央网
未央网
文章
233
毕宣
中央财经大学
文章
185
王凯
T. Rowe Price
文章
181
热门文章
更多
经济学入门必读书籍有哪些值得推荐?
楚健
·
964
浏览
会议预告|清华五道口绿色金融讲座第一期,邀您探讨“碳达峰碳中和——中国发展转型的机遇和挑战”
学术会议动态
·
3260
浏览
如果经济学家连股都不炒,那他们都在干什么呢?
李博
·
524
浏览
荒唐!Science论文作者P上自己名字,还写进简历里?
楚健
·
275
浏览
李开复:ChatGPT引发失业恐慌?这20种工作要避开!
我和ChatGPT有个对话
·
251
浏览
Top 100 Economics Blogs of 2023
学术小秘书
·
250
浏览
2022数字经济大会议程发布,邀您参会!
学术会议动态
·
212
浏览
最新综述!AIGC到底是什么?都有哪些应用?一文尽览!
AIGC交流社区
·
203
浏览
于海龙 李成明丨乡村振兴背景下财政涉农扶贫资金政策有效衔接的关键环节和路径选择
经典论文回顾
·
183
浏览
TOP前沿: 文本分析方法必读实用指南! 基于文本即数据的机器学习!
经典论文回顾
·
174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