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金融学市场理论与行为金融学
获得诺奖的行为金融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传统的现代金融市场理论有三个关键性的假设:理性经济人、有效市场和随机游走。其中理性经济人假设是后两个假设的基础。
所谓理性经济人,即每个投资者都是完全理性的,都有很好的认识水平,能够准确预测未来。于是金融学者们只考虑理性投资者追求预期效用最大化,很少考虑受行为因素和心理因素影响的个人决策问题。实际上,大量事实证明,投资者个人的行为方式及心理因素对金融活动具有极大的影响。
现实中的金融市场往往也是非理性的,比如股票长期投资溢价、股票价格泡沫、有限套利、噪音交易、金融市场非理性走牛或牛熊等。对于许多异常现象,比如长期反转现象、期间异常现象、股权溢价之谜、公司异常现象等,现代金融理论并不能做出合理解释。
近几十年来,金融市场理论正在经历着向传统金融市场理论发起挑战的“非理性革命”。许多学者开始关注金融决策中投资者的行为分析,利用心理学、行为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在保留某些最优化理论的基础上,以投资者个人的实际行为模式作为分析基础,希望能够重构一个与现实世界更为接近的金融分析框架。这从方法论上对金融理论进行了革新,导致了行为金融的诞生于发展。
投资决策中的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认为,人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会因为认知错误和情感偏差而做出不理性的判断。认知错误又可细分成固执已见造成的偏差和处理信息时产生的偏差。
认知错误
指统计时、信息处理或者记忆上的偏差所导致的决策失误。
1. 固执已见造成的偏差
-
保守偏见:指维持原来的想法,忽略新的信息产生的偏差。用一开始的想法去预测未来,过度重视了最初的观点,对新的信息没有充分吸收。
-
证实偏差:过度关注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希望自己的想法被证实。
-
代表性偏差:用过去的经历进行归类,仅根据过去的经验做出判断,推理,其实不一定有道理。如去年10月债券市场开始调整后,认为会像8月底的回调一样,尽头可以期许,坐等解套。
-
控制臆想偏差:人们倾向于认为他们能够控制结果。
-
事后之明偏见:事后诸葛亮。例如:看到过去价格走势,觉得应该在最高点抛掉,在最低点买入,自己也能做得到。
2.信息处理的偏差
-
锚定效应偏见:被某些信息锚定,在处理之后的信息时的一种莫名其妙。如市场走熊后,人们普遍会拿不断上升的利率和年内高点作比。
-
心理账户偏见:对不同的钱有不同的理解,处理起来的方式有区别。心里把钱分成像金字塔状的几层。例:用来养老的钱必须买无风险的东西,不会乱花;中彩票得到的钱立即出国豪华游消费了。
-
框定偏见:同样的信息,用不同角度来解读效果不一样。例:某人找神父问:我能否一边抽烟,一边祈祷?神父:不行,你这样不诚恳。某人找神父问:我能否抽烟的时候祈祷?神父:很好!抽烟的时候还想着祈祷,非常诚恳!
-
可获得性谬误:越容易想到的事情就越显得重要,认为发生的概率也会高,对判断的影响大。
情感偏差
情感性偏差更偏向于直觉、自我保护、条件反射、第一反应。情感性偏差较难修正,属于心理学层面的偏差。
-
损失厌恶偏见:相比于传统金融学下的风险厌恶,实际中人们更厌恶损失。例如,同样是100元,损失100元带来的厌恶会大于收获100元带来的喜悦。
-
过度自信偏见:主要体现在自我归因时,好的一般归因于自己,坏的一般推给环境。也可以体现在做预测的时候给的预测区间太小,可能性太大。比如:我预测有99%的可能性十年国债要下到3.0%-3.1%。
-
维持现状偏见:人对现状满意时更倾向于安于现状,什么都不做,即使有明显的投资机会。例如,已经赚够100万了,即便有机会多赚一些,却还是选择维持现状。
-
禀赋效应:人对一些东西(资产)在拥有所有权时,觉得它更有价值。如在股票交易中,投资者总认为自己持有的股票比同行业类似性质股票更值钱。
-
后悔厌恶偏差:人往往避免做决策,因为害怕做好决策之后出错而后悔。做/不做行动,都会出现后悔情绪。例如:害怕购买股票以后股价下跌,害怕不买股票以后股价上涨。
*文章来源:普兰金服
*侵权必删
学术前沿速递
学说观点
AIGC交流社区
未央网
毕宣
王凯
- 1
-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