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
EN

SPAC火到了亚洲,中国会引入吗?

29浏览
2022/02/22 02:18发布
王凯
T. Rowe Price
从业人员
王凯|发布一篇文章——SPAC火到了亚洲,中国会引入吗?

近两年,SPAC成为了全球火爆的上市融资方式,且不仅在美国市场,随着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引入SPAC制度,SPAC已经逐步渗透到亚洲市场。事实上,中国也关注了这一崛起的新融资模式,2021年9月证监会主席易会满称证监会将持续关注SPAC,进一步跟踪和研究其适用性。

为深入探究SPAC模式,《清华金融评论》2021年7月刊即邀请了监管机构、自律组织、中介机构和专家学者对SPAC的运行机制、制度优势及潜在问题以及相关影响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对我国的发行上市制度创新形成有益借鉴。

据了解,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ies,简称SPAC)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市场,但那时SPAC与传统IPO市场相比,数量少且融资规模很小,尚未引起资本市场的关注。
此后,2005年美国证券交易所作为一家全国性证券交易所接受了SPAC挂牌上市,2008年SEC分别批准了纳斯达克及纽交所关于SPAC在主板市场IPO的申请。这大大提升了SPAC知名度和流动性,突破了以往只在场外市场交易的限制,吸引了更多投资者。

SPAC是如何实现上市的?

具体来看,SPAC是由私募股权公司或特定行业等的专业人士作为发起人(Sponsor)设立的公司。在IPO时,它还是无经营业务的空壳公司,它将IPO募集的资金用于收购有实质性经营业务的公司,实现去SPAC化(De-SPAC),SPAC由此变更为具有实际经营业务的上市公司。

 

图片

                                                       图1:SPAC发起设立过程
图片
                                                              表1:传统IPO和典型SPAC的区别
具体举例来看,首先发起人发起设立一家壳公司,并资助50万至200万美元(无偿赞助或借款,或通过认购认股权证等方式),用来支付公司注册、中介机构、营运等费用,发起人同时也是壳公司管理人。壳公司设立后,发起人找到承销商启动IPO,作为IPO成功的奖励,发起人有权以2.5万美元认购SPAC公司20%股权(这是发起人最大收益来源,比如募集规模1亿美元,发起人只出资2.5万美元就享有2000万美元收益权);募集资金放在专门信托账户,只能购买国债等低风险理财产品,如果SPAC合并未成功,资金及对应收益要全部退还给投资人(发起人获得的20%奖励股权不参与清算分配)。
同时,SPAC也要按照监管要求披露定期报告,并购方案需要获得投资者80%以上投票同意,或者投资者赎回后信托账户余额不低于500万美元;当赎回金额过多导致信托账户余额不足以维持SPAC上市地位(比如低于500万美元)或并购支付现金超过了信托账户资金总额,发起人要引入新的投资者(PIPE)或自己补足资金。

SPAC模式火到亚洲

在过去两年里,SPAC呈现出了爆炸式增长。根据SPAC Insider的数据,2019年,在美国上市的SPAC数量为59家,总募资额为136亿美元,到了2020年,这两个数字分别飙升至248家和833亿美元,并在2021年进一步上升至613家和1625亿美元。
在美国市场火爆后,SPAC模式开始逐步渗透到亚洲市场。2021年9月3日,新加坡交易所的SPAC上市机制正式生效。同年12月,香港联交所也宣布设立SPAC上市机制。而新加坡和香港的SPAC法规出台,标志着该产品正式纳入到了亚洲市场体系中。
目前,已经有6家SPAC申请在港交所上市,包括招银国际资产管理、AAC Mgmt Holding共同发起的Aquila;泰欣资本基金、龙石资本共同发起的Tiger Jade;李宁先生、莱恩资本、Astrapto共同发起的Trinity;春华资本、农银国际及其子公司共同发起的Interra;ACE Promoter、Assos Omada Promoter共同发起的Ace Eight;卫哲、易界DealGlobe、楼立枢、创富融资共同发起的Vision Deal。
不同市场的SPAC制度有一定区别。据中金公司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王晶介绍,从监管角度来看,在较为统一的整体框架下,新加坡、中国香港、美国三地的SPAC法规都针对其各自市场的特点做出了调整。
比如美国和新加坡对于SPAC IPO的参与者及SPAC发起人资质都没有额外的资格要求,而香港规定只有专业投资者能参与认购SPAC IPO,并要求SPAC发起人股东须包括持牌机构。另外,美国对于SPAC发起人的股份和权证的摊薄没有设置上限,而新加坡和香港则设置了50%的权证摊薄上限及20%的股份摊薄上限。
SPAC的风险也不容忽视。王晶指出,对投资者来说,SPAC的复杂运作可能会给其带来风险。以美国市场的实践为例。从成立到合并完成,SPAC的发起人会负责管理SPAC公司,并且会以最低成本获得上市公司一定比例的流通股,作为其创建和管理公司的报酬。重要的是,这些发起人的股票不同于出售给投资者的上市股票,因为在合并完成之前,发起人的股票不能交易。
除非合并完成,否则股票无法变现,所以SPAC的发起人有强烈的动机去推动与目标公司的合并。即使这是一个会带来亏损的行为,SPAC的固有成本也将转嫁给那些不赎回股票的股东,而SPAC的发起人和目标并购公司并不承担这些成本。另外,为了完成合并,发起人必须在SPAC IPO后通过向新股东出售股票来筹集额外的资金。有研究发现,股票的出售价格会有一定折扣,而这里面所包含的成本也被转移给没赎回股票的股东身上了。
正是因为考虑到潜在风险,香港在SPAC IPO阶段的投资门槛较美国和新加坡更高。由于香港的SPAC规则对发起人的专业资格和SPAC公司的投资能力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因此这相当于对投资者的一种保护。

中国内地市场可谨慎研究借鉴

事实上,中国也关注到了SPAC这一上市新模式的火爆。2021年9月6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第60届世界交易所联合会(WFE)年会开幕式上发表致辞提及SPAC。他表示,近两年,部分境外市场通过SPAC模式的上市融资活动大幅增加,还出现了直接上市等新型上市方式,这对传统的IPO模式形成了颠覆性挑战。证监会持续对此进行关注,需要进一步跟踪和研究其适用性。
关于中国内地市场对SPAC的引进或者借鉴,大部分专家学者均持谨慎态度,普遍建议进一步深入研究SPAC关键制度设计,适时对SPAC模式进行部分借鉴,进一步创造有利于我国创新创业企业发展的上市融资环境。
例如香港第七大道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CFO、无锡龙山七道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正全在《清华金融评论》2021年7月刊撰文指出,就中国资本市场而言,截至当前,不仅证券法不允许现金公司上市,而且SPAC较强的外部性对A股市场的冲击较大,在配套制度及市场基础尚未具备情况下,更不适合引进实施。
“但是,SPAC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社会需求,特别是对初创期企业、新兴行业挖掘及新商业模式的价值发现等,具有传统IPO制度不可比拟的灵活性。
因此,在不改变现有资本市场制度和架构情况下,可以考虑在新三板基础层进行试点,同时加强这类挂牌企业的信息披露,建立健全风险识别能力与风险承受能力都相匹配的合格投资者制度,落实发起人及中介机构的主体责任,并根据合并后企业发展情况,符合要求的可以申请进入创新层、精选层或转入主板市场;在一定期限内(比如两年)仍达不到创新层或精选层要求的进行清算处理”,李正全表示。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清华金融评论,原作者《清华金融评论》资深编辑秦婷,侵权必删
王凯
T. Rowe Price
从业人员
文章181
·
总浏览量96208
最新文章
更多
【IEEE Communications Society主办】第三届智能计算与下一代网络国际会议(ICNGN 2024)
杜金桐
4
浏览
【征稿-EI检索】第五届新型功能材料国际会议(ICNFM 2024)
杜金桐
14
浏览
智领未来 元启新篇|南京江宁AIGC与元宇宙产业发展论坛暨元宇宙供需对接大会成功举办
杨展
2238
浏览
前沿科技盛会:南京AIGC与元宇宙论坛引爆行业新风向!
杨展
33355
浏览
顶刊JDE | 外资冲击波下的质量危机!中国出口产品质量下滑是为哪般?
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
48
浏览
【EI检索】2024年第一届先进能源材料、能源器件与能源系统国际会议(AEMDS 2024)
杜金桐
15
浏览
热门用户
学术前沿速递
学术前沿速递
文章
300
学说观点
学说观点
文章
300
AIGC交流社区
学说官方
文章
240
未央网
未央网
文章
233
毕宣
中央财经大学
文章
185
王凯
T. Rowe Price
文章
181
热门文章
更多
经济学入门必读书籍有哪些值得推荐?
楚健
·
1185
浏览
绿色信贷能否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基于中国的准自然实验
创新研究
·
879
浏览
最新综述!AIGC到底是什么?都有哪些应用?一文尽览!
AIGC交流社区
·
767
浏览
数电票的26个问题,税局统一回复!
张俊熙
·
763
浏览
研究方法 | 文献资料分析方法大全!收藏
周舟
·
762
浏览
如果经济学家连股都不炒,那他们都在干什么呢?
李博
·
682
浏览
“特斯拉”打败了“星巴克”
张子瑞
·
670
浏览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分析方法
周舟
·
660
浏览
银行纷纷入局数字藏品赛道,什么信号?
李杨杨
·
631
浏览
会议预告|清华五道口绿色金融讲座第一期,邀您探讨“碳达峰碳中和——中国发展转型的机遇和挑战”
学术会议动态
·
3320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