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
EN

疫情冲击下的供应链与经济形势

12浏览
2022/04/12 09:14发布
疫情经济研究
疫情经济研究
这篇文章带你看当下疫情对经济的影响——疫情冲击下的供应链与经济形势
01
核心观点
今年春节以来,国内新冠感染者累增逾14万、波及29个省,影响范围仅次于2020年初。主流毒株Omicron高传染率与高隐匿性加大防疫难度,但国内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眼下疫情尚未稳定、各地防疫政策趋紧,或沿着“人流限制->供应链冲击->需求与预期负反馈->财政与金融负反馈”渠道影响经济。本文深入评估了疫情对供给端(供应链)、需求端(消费、地产、基建与外贸)与春耕等潜在影响。此外,本文采用“经济动能指数法”和“城市影响加权法”评估本轮疫情或拖累全年GDP 0.5~0.9个百分点。
1.看供应链冲击与海外通胀压力

因物流效率降低、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上下游企业不同步停摆,生产将沿着产业链出现更广泛的摩擦性放缓,3月PMI供应商配送效率降至2020年2月以来新低。上海的外贸额和工业增加值均排国内城市第一,封控影响还未充分体现在3月数据,需要特别关注。其一,水运占上海货运主导地位、港口是关键节点,目前上港尚未发生集装箱船拥堵迹象,但可能增加周边港口拥堵度;其二,汽车与中游设备是上海的优势产业,关注产业链影响。此外,中国供应链受损可能加剧欧美生产设备与消费品的短缺和通胀压力。   

2.看消费损失和结构冷暖分化

疫情影响消费途径的包括场景、物流、居民收入与预期等。央行城镇储户调查显示,今年一季度“更多储蓄”占比54.7%、为历史新高水平。但消费属性差异大,2020年的经验是,必选消费最抵抗疫情冲击,电子产品年内实现恢复性增长,汽车和金银珠宝增速追赶幅度大,地产后周期消费总体低迷,社交经济消费损失大、回补慢。今年,电子产品面临耐用品需求透支担忧、汽车存在供给瓶颈,而必选消费需求韧性仍可期待,并且此次疫情或系统性抬升居民部门必选品的常态库存水平,居民补库存带动企业去库存。 

3.看订单与产业链转移风险

全球正在由“比拼疫情防控效果”逐渐过渡至平衡社会综合成本和防控效果。我国疫情一旦出现地区扩散,生产和物流均可能陷入短期停滞,由此造成的供应链不同步可能削弱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短期来看,主要体现在疫情冲击下的订单外流风险;中长期来看,持续、散发的生产和物流停滞可能影响我国产业链的稳定性,从而加剧产业转移风险。不过,我国产业链短期仍具有较强竞争力:化学制品等行业出口份额较高,海外难以在短期内寻找替代品;医药、计算机通信、通用设备等行业具有较高研发强度,产业外迁难度大;而仪器仪表、电气机械、专用设备等行业兼具两大特征,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02
本轮疫情的特征与整体冲击

今年春节以来,国内新冠感染者累增逾14万、波及29个省,影响范围仅次于2020年初。本轮疫情自2022年春节后逐渐扩散,以2月底日增感染者破百为标志,3月中旬日增破千、4月初日增破万。从感染人数看,截至4月4日,本轮疫情累计确诊已超过14万例、超过2020年初,将无症状感染者考虑在内、日增量尚未见顶。从分布区域看,本轮疫情波及29省(西藏和宁夏尚无病例),现存超过400个中高风险地区,疫情波及城市的GDP合计占全国超过60%,仅次于2020年初。近期,疫情集中度有所提高,4月4日,96%的日增病例集中在上海和吉林(10日前为76%),剩余4%分布在25个省的70个城市。

奥密克戎毒株高传染率与高隐匿性特征加大动态清零难度。本轮疫情主流毒株为奥密克戎,传染率高、隐匿性强,防控难度大。3月17日政治局重申“科学精准、动态清零”,4月1日卫健委表示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上海原定4月1日解封的浦东继续封控,进入“全域静态管理”,为各地防疫敲响警钟。3月以来,济南、重庆等多地开展全民核酸检测演练,部分地区在尚未发生疫情情况下也选择了实施全域封控管理。眼下,国内疫情尚未稳定、各地防疫政策趋紧,有必要对经济影响做更深入评估。

图片

图片

虽然感染数量更多,但本轮疫情对GDP影响仍难比肩2020年初:

第一,第一轮疫情当中,民众甚至医学界对病毒缺少了解,也缺乏防疫和应对经验,并且新冠原株致死率高,造成社会面恐慌更大,因此对经济秩序和预期冲击更剧烈;

第二,第一轮疫情恰逢春节,劳动力短期内无法就位,叠加恐慌情绪,对供应链打击更大;

第三,第一轮疫情覆盖面更广、封控措施更严厉,各省曾启动重大突发公卫事件一级响应;

第四,从各项高频数据来看,本轮经济影响程度都远低于2020年初。

我们采用“经济动能指数法”(综合法)和“城市影响加权法”(分散法)评估本轮疫情对GDP影响,4月5日测算结果显示或拖累今年一季度GDP 1~2个百分点,拖累二季度GDP 0.9~1.6个百分点,合计拖累全年GDP 0.5~0.9个百分点。

相对冰冷的GDP数字,分析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渠道和行业冲击更有价值。前几轮经验显示,防疫措施的物理隔离同时打击供需两端,或沿如下路径逐层显现:

第一层是人流限制。消费与房地产销售由于缺失场景而首当其冲,随着封控区域增多,缺工问题开始凸显,建筑业、服务业(含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与轻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率先由于人力要素短缺而经营产出受抑制;

第二层是供应链冲击。物流效率降低与上下游企业不同步停工,将导致产业链摩擦性放缓;

第三层是需求与预期负反馈。企业停工意味着居民收入和企业利润受损,影响消费和企业资本开支能力。并且此次疫情重来,于居民,加重部分从业者对收入和就业预期的不确定性,再次推高预防性储蓄,于企业,加重对产能扩张的谨慎性;

第四层是财政与金融负反馈。地方财政将在疫情中面临考验,一面是被动的防疫开支增加,另一面是财政收入承压,财政力度将出现“缺口”。金融层面,其一,因企业停工与信贷员隔离等因素,若缺乏足够政策推动将影响信贷投放,其二,更多小微企业可能面临流动问题,其三,以房地产为重点的债务风险可能因购房需求不佳而继续发酵。

我们将在下文展开讨论本轮疫情对供给端(供应链)、需求端(消费、地产、基建与外贸),以及对国内粮食春耕等潜在影响。

 

03
供应链冲击与海外通胀压力

疫情对供应链的影响比对单一区域经济影响更值得关注。因物流效率降低、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上下游企业不同步停摆,生产将沿着产业链出现更广泛的摩擦性放缓。据G7物联,今年3月底,全国整车货运流量农历对齐同比跌幅扩大至-13%、公共物流园吞吐量同比-26%、主要快递企业分拨中心吞吐量同比-27%。PMI数据显示,今年3月供货商配送时间指数环比回落1.7pct、为2020年2月以来新低,反映物流配送率下降,与此同时,原材料库存指数环比回落0.8pct,在上游供应受阻情况下,企业消耗库存原料维系生产。

分行业看,今年3月供应链效率下降明显的包括:上游的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和非金属矿物,下游的通信电子、化纤塑料和纺织服装,相对集中于化工产业链。不过,3月供应链效率部分是受俄乌冲突对进口采购的影响(3月中国干散货进口运价指数环比28%),以及通信电子行业受深圳封城影响较大,而3月底以上海为典型的封控影响还未充分体现。

图片

图片

上海封控对供应链影响有多大?上海是货运枢纽和贸易中心(2021年进出口总值4.06万亿元、占全国10.4%、国内城市排名第一),也是制造业强省(2021年工业增加值1.07万亿元、占全国2.8%、排名第一)。3月下旬以来,上海防疫封控升级带来供应链担忧,截至4月5日,上海疫情增量仍在高位,对供应链影响有必要单独讨论。

水运在上海货运中占据主导地位。据统计局,2020年上海货运量占全国2.9%、货物周转量(货运量x平均运距)占全国16.2%。其中,上海的铁路、公路和水运货运量占比分别为0.4%、33.2%和66.4%,水运周转量占比高达97.9%。2020年上海港口吞吐量占全国4.9%,其中内贸占3.3%、外贸占8.7%。水运占上海货运的主导地位,港口是关键节点。

图片

上海港口拥堵了吗?据VesselsValue,3月下旬上海附近船舶等待数量快速攀升。但其中,等待船舶主要为干散货船和油轮,而上海港业务以集装箱为主,等待船舶目的地是其实主要是上海上游的港口,这些船舶增多与季节性也有一定关系。另据上港集团(SH:600018),其目前靠泊效率大幅优于2021年的整体水平,自3月28日以来,上海港集装箱船平均等泊时间小于24小时,平均等泊船舶小于10艘次。港口未拥堵与上海港环闭管理、及时推出“陆改水”方案(集卡进沪不便可在周边港口卸货再沿海运输至上海港)有关。

不过,港口“不堵”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出港货物减少。据中港协,3月中旬和下旬长江枢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分别-17%和-15.5%。同时,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SCFI)也持续回落,说明上海港出口强度有所下降。上海港口货物出港减少部分源于生产停滞、出口报关下降,部分可能与出港地点转移至周边港口(如宁波港)有关,或加大周边港口运费与塞港情况,3月底以来浙江和上海货运物流量走势开始出现分化。

图片

图片

上海在国内产业链中处于什么位置?相比于港口物流效率下降,更重要的是理清上海在产业链中的位置、提防其停摆影响扩散。我们以2021年上海制造业各行业的营收规模、及其占全国份额衡量上海在相关产业链的重要性。数据显示,上海销售产值占全国超过5%的行业包括设备修理、汽车、烟草、通用设备、运输设备、仪器仪表、文教体育用品、专用设备;产值绝对规模靠前的包括汽车、通用设备、通信电子、化学原料、电气机械和专用设备。可见,汽车是上海拳头产业、中游设备类是上海的优势产业。上海优势产业的劳动密集度相对低、生产受疫情影响相对小,并且中游相比于上游对产业链的影响相对小。但仍要关注上海疫情控制效率,持续过久可能对汽车消费和制造业投资带来供给面扰动。

图片

国内供应链受阻或加剧海外通胀压力。今年3月以来,欧美国家相继受到俄乌冲突和中国疫情两波供给冲击,前者造成能源资源品大幅上涨,尤其能源涨价对欧美通胀影响大。而中国供应链受损将再次加剧欧美生产设备与消费品的短缺压力,经验上中国PPI和欧美CPI相关度高。以美国为例,其影音娱乐产品、运动设施、家电、家具等耐用品以及服装等非耐用品消费对我国有较强进口依赖,若中国供应链持续受阻,美国通胀压力将增大。

图片

 

04
消费损失和结构冷暖分化

费对疫情最为敏感,疫情影响消费途径的包括场景、物流、居民收入与预期等。

第一,疫区封控措施与非疫区居民恐疫心理,均影响居民外出消费活动,线下接触式、体验式消费场景缺失,比较典型的是餐饮、住宿、旅游等生活性服务消费,例如,今年3月全国票房收入同比跌至-63%,清明节国内旅游收入同比-30.9%、不足2019年同期四成;

第二,物流效率下降后,即便线上电商销售也受阻碍。据顺丰速运,4月初全国有28省物流寄送受到影响,其中12省的部分辖市全网暂停收派快递。消费品类在疫情期间更为单一化,以基本生存物资为主,对可选消费冲击较大;

第三,企业停工或业务量缩减造成居民收入下降,同时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之后,也会向生活物资传导,都会影响居民的消费能力;

第四,部分从业者对收入和就业预期的不确定性,还会推高预防性储蓄、压低边际消费倾向。央行城镇储户调查显示,今年一季度“更多储蓄”占比54.7%、为历史新高水平。

图片

图片

消费属性差异大,疫情冲击下哪些消费仍坚挺?哪些能回补?

消费一般有三种常用分类:一是必选消费,例如食品、药品和日用品,具有抗周期属性,即便收入下滑,这类消费依旧是刚性开支;二是可选消费,例如金银珠宝、家电汽车、通信器材等,其顺周期属性强、需求收入弹性大,且多为耐用品;三是可选中的地产后周期消费,包括家电家具装潢和汽车,其与房地产周期关系紧密,需求衍生于住房购置。

根据疫情受损或受益程度,还可定义“社交经济”和“宅经济”消费概念。前者与出行、装扮、休闲等需求有关,典型的包括餐饮、服装、石油制品等,后者主要包括必选消费和作为线上办公娱乐载体的电子产品(手机属通信器材类、电脑属办公用品类)。

以2020年消费作为分析起点有如下结论:

(1)必选消费最抵抗疫情冲击。2020年疫情初,粮油食品销售额维持近10%的正增长,除其需求刚性外,居家隔离也导致必选品囤货需求激增,而部分必选品增速短期下滑主要和供给效率下降(停产和物流受阻)有关,全年看必选消费增速都回到正增长。

(2)电子产品弹性强、实现恢复性增长。2020年通信器材销售额实现两位数增速、办公用品销售也录得正增长,且都超过疫情前增速,主因疫情令办公娱乐等需求向线上迁移。

(3)汽车和金银珠宝追赶幅度大。前者公共交通工具的抵触情绪,私家车需求快速增长;后者兼具投资属性,与疫情后全球流动性泛滥推升贵金属等资产价格有关。

(4)地产后周期消费总体低迷。其影响因素相对综合,包括收入下滑和地产周期因素。

(5)社交经济消费损失大、回补慢。2020年餐饮、石油制品和服装消费增速居于末尾。

今年有何不同?1)电子产品具有耐用品属性,2020-2021连续两年需求高增长,加上收入预期下降、手机等没有新的技术创新,导致换机频率降低,今年增长持续性存疑;2)今年汽车消费矛盾在于缺芯片造成的供应不足;3)今年内外流动性均与2020年不可比,金银珠宝投资需求难及当时。相比之下,必选消费需求韧性仍可期待,并且此次疫情或系统性抬升居民部门必选品的常态库存水平,居民补库存带动企业去库存。

图片

图片

05
订单与产业链转移风险

全球正在由“比拼疫情防控效果”逐渐过渡至平衡社会综合成本和防控效果。过去两年,全球主要比拼疫情防控效果,病例数越低的国家拥有更好的生产环境;而在当前病毒毒性降低的情况下,不少疫苗接种率较高的国家开始选择共存。前者一旦出现地区扩散,生产和物流均可能陷入短期停滞;而后者则主要体现在生产效率下降和招工难等慢性影响方面。比如,美国目前仍存在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供应链问题在共存之后也未能完全解决。

全球经济是一个整体,供应链如果不能同步,我国的制造业竞争优势可能面临削弱风险,贸易和产业链均存在外流风险。短期来看,主要体现在疫情冲击下的订单外流风险。去年,越南等到疫情等困扰,不少订单回流到国内。而本轮疫情封控措施不可避免地对工厂生产、集卡运输、集装箱周转、港口航运等产生一定影响,使得国内外贸企业接单能力下降,可能出现订单外流现象,或已体现在3月的PMI新出口订单和主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等数据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曾表示,部分外贸企业受疫情影响,面临生产经营受阻、物流运输不畅等阶段性问题。同时,原材料成本上涨、跨境海运不畅、供应链瓶颈等问题尚未根本缓解,外贸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仍面临较大经营压力。中长期来看,持续、散发的生产和物流停滞可能影响我国产业链的稳定性,从而加剧产业转移风险。

图片

不过,我国仪器仪表、电气机械、专用设备、化学制品、医药、计算机通信、通用设备等产业链短期仍具有较强竞争力。通过各行业出口占全球份额以及研发强度的二维角度来判断我国产业链的竞争力:化学制品、橡塑制品等行业出口份额较高,海外难以在短期内寻找替代品;医药、计算机通信、通用设备、其他运输设备等行业具有较高研发强度,产业外迁难度大;而仪器仪表、电气机械、专用设备等行业兼具两大特征,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这与此前美国发布的352项关税豁免清单产品相一致,短期海外难以实现对我国替代。

图片

06
风险提示

疫情发展超预期:本轮疫情尚未见拐点,疫情持续性超预期将增大稳增长压力。

 

 

*文章来源:新浪华泰、精诚供应链

*侵权必删

疫情经济研究
疫情经济研究
文章74
·
总浏览量1348
最新文章
更多
住房“限购令”如何影响周边城市房价和汽车消费?
学说观点
5
浏览
JFE|空气污染不仅影响身心健康,也会干扰投资者的理性决策!
学说观点
1
浏览
JFE|中国股市可以准确预测吗?来自机器学习的视角
学说观点
1
浏览
国际金融顶刊JFE最新研究:中国股市的真实价值
学说观点
1
浏览
金融学顶刊《Journal of Finance》“偏爱”哪些中国故事?
学说观点
1
浏览
金融顶刊JF发表中美竞争研究:创新研发还能帮美国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吗?
学说观点
0
浏览
热门用户
学说观点
学说观点
文章
300
学术前沿速递
学术前沿速递
文章
298
AIGC交流社区
学说官方
文章
240
未央网
未央网
文章
233
毕宣
中央财经大学
文章
185
王凯
T. Rowe Price
文章
181
热门文章
更多
经济学入门必读书籍有哪些值得推荐?
楚健
·
957
浏览
会议预告|清华五道口绿色金融讲座第一期,邀您探讨“碳达峰碳中和——中国发展转型的机遇和挑战”
学术会议动态
·
3260
浏览
如果经济学家连股都不炒,那他们都在干什么呢?
李博
·
521
浏览
荒唐!Science论文作者P上自己名字,还写进简历里?
楚健
·
275
浏览
李开复:ChatGPT引发失业恐慌?这20种工作要避开!
我和ChatGPT有个对话
·
251
浏览
Top 100 Economics Blogs of 2023
学术小秘书
·
250
浏览
2022数字经济大会议程发布,邀您参会!
学术会议动态
·
211
浏览
最新综述!AIGC到底是什么?都有哪些应用?一文尽览!
AIGC交流社区
·
203
浏览
于海龙 李成明丨乡村振兴背景下财政涉农扶贫资金政策有效衔接的关键环节和路径选择
经典论文回顾
·
183
浏览
TOP前沿: 文本分析方法必读实用指南! 基于文本即数据的机器学习!
经典论文回顾
·
174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