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稿手记 | 综述型论文的三种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
综述型论文,可说是学术论文写作中一种较为特殊的存在形式。一般情况下,学术(期刊)论文是就某一具体问题展开的研究,而综述型论文则是对研究某一具体问题的论文的总结和归纳。具体而言,综述型论文是作者基于一定数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搜集分析、归纳整理之后,而形成的专题性(或专项性)综合述评文章。能够较为系统地反映有关问题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新动向、新趋势等)。其目的是帮助后续研究者明晰现有研究领域中有关研究的进展与困境,了解最新研究热点及新思路、新方法,从而获得启发,诸如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否以此去改进、批判现有研究的不足,推陈出新发掘其他的研究方法与途径,进而得出更有意义的结果。由此说来,综述型论文其目标是较为明确清晰的,而在审稿过程中,我们发现仍有不少作者会在此类论文写作时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一、综述型论文写作的常见问题
1、无的放矢:问题不明确,综述无针对性
例如《新媒体语境下XX技术于XX艺术的发展探索》一文,单就题目,不难理解,作者要对“XX技术于XX艺术的发展探索”进行综述,研究的主题(主体)较明确,即为XX艺术,然而本文所要研究的现实问题是什么并不清晰。正文中,作者分别对“XX艺术的发展”及“XX技术的运用”进行了文献回顾,但是二者之间是何关系并未指出,此时在逻辑上已经出现了“游离”状态。随后的论述中,作者在对“XX技术于XX艺术的发展”进行阐释时,将已有研究进行分类总结,但分级标题却将这些总结冠以“新内涵”“新价值”,把这些总结定义成了自己的研究发现,呈现出“掩耳盗铃”式的尴尬局面,这种操作只会造成文题不符。最后作者提出了XX技术升级之后对XX艺术发展的未来预测,回顾前文,这一预测不具备推导依据,明显出现了上下文的逻辑断裂。由此说来,正是因为研究问题不明确,导致整体综述松散拖沓,没有针对性,通篇读来,给人一种“支离破碎”的感觉。
2、有名无实:只重“综”,缺失“述”
这种情况(尤其对科研小白而言),在综述型论文中出现的比较普遍,即便作者针对了领域/学科内的某一及具体问题,文章整体也有一定的框架结构,但在内容呈现上近乎全是资料的堆积,这又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鱼龙混杂”,无注重参考文献的质量优劣,胡子眉毛一把抓,看似全面,实则浮躁。另一种是“经典陈列”,相比前一种,综述所参考的文献质量自然要好很多,但时效性上偏弱,给人一种脱离现实的感觉。而综合两者,都有一个共同问题,就是缺失“评述”,“综而不述”只会让论文成为前人研究有效与否的验证报告,同时也等于是主动放弃了一进步探讨问题可能性的权利,这样无法说服读者(尤其期刊编辑)相信此篇论文的存在价值。
例如《XXX的园林美学发微》一文中,作者是想就“XXX”(历史人物)在园林美学方面的研究做综述。值得肯定的是作者找到了一条较为清晰的研究路径,即先从XXX的艺术思想开始阐述,进而过渡到园林美学意境,再落实到其园林美学的具体表现形式上(如营造、修葺等)。在对“XXX艺术思想”“园林美学意境”“园林美学具体形式体现”的阐述中,作者纵然做了分类(或按时间或按流派),但问题是“综而不述”,自然会出现上述困扰,进而影响作者(自己)研究观点的提出。
3、点到即止:框架完整、观点明确,却不易发表高质期刊
与前两种状况不同,“点到”说明针对某一研究问题,作者进行系统地“综”和“述”之后,提出了个人的观点/看法(有的还会辅以简要的未来展望/预测)。只不过,这些观点刚予以明确,就宣告了论文即将进入尾声。当然(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综述型论文已经完成了,无可指摘。
例如《“去XX化”政策综述研究:内容、价值、执行效果及思考》一文中,作者首先在论文的前言中,明确了“去XX化”的现实问题,然后梳理了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20年,30多年间国家关于“去XX化”的各种指导意见,认为目前“去XX化”问题仍是热点话题,因此想从内容、价值、执行效果等方面做系统梳理,并提出自己的思考(观点)。进入正文部分,作者分别从“一、‘去XX化’政策内容研究: 追求学前教育本源”“二、‘去XX化’政策价值研究: 提升学前保教质量”“三、‘去XX’化政策执行研究: 关注政策‘生态性’”三个方面进行综述,最后在“四、思考”(小段落)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首先,针对“去XX化”...政策的制定的根本应当是淡化权责利益之争,发挥整体协调作用。其次,要发挥政策杠杆作用,优化工具箱策略。...最后要落实政策的实践指导意义,关注政策实施的‘生态性’,增强政策的落地性”。
但有一个现实问题我们要引起重视,即这种类型的论文发表(核心/C刊)的难度系数较高,就其原因是对文章质量的要求较高,(高水平)综述型论文不是一般作者所能够驾驭的,受专业知识储备、学术敏感度、观察视角、钻研能力、人际社交等方面影响,学界“顶流”们更能较全面系统、有针对性地把握研究现状,比如前沿和热点,并(建设性)提出未来研究的预测,从而为学界同行(后续研究者)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指引。以上述文章为例,该篇发表仅一年时间在知网的下载量已迫近1500次,但也只是刊发在某普刊上,类似情况也是一种客观存在。
二、综述型论文写作的应对策略(方法)
1、紧扣主题/问题:“以点带面”进行综述
例如《“革命叙事”中的洋务:1978年前》一文,对“洋务”这一研究主题,作者综述了1978年以前的文献,将“洋务”这个概念及实指内容,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综述。由此即是在大综述的框架内,拆解成了若干小综述,以时间为节点,从不同侧面对同一主题进行综述。结构框架上是“总-分”的形式,而内容表意上则是“分-总”的性质。类似这种以点带面(串线)的方式进行综述,诚如作者在文中所述:对“洋务”的梳理,不仅有助于当代中国历史的探究,而且对于重新理解洋务新政在中国现代化史上的意义,重构现代化叙事,均具有一定意义。
这种“以点带面”式的综述,除了上述以时间为划分,还可以将已有研究成果按某些学派来分开叙述,其叙述有可能采用并列式的论述结构也有可能采用分叉式的论述结构,然后在此基础上,给出自己的观点。至此,可说是能基本解决常见问题中前两种情况。但问题是这种传统意义上的综述型论文,发表高质量期刊(尤其C刊)的难度偏大。
2、方法借力:用现代软件工具辅助开展综述
借助Citespace软件工具(量化研究)进行文献综述,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方式,例如《基于 Citespace 的国外公共空间活力近十五年研究热点趋势及借鉴研究》一文,作者运用数据分析方法,对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的核心期刊文献数据进行了检索和相关研究,并利用 Citespace 软件将近15年间关于国外公共空间活力研究的论文进行可视化表达,通过分析2005-2019年研究的趋势与热点,梳理出国外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研究的三个重点:(1)公共空间活力的内涵;(2)公共空间活力的营造;(3)公共空间活力的评价及评价方法,并基于此提出对国内研究的展望,为我国营造公共空间活力提供参考与指导。
不少作者会使用这一形式,严格意义上说,这种方法有些“取巧”的嫌弃,相对而言,借助现代工具,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研究的难度系数,但就整体质量上仍有提升空间。
3、升级进化:在传统综述的基础上深入推进研究
以《“情境”抑或“背景”:美国警察武力使用实证研究的两种进路》一文为例,围绕“警察武力使用”这一主题,作者针对于以往研究者形成的(情境解释和背景解释)两种学术进路展开综述研究,回顾美国警察武力使用实证研究学术史,梳理情境中心和背景中心两条解释进路的学术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评价),最后给出未来展望(包含一定的对策建议)。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上述各标题,我们可以明显看出,第一部分属于“提出问题”环节,第二、三、四部分为“分析问题”环节,第五、六部分是“个人观点(解决问题)”环节。整体上遵循了经典三段式的逻辑,呈现了较强的递推性。对比传统的综述型论文,这种写法其实是在对已有文献(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又对这些综述做了进一步研究,也可说是做了一个“点-面-点”的深入探讨,由此一来,给人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感觉。在紧扣主题,展开综述的前提下,不单提出了个人观点,还将此观点(评述)进一步地扩充放大,拓展了研究的深度。
由此说来,这种综述研究更像是一把锋利的“匕首”,将原有的“渔网状”综述型论文撕开了一个豁口,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而这种写作方式,更有利于高质量期刊论文的发表。
金融学说,道口学说,学说经济,五道口学说,清华五道口学说,清华学说,学说平台直播,学说会议预告,学说ABFER直播,学说学者库,学说研讨会直播,学说年会直播
学术前沿速递
学说观点
AIGC交流社区
未央网
毕宣
王凯
- 1
-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