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
EN

《中国社会科学》的高产学者和Top论文!

50浏览
2022/01/06 08:36发布
学术小秘书
学术小秘书
其他
“榜单推荐”快来看看谁上榜了——《中国社会科学》的高产学者和Top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是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杂志,主要发表哲学社会科学前沿研究成果,涵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教育学、文学、语言学等学科以及跨学科研究的论文、调研报告、学术综述等,被学术界誉为中国最高水平的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

 

创刊于1980年,包括中文版(月刊)和英文版(季刊)。根据知网数据,该刊自创刊以来总共发表文章7200,中文版共发表5100文章,英文版(Social Sciences in China)共发表2100文章。近十年来,每年的发表论文数量在150-200篇之间。

 

据统计,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所有文章中:

哲学占比13.5%(868篇)

中国文学占比9.9%(634篇)

经济理论及经济思想史占比8.2%(525篇)

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占比7.9%(508篇)

经济体制改革占比6.2%(395篇)

社会学及统计学占比5.5%(350篇)

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占比3.9%(250篇)

法理、法史占比3.7%(239篇)

其他主题发表数量均在200篇以内。

 

 

本文旨在展示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最活跃的学者,创刊以来以及近十年来《中国社会科学》最具影响力的论文。

 

 

 

1

《中国社会科学》高产学者列表


 

 

 

2

《中国社会科学》创刊以来影响力最大的文章

 

 

关注学说平台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词【社会科学】,获取《中国社会科学》最具影响力的研究论文。

 

     注意:本文所列作者机构为论文发表时的任职机构信息。

 

TOP 10

创刊以来引用量前十

 

01. 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 2000(02):87-99+207.

知网引用量:3065  知网下载量:20664

Google Scholar引用量:962

边燕杰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副教授

丘海雄 中山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本文首先提出了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作者认为,企业通过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和社会联系涉取稀缺资源的能力是一种社会资本。

 

作者的理论假设是,一个企业社会资本量的大小,受经济结构和企业家能动性两大要素影响;社会资本对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经济效益有直接的提升作用。

 

对于1998年广州市188家企业调查的数据分析证明了上述假设

 

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作者还探讨了当前中国企业社会资本的测量,对社会资本变异的理论解释和统计证明,企业社会资本与企业网络及腐败的关系以及企业社会资本的实践意义等问题。

 


 

02. 惩罚性赔偿研究, 2000(04):112-122+206-207.

知网引用量:1959  知网下载量:19031

Google Scholar引用量:631

王利明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本文讨论的惩罚性损害赔偿是我国民事立法和民法学中的一项新课题。它具有补偿受害人遭受的损失、惩罚和遏制不法行为的多重功能。惩罚性赔偿与补偿性赔偿具有密切联系,在确定赔偿数额时,应使两者保持一种比例关系。

 

惩罚性赔偿主要是在英美法特别是美国法中采用的制度,但可以为中国法律所借鉴。它主要应适用于侵权行为责任而不是合同责任。针对殴打他人而又未构成犯罪的侵权行为而采用惩罚性赔偿是非常必要的。

 

中国的市场经济尚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在产品责任中不宜广泛适用惩罚性赔偿。在某些情况下采用惩罚性赔偿以替代精神损害赔偿的办法是可行的。在合同责任领域,它主要应当适用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规定的情况。 

 


 

03. 外国直接投资、技术外溢与内生经济增长——中国数据的计量检验与实证分析, 2001(05):82-93+206.

知网引用量:1820  知网下载量:15245

Google Scholar引用量:666

沈坤荣 南京大学商学院经济学教授

耿强 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外国直接投资(FDI)已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方式,对东道国经济发展产生愈来愈重要的影响。

 

FDI的大量流入不仅缓解东道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本短缺,加快国民经济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步伐;更为重要的是,FDI可以通过技术外溢效应,使东道国的技术水平、组织效率不断提高,从而提高国民经济的综合要素生产率。

 

本文在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内生增长模型,依据中国近年来的具体数据,运用计量经济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和检验,并就分析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04. 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 2006(01):109-122+207-208.

知网引用量:1804  知网下载量:29828

Google Scholar引用量:619

俞可平 中共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文对公民社会、第三部门、制度环境、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中介组织、群众团体、社会团体、人民团体等概念做了比较和辨析;分别从学术研究和行政管理两个角度对中国民间组织的分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着重分析了中国公民社会现存制度环境的主要特征。

 

中国公民社会制度环境的特征,典型地体现为宏观鼓励与微观约束、分级登记与双重管理、双重管理与多头管理、政府法规与党的政策、制度剩余与制度匮乏、现实空间与制度空间的共存。 

 


 

05. 中国农地制度:一个分析框架, 2000(02):54-65+206.

知网引用量:1656  知网下载量:14191

Google Scholar引用量:756

姚洋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文讨论了中国农地制度的现状、农地制度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导致现有农地制度差异的原因,以及下一步农地制度改革应该考虑的几个基本因素等。

 

文章特别强调效率与公平及社会稳定之间的权衡在形成现有农地制度中的作用,指出了国家在设计新的农地制度时必须考虑的规范问题。 

 


 

06. 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 2003(01):125-136+207.

知网引用量:1608  知网下载量:20230

Google Scholar引用量:554

李强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本文运用推拉理论模型对影响中国城市农民工流动的因素进行分析。

 

作者认为,中国的推拉模式与国际上相比存在着巨大差异,其中最主要的差异在于户籍制度。户籍是影响中国城乡流动的最为突出的制度障碍,它不仅对推拉发生一般的影响,而且还使得推拉失去效力。这样,中国的人口流动将不再遵循一般的推拉规律。

 

推力和拉力之所以失去效力,是因为流动农民工在长期户籍制度的影响下心理发生了变形。

 

本文运用生活目标、生活预期、心理定位和生命周期等概念来分析这个过程。 

 


 

07. 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1994(02):47-62.

知网引用量:1498  知网下载量:18988

Google Scholar引用量:552

孙立平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师

王汉生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师

王思斌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林彬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杨善华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本文对我国改革开放15年来的社会结构变迁作了总体描述和概括性分析。

 

文章认为,改革前重国家、轻社会的模式已经改变,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开始形成;社会结构由总体性社会向分化性社会转变;社会整合由行政性整合向契约性整合转变;国家与组织(单位)的关系由总体生存模式向独立生存模式转变;原有的城乡各种身份系列为一种新的、以职业身份为标志的身份系列所取代;全国一盘棋的区域格局被打破,地方社区开始成为利益主体。

 

文章还指出,社会整合明显滞后所导致的分化与整合过程的不同步,是现阶段社会运行的一对基本矛盾。 

 


 

08. 金融压抑下的法治、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 2004(01):42-55+206.

知网引用量:1475  知网下载量:10752

Google Scholar引用量:482

卢峰 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姚洋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在以金融压抑为特征的经济中,加强法治可能妨碍金融领域某些方面的发展。

 

本文采用1990年代中国省级单位的数据,通过计量研究发现,加强法治有助于提高私人部门获得的银行信贷份额,推动银行业的竞争,但抑制私人投资,并对金融深化没有显著影响。

 

作者认为,这些结果源自中国金融部门存在的“漏损效应”——即金融资源从享有特权的国有部门流向受到信贷歧视的私人部门的过程。

 

此外,本项研究结果还显示加强法治并不能显著提高经济的平均增长率。本文的结论是,只有在其他配套制度安排完善的情况下,法治才能发挥良性作用。

 


 

09. 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 2009(06):104-127+207.

知网引用量:1428  知网下载量:29520

Google Scholar引用量:470

渠敬东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周飞舟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应星 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借由政治经济学所生发出来的社会学视角,中国30年改革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改革最初的十年形成的是以双轨制为核心机制的二元社会结构;

2)1990年代开始的全面市场化及分税制改革确立了市场与权力、中央与地方以及社会分配的新格局;

3)进入新世纪后,行政科层化的治理改革得以实行,并成为推动社会建设的根本机制。

 

由此,改革前的总体性支配权力为一种技术化的治理权力所替代,从中可以理解"中国经验"的独特意味,并洞悉中国社会转型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0. 城市居民社会资本的来源及作用:网络观点与调查发现, 2004(03):136-146+208.

知网引用量:1415  知网下载量:20133

Google Scholar引用量:387

边燕杰 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

社会资本是涵义宽泛、内容不确定的学术概念。本文通过对中国1999年五城市调查资料的分析,以社会资本的网络特征为视角,建构了关于社会资本构成、来源及作用的理论框架。

 

借助“春节拜年网”的测量,作者发现:

 

1)城市居民的社会网络构成和社会资本总量存在显著差异;

2)领导干部、企业经理、专业人员及其他白领阶层拥有优势的社会网络和较高的社会资本积累,小雇主和工人的社会资本处于相对劣势地位;

3)社会资本的优势者,其个人和家庭收入较高,自我社会经济地位的评估亦高。 

 

 

 

3

《中国社会科学》近10年影响力最大的文章

 

关注学说平台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词【社会科学】,获取《中国社会科学》最具影响力的研究论文。

 

     注意:本文所列作者机构为论文发表时的任职机构信息。

 

TOP 10

近10年引用量前十

 

01. 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2012(05):113-130+207.

知网引用量:1240  知网下载量:23422

Google Scholar引用量:423

渠敬东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作为新双轨制的增量部分,项目制旨在通过国家财政的专项转移支付等项目手段,突破以单位制为代表的原有科层体制的束缚,遏制市场体制所造成的分化效应,加大民生工程和公共服务的有效投入。

 

以项目制为核心确立的新的国家治理体制,形成了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分级治理机制,并对基层社会产生了诸多意外后果。

 

项目制所引起的基层集体债务、部门利益化以及体制的系统风险,对于可持续的社会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02. 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对“项目进村”案例的社会学分析,2011(04):126-148+223.

知网引用量:1058  知网下载量:16994

Google Scholar引用量:285

折晓叶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陈婴婴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这两种既对立又互补的视角,对当下财政转移支付项目进入村庄的社会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特别关注项目过程中的分级"制度机制"运作模式,包括国家部门的"发包"机制、地方政府的"打包"机制和村庄的"抓包"机制等,分析它们所形成的不同制度逻辑和行动策略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和结果。

 

"项目制"作为新旧体制衔接过程中对既得利益补偿的一个重要机制,为分级治理逻辑的汇合搭建了一个制度平台;强调只有通过公共品的供给,增加村民参与的公共空间,实现村庄公共治理,项目制才能真正增进公益进而达成整合的目标。 

 


 

03. 论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2012(06):60-72+206.

知网引用量:1052  知网下载量:17151

Google Scholar引用量:383

刘家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党组书记、审计长、高级审计师

国家审计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制度安排。国家审计的本质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核心是推动民主法治,实现国家良好治理,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和科学发展,从而更好地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

 

国家治理的需求决定了国家审计的产生,国家治理的目标决定了国家审计的方向,国家治理的模式决定了国家审计的制度形态。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进一步深化对国家审计本质特征的认识、准确把握国家审计的发展规律,对于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推动国家审计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04. 公共政策执行的中国经验,2011(05):61-79+220-221.

知网引用量:1003  知网下载量:27284

 

Google Scholar引用量:222

贺东航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教授

孔繁斌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国家制订的公共政策需要落实到一定的地方场域,通过政策细化或再规划的过程,才能实现其政策目标,从而形成中央统一性和地方多样性的执行格局,说明公共政策往往具有层级性;同时,任何一项重大的公共政策还具有多属性特征,重大领域的改革政策尤为明显,它同时承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多项任务,其政策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多部门的合作与配套政策的供给。

 

为防止公共政策在执行中陷入"碎片化",可运用中国特色制度的高位推动,通过层级性治理和多属性治理,采用协调、信任、合作、整合、资源交换和信息交流等相关手段来解决公共政策在央地之间、部门之间的贯彻与落实的问题,这在一定意义上即构成了公共政策执行的中国经验。 

 


 

05. 中国交通基础设施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吗——兼论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2012(03):60-77+206.

知网引用量:941  知网下载量:23160

Google Scholar引用量:243

张学良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副研究员

在综合考虑多维要素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协同作用的基础上,构建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模型,利用1993—2009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和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值合计约0.05—0.07,表明其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2)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非常显著,若不考虑空间溢出效应,会高估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

(3)外地交通基础设施对本地经济增长表现为以正的空间溢出效应为主,但是也有空间负溢出的证据。

(4)在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多维要素中,劳动力和其他公共部门的资本存量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弹性仍然较大,新经济增长因素与新经济地理因素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06. 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研究,2012(07):82-100+204-205.

知网引用量:935  知网下载量:35962

Google Scholar引用量:300

李强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陈宇琳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

刘精明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从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和空间模式两个视角理解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的特征,发现中国城镇化的突出特征是政府主导、大范围规划、整体推动、土地的国家或集体所有、空间上有明显的跳跃性、民间社会尚不具备自发推进城镇化的条件等。

 

可将我国城镇化"推进模式"区分为七种类型:建立开发区、建设新区和新城、城市扩展、旧城改造、建设中央商务区、乡镇产业化和村庄产业化。

 

政府主导的城镇化推进模式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制度创新性及灵活性,但如何更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促进政府与民众良性互动,以实现城市增长的公平正义,亦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07. 发展战略、城市化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2013(04):81-102+206.

知网引用量:927  知网下载量:38386

Google Scholar引用量:260

陈斌开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林毅夫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从政府发展战略的视角,研究中国城市化滞后、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原因,结果发现,旨在鼓励资本密集型部门优先发展的政府战略,造成城市部门就业需求的相对下降,进而延缓城市化进程,农村居民不能有效地向城市转移,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以技术选择指数作为政府对资本密集性部门政策倾斜程度的度量指标,利用1978—200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理论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还发现,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规律。 

 


 

08. 中国经济增长如何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2013(01):56-71+206.

知网引用量:749  知网下载量:18357

Google Scholar引用量:220

蔡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随着以劳动力短缺和工资持续提高为特征的"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以及以人口抚养比不再降低为表现的"人口红利"的消失,中国经济逐步进入从二元经济发展阶段向新古典增长阶段的转变时期。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资本报酬递减现象开始出现,靠大规模的政府主导型投资以保持经济增长速度的方式,不再具有可持续性。

 

从经济增长理论、国际经验和中国现实等角度进行的研究发现,中国亟须通过政策调整,形成国内版的"雁阵"模型和"创造性毁灭"的政策环境,获得资源重新配置效率,并且从技术进步和体制改善中获得更高效率,以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向全要素生产率支撑型模式的转变。 

 


 

09. 总贸易核算法:官方贸易统计与全球价值链的度量,2015(09):108-127+205-206.

知网引用量:738  知网下载量:13968

 

Google Scholar引用量:115

王直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经济研究部资深经济学家

魏尚进 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祝坤福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价值链研究院副教授

全球价值链革命造成中间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迅猛增长,使传统的贸易总量统计严重误导对世界贸易格局的理解。

 

将库普曼等提出的一国总贸易流分解法扩展到部门、双边和双边部门层面的研究,把各层面的国际贸易流都分解为增加值出口、返回的国内增加值、国外增加值和纯重复计算的中间品贸易等组成部分,并根据贸易品的价值来源、最终吸收地和吸收渠道的不同,区分为16种不同路径,从而在传统国际贸易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间建立了一个系统性的对应框架。

 

这一新的核算体系揭示了国际贸易研究中广泛使用的指标,如贸易平衡、垂直专业化、增加值出口和显性比较优势等在方法上的局限,进而对这些指标做了重新诠释。 

 


 

10. 土地财政与分税制:一个实证解释,2013(04):40-59+205.

知网引用量:625  知网下载量:24276

Google Scholar引用量:170

孙秀林 上海高校社会学 E-研究院 (上海大学)、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研究员

周飞舟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地方政府的区域竞争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其中的作用机制有待发掘。地方政府行为受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影响,尤其受分税制以来财税体制改革的影响。分税制集中财权使地方政府逐渐走向以土地征用、开发和出让为主的发展模式,从而形成了土地财政;利用省级的年度数据验证了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无论如何评价以土地财政为代表的发展模式,与财政包干制相比,分税制都是一个理性化的制度变革,其建立了中央与地方之间关系的稳定互动框架,而以土地为中心的城市扩张模式是这次改革的意外后果。

 


关注学说平台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词【社会科学】,获取《中国社会科学》最受关注的研究论文。

 

学术小秘书
学术小秘书
其他
文章77
·
总浏览量5681
最新文章
更多
共读经典,启智未来——尚悦小夫子与《论语》之旅
杨展
3350
浏览
【千帆竞发占潮头 百舸争流破浪行】中国企业正扬帆启航向深蓝进发 | 2024全球出海数智创新高峰论坛邀您9月论道
杨展
3360
浏览
Campbell Harvey教授:Web3觉醒: 解密去中心化金融(DeFi)与Web3的未来
学术会议动态
26
浏览
Daniel Rabetti | 区块链取证:揭示加密货币的黑暗面
学术会议动态
17
浏览
修大成 | 金融机器学习: 崛起、突破与局限性
学术会议动态
35
浏览
李鲲鹏 | 单一因子降维方法:理论与金融应用
学术会议动态
16
浏览
热门用户
学术前沿速递
学术前沿速递
文章
300
学说观点
学说观点
文章
300
AIGC交流社区
学说官方
文章
239
未央网
未央网
文章
233
毕宣
中央财经大学
文章
185
王凯
T. Rowe Price
文章
181
热门文章
更多
经济学入门必读书籍有哪些值得推荐?
楚健
·
1236
浏览
最新综述!AIGC到底是什么?都有哪些应用?一文尽览!
AIGC交流社区
·
987
浏览
绿色信贷能否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基于中国的准自然实验
创新研究
·
987
浏览
数电票的26个问题,税局统一回复!
张俊熙
·
955
浏览
“特斯拉”打败了“星巴克”
张子瑞
·
917
浏览
研究方法 | 文献资料分析方法大全!收藏
周舟
·
884
浏览
《中央企业基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已内部印发
楚健
·
838
浏览
银行纷纷入局数字藏品赛道,什么信号?
李杨杨
·
829
浏览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分析方法
周舟
·
727
浏览
如果经济学家连股都不炒,那他们都在干什么呢?
李博
·
708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