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过“示例”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与家庭消费水平:一个关于信息提供的田野实验

一、引言
金庸小说《侠客行》中,侠客岛每十年都会请江湖各帮派的帮主前往侠客岛喝腊八粥,其本意是想请各武林豪杰共同研究岛上的武林秘籍。但是由于信息传递的问题,各帮派以为侠客岛是每十年执行一次定点清除计划,唯恐之而不及。
现代经济学中通常假定人是理性的,只要提供良好的制度供给,人存在套利的动机,就可以达到市场出清下的一般均衡,实现更优的资源配置。但是在现实中,即使存在一个较好的制度设计,某些情境下人往往也不会进行改善自我福利的行为。行为经济学就此开展了不少研究,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有效信息的获得或者无法理解该信息。现代社会中存在大量的信息冗余和信息孤岛,由于个体可能无法获知有用信息,而导致某些制度和政策的低利用率。
其中一个重要的例子便是近数十年来随福利国家诞生而产生的各式各样的社会福利制度,即使这些福利制度的推出是善意的,能为个体提供各种各样的福利,但是非常奇怪的是,这些项目都面临着一个低参与率的问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大家缺乏这些福利项目的具体信息,并不能知道这些项目能提供怎样具体的好处。基于此,政府和公司都在致力于如何提供信息,增加项目的参与率。本文在中国广东省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宣传养老保险金制度的田野实验,试图探究提供何种形式的信息可以提高福利项目的参与率。
之前的研究,多数发现了信息提供可以提高人们参与福利项目的参与率(Duflo and Saez, 2003; Bayer et al., 2009; Bernheim and Garrett, 2003; Liebman and Luttmer, 2015),但是这种现象仅发生在某些形式的信息提供中,例如讲座,而仅仅是纸质形式的信息并无法起作用。因此后续开始对信息形式进行设计,以观察哪种形式的信息形式更可能起到效果,Bhargava and Manoli(2015)和Chetty et al.(2009)研究了信息在level of complexity和salience of information的异质性,而本研究对信息的concreteness and salience水平进行操控,在中国广东省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实地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更加具体的信息能够提高福利项目的参与率,并且这种效应在45~55岁居民中显著较高。
二、中国养老金政策背景
近20年来,中国的养老金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公众对养老金项目具体有哪些好处缺乏了解。如图所示,中国居民养老金主要包括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从图中可以发现目前的养老金体系规则较多且抽象,并不有利于公众直接了解。

三、理论框架
之前文献发现存在三种信息类型,可以改变个体的决策,包括simple information,Drexler et al. (2014)发现经验法则式的培训比常规会计培训能带来更多效果;information salience,在价格标签上贴上所包含消费税可以降低消费者需求的8%(Chetty et al., 2009; Blumkin et al., 2012; Sexton, 2015);tailored information,个人定制化的短信能够降低司机的交通违章率(Chen et al. ,2017; Lu et al., 2016)。
基于以上理论,本文在实验设计中按照信息的simple,salient,personalized逐步加入到treatment当中。
个体在是否参与养老金项目时,现金流现值如下:

通过信息提供,我们将增加个体的B,从而提高个体的参与率,因此我们提出研究问题1:提供养老金项目可以增加收益的具体、显著和个人定制化信息,从而增加参与率吗?
其次,由于年轻人有更大的present-bias,从而我们可以提出研究问题2:不同年龄的人群对信息的反应不同吗?
再次,由于男女退休年龄不同,因此我们提出研究问题3:男女对信息的反应不同吗?
四、实验设计
实验样本来自2014年中国Urban and Rural Household Survey (UHS),其选择样本采用的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method保证了样本的代表性,共1064个住户,2539个居民。
我们在对居民进行调查的同时,对居民发放不同的小册子:
控制组在小册子中仅提供养老金项目的基本介绍;
在BE treatment组中,除了基本养老金的信息,还包含一个具体的例子:“一个45岁的人如果今年开始参与养老金项目,每月缴纳60元,在其60岁后,每年可以获得至少429元”;
在BEC treatment组中,在1st treatment的基础上,在加入一个对比:如果把钱存入银行;
在IBC treatment组中,我们将45岁的例子更换,而根据被试养老金缴纳的记录,将“她”变成“你”,重新对例子进行描述;
在调查住户中,存在两种类型的住户,type1住户中,没有人之前参与过养老金项目;type2住户中,之前有人参与过养老金项目。
实验具体分组如下:

实验步骤如下:
2014年3—7月,招募调查员;
2014年8—10月,调查员每月拜访住户,并且根据实验设置提供相应的养老金小册子;
2014年11月-2015年2月,调查其养老金参与情况。
五、实验结果
5.1 养老金参与率
Type1住户为家中没有成员之前参与过养老金项目,type2住户为家中有成员参与了养老金项目,结果显示type1住户中,BE和BEC组经过实验后均显著增加了参与率,而在type2住户中,并没有该现象。type1和type2的结果不同是合理的,之所以type2不显著,其原因是type2住户中有家庭成员已经加入了养老保险,家庭中已经有了关于养老金的信息,因此再次提供该信息不会起到显著作用,但是type1的住户并没有加入养老金的成员,因此提供信息能起到显著的改进效果。
之后我们建立回归分析。


回归发现结果1:相对于控制组,45~55岁type1类型BEC组别的住户养老金项目的参与率显著提高。
其后,我们分析是何种机制导致了该现象,一个可能的理由是住户感知养老金的好处提高了。对此我们在事后问卷调查中发现,45~55岁type1类型BEC组别的住户在问卷中相对于控制组更有可能报告更高的“养老金比之前预计的更高”。另外一个可能的理由是政府养老金替代了商业保险,而我们在事前和事后调查中并没有发现支持该理由的现象。
因此我们得到结果2:养老金参与率显著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人们对参与养老金可以获得的金钱的感知提高。并且,该提高并没有挤出商业保险。
5.2 消费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消费是否发生了变化。

如图所示,在实验之前,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并没有显著的差异。实验后,在type1类型的住户中,BEC组的消费总是低于控制组,而在type2类型的住户中,三个实验组的消费均高于控制组。
我们对此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仅发现,对于tpye2类型的住户,45~55岁IBC组的消费稍显著地强于控制组。其中可能的原因是,了解到养老金的好处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效应影响消费,第一是人们预知的财富提高,从而提高了消费,第二是人们参与养老金,需要缴纳年金从而减少了当期的消费。由于type2的住户已经参与了养老金项目,因此消费会提高,而type1的住户则不确定。
另外本文还发现,这种消费效应该并不长期存在,会随着时间推进而逐渐消散。并且并未发现男女之间的异质性。
在稳健性检验中,本文首先检验了multiple hypotheses testing problem,采用了the False Discovery Rate (FDR) of Benjamini and Hochberg (1995)。
其次,由于本文回归中大量的结果出现显著性不高的问题,因此计算了应有的power size,type1类型的BEC组的理想sample size应该是396,而文章仅有221,相对稍小。
六、结论
文章发现具体、定制化的信息提供能够更加影响个体养老金的决定,没有参与养老金项目的住户有更强烈的愿望去参与,参加了养老金的住户会增加其更多的消费。
这一结论有着较强的政策涵义,之前有关的研究把信息提供放在讲座等较为正式的形式上,而这种形式成本较高,大规模推广有一定的难度。而本文的结论发现,实际上只需要简单的信息设计也可以助推住户参与养老金保险,目前广东省政府已经将该纸质册子制作为线上内容,以微信推送的方式发给广东省境内居民。
本文也说明,仅仅设计出一套看似有用的社会福利制度是不够的,如何将该制度信息以何种方式传递出去也相当重要。政府应该把更多重心放在如何提供有用的信息去帮助公民上,让公民通过自我的意志实现自身福利的改进,成为更加有教养和为自我负责的人,这比花很多成本在各种制度的抽象宣传和吹捧上要有用和智慧很多。
*文章来源:人工智能和行为经济学
*侵权必删








学术前沿速递

学说观点

AIGC交流社区

未央网

毕宣

王凯
- 1
-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