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硕博就业扎堆小县城?适配才是硬道理
近期,有关“名校硕博扎堆就业小县城”的报道频出,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名牌院校的部分毕业生选择在县城就业,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讨论,学历浪费、过度内卷等网友评价接踵而至。随着近几年县城的高质量发展,名校硕博选择小县城是一种资源浪费吗?
全文4527字,阅读约需7分钟
据媒体报道,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近期公布《2022年遂昌县面向世界一流大学引进优秀毕业生入围体检人员公告》名单,招收的24个基础岗位的入围人员均来自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名校(见图1),且仅一人是本科学历,其余人员均为硕士、博士。与硕博毕业生就读的名校相比,遂昌县仅是一个常住人口为20多万的小县城,这样的反差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图 1 遂昌县面向世界一流大学引进优秀毕业生入围体检人员
纵观近几年就业状况,硕博扎堆就业小县城不是个例,而是逐渐成为一种趋势。2022年5月24日,“广东一山区招聘收到700多名硕博报名”的话题登上微博和知乎的热搜榜单(见图2)。一时间,网友对高校毕业生在县城就业现象的讨论达到顶峰。通过对该话题中热度最高的微博评论进行爬取,共获得有效数据304条,经数据分析得到网友评论的词云图(见图3)。由图3可知,“学历” “人才”“公务员”等关键词是网友关注的热点,而“铁饭碗”“浪费”等词是网友话题讨论的焦点。
图 2 知乎热度榜单(来源:网络)
图 3 “广东一山区招聘收到700多名硕博报名”话题微博评论的词云图
(数据来源:第一财经)
一部分网友认为高校硕博的就业方向应是进行科技创新而不是扎堆考公,一部分网友表示这是人才内卷的结果。而另一部分网友则提出,各地区的人才引进政策就是针对我国一流高校的优秀人才制定的,没有什么不合理。
毕业生就业是社会关切的议题,高校硕博生的选择既是毕业生就业动向的代表,也是青年一代就业观的展现。如何认识“高校硕博扎根就业小县城”这一现象,不能仅停留在人才和资源是否浪费这一功利化的视角上,岗位需求与人才能力的匹配或许是审视这一问题的更优视角。
人才下沉并非选择“摆烂”的人生
名校硕博生选择下沉到县城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小县城引进人才政策诱人,薪资高,职业发展空间大,能够满足毕业生对生活幸福感和稳定感的追求。据媒体报道,2021年从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的石月(化名)来到浙江某二线城市工作刚一年,已经过上了“有车有房、吃好喝好环境好”的生活。
目前在舆论场中不乏关于名校硕博生到县城工作是否是人才浪费的观念,认为名校硕博生回县城发展是“没出息”,是不思进取、大材小用等观点,都或多或少的包含了对县城的一些误解。传统语境下,大城市常常与梦想、奋斗挂钩,小县城则是“躺平”的代名词。其实不然,在县城也能大有可为。从职业前景来看,扎根小县城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定位,发挥自己的价值,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中国经济网发表评论认为,选择县城而非竞争激烈的大城市,本质上是一次错位竞争,县城里新来的年轻人或许能更从容地进行职业规划,积攒人力资本,实现个人发展。
一方面,大城市竞争激烈,名校硕博未必能够在大城市找到舒心的岗位,另一方面小县城开出“福利套餐”再加上可兑现的薪酬待遇,足够吸引人,促进了名校硕博生的下沉倾向。以遂昌县为例,人才引进政策颇为诱人:其中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可享受75万元政策奖励,全日制本科生可享受45万元政策奖励。另外考虑到未来的发展空间,引进人员聘用后即与招引单位签约,列入事业编制管理;1年试用期满考核合格且表现优秀的,还将根据工作需要“按中层干部选任程序聘用为单位中层正职或中层副职职务”。
除了职称晋升的福利外,该县城还提供了优厚的薪资待遇,落户、子女教育、购房补贴也都统统考虑在内。综合来看,这样的人才引进政策能给大学毕业生带来安全感,令人神往。有名校硕博毕业生分享自己在县城的生活:幸福指数很高,相较于其他在大城市打拼的同学,目前毕业一年工作稳定,收入稳定,已经购买了房子,接下来就可以考虑个人终身大事,这样的规划也让父母十分开心。不久将来就可以将父母接到自己的身边,享受天伦之乐。
从另一方面来看,也反映出了毕业生在就业观念的多元化,在职业选择上不再眼光局限于一线城市中、互联网大厂等热门行业内,而是结合自身的现实情况、未来的职业规划等各种因素做出更为理性的选择。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分析,目前不少行业受到疫情的冲击影响较大,影响了招聘需求。当前,体制外的很多工作岗位不稳定,例如近几年大厂裁员潮,中小企业倒闭潮不断出现在公众的视野。这种就业情况下,很多年轻人在职业选择上也更加追求稳定性,能有机会到事业单位、一线国企工作被认为是较好的选择。
有学者通过调查在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就业态度的变化,发现大学生认为收入最重要的比例从 2015 年的 11.8% 上升到了 2020 年的 17.5%,认为工作舒适和稳定最重要的比例也上升了 3 个百分点左右。有大学生表示,“留在大城市工作,可能薪资稍微高一点,机会多,但生活成本和房价都很高,要落地生根太难了,相较于漂泊的不确定性,不如最开始就选择回家乡县城工作。
人才扎根小县城 需关注匹配性与有效性
一方面,国家积极提倡人才到基层工作,例如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提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完善编制管理、职称评审、人才招录和柔性流动政策,为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提供制度保障。”2020年7月,七部门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的通知》,要求“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助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另一方面,国家也加大对县城的发展建设力度。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强调了县城在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地位,县城发展大有可为。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意见还提出了县城建设需科学把握功能定位,分类引导县城发展方向;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稳定扩大县城就业岗位等要求。而这些建设工作,都需要大量相关专业人才的参与建设。
5月17日,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县域治理研究中心发布《欠发达县域数字化就业价值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数字化就业为年轻人返乡、创业创造机会,对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增进当地家庭联结,促进当地女性独立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我国就业增长的新空间在县域,县域是释放我国就业压力的‘主场’。”阿里研究院数字经济与就业研究中心主任徐飞认为,随着县域生活服务业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兴起,以及新经济、新业态的下沉发展,县域会成为新生代劳动者就业择业的新方向。
目前县城是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阵地,正需要吸引大量有用之才来共同建设。上海市委党校副教授杨国庆表示,县城瞄准高学历毕业生,既有学历崇拜的推波助澜,也是现实事业发展所需。“如今的学历稀释使县城招聘到名校高学历毕业生有了可能。高学历者相对具有智商高、肯努力的优势,能够通过鲶鱼效应打破县城的固有格局,为其带来新的理念和朝气。”从县城发展的角度来说,吸引优质人才进入当地就业和定居,为县城注入新的活力,有助于县城实现转型升级、“弯道超车”,提高现代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进而形成正面循环效应,也能吸引更多优质人才回流,助力县城高质量发展。
近几年关于高学历人才选择到基层发展的舆情热点事件层出不穷,例如2020年哈佛大学博士后任职街道办副主任的新闻被坊间热议。高学历人才引进、高福利待遇是吸引公众高度关注这类事件的重要原因,但人才扎堆小县城,是否能发挥作用以及发挥多少作用才是应该关注的本质问题。这涉及到是人才的能力与县城发展的匹配问题,即人才引进的成本效益问题。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需要注意的是,各地引进的人才是否跟当地的人员需求相匹配,是否能够在特定的岗位发挥特定的作用,人才就业的系统是否具备可持续性,而不仅是从单一的工作岗位和工资福利去看。”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就业是在市场调节下进行的,如今县城可以开出优厚的待遇,能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才能吸引大量的硕博人才前往,同样大城市有更好的选择也会吸引硕博人才。所以并不意味着高学历人才进入基层就是人才浪费,关键是要“人尽其才”。
双向奔赴是起点 相互成就是重点
职业的好坏不应只通过地域去判定,只要能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创造出相应的社会价值,就是一份适合自己的“好工作”。漂在“北上广深”确实可以通过奋斗努力实现自我价值,但回到县城也不意味着不思进取的躺平或摆烂,而是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扎根于县城的土壤,学以致用、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县城发展注入创新活力。在这次遂昌县录用的24名一流高校的优秀毕业生中,有7位的工作岗位均须具备一定的相关专业技能。例如,遂昌县食品药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招聘的是检验员岗位,对应的待入职的是上海交通大学有机化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博士毕业生。由此可见,在基层,仍有很多专业性强的工作,亟需更多的青年才俊做好专业支撑。
从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趋势来看,到国家重点行业、重点单位,以及到中西部地区、基层就业的人数正在逐年增高,成为越来越多名校大学生认可的就业方向。据中国青年报报道统计,清华大学2021届毕业生中,200余人赴西部、东北地区基层公共部门就业;西安交通大学2021届毕业生中,不少同学主动选择到西部地区,基层一线等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西部地区就业人数比例达49.61%……当然也有人才出现“水土不服”的状况。在县城事业单位工作的一位工作人员反映,“入职之后一直很不适应。工作内容与在校所学关系不大,且缺乏成长性,这使我对这份工作的认同感不高,工作劲头也不足;需要沟通和协调的事务非常多,在人际关系方面也较为复杂,正在考虑要不要在服务期满后离开。”
高质量人才选择县城这种双向奔赴只是起点,重点更应该放在县城与高质量人才的相互成就上,让人才与县城产生有机联系,融入当地的发展体系中。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乡村振兴建设委员会副秘书长袁帅认为,“县域发展需要的是能够扎根到地方、扎根到基层的高层次且踏实肯干的人才。更应引起重视和关注的是,他们投身县域或体制内工作后的工作状态如何、是否扎根基层、是否能够发挥能力带来贡献。”县城吸引人才应根据自身产业定位、发展实际、岗位缺口进行引进,评判人才的标准也综合考量,而不能唯学历,唯头衔而招聘,忽略了人才的真正实力。此外,引进人才后也需关注人才的工作环境、激励机制等,促进人才能够更好的发挥价值。
高校也积极探索“县校合作”模式,更好地发挥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功能。目前很多高校在这方面有很多积极尝试。例如2022年5月27日,吕梁市与山西大学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在围绕干部教育培训、吕梁精神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建设、乡村振兴及农产品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实习实训基地、文化旅游业发展、法治吕梁建设、铝产业发展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在未来,高校也应主动加强与县城的合作,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度推进人才培养、科技研发、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实现共赢和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重庆晨报:名校硕博生为何扎堆小县城?收入高、发展空间大
上观新闻:名校硕博扎堆就业小县城,更应关注“后续”
澎湃新闻:硕博扎推,小县城的吸引力在哪?
光明日报:名校硕博扎堆就业小县城,更应关注“后续”
极目新闻:名校硕博为何“扎堆”进县城?专家:并不意味着人才浪费
澎湃新闻:名校硕博生挤进小县城:真香是真,后悔也是真
*文章来源高等教育传播与舆情监测实验室,侵权必删
学术前沿速递
学说观点
AIGC交流社区
未央网
毕宣
王凯
- 1
-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