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 | 2021年国际金融科技关键词
文 | 高旭 来源 | 未央网 <<<<
2021年,新冠病毒依旧肆虐,金融科技产业开始在新常态下探索新的融资路径、发展方向、工作方式,虽然前行路上波折难免,但未来前景依旧值得期待。在今天这篇文章中,就让我们与您一同回顾过去一年国际金融科技行业演进的几大关键词。
SPAC
特殊目的的收购公司(SPAC)是一类专为收购计划而创立的"空白支票公司"。这类公司没有明确的经营收入和资产,且多是离岸注册,雇员人数甚至低至几人。SPAC通过IPO筹得资金,加上贷款杠杆对目标公司(通常为非上市公司)进行收购。过去一年,金融科技领域迎来SPAC热潮,以下是部分在2021年通过SPAC模式走向公开市场的金融科技创新企业:
这些平台凭借创新的商业模式斩获了规模可观的风险投资,不少人理所应当地认为其在公开市场也能取得不俗战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包括Grab在内的多家金融科技机构的股价接连下挫,上市几个月后便遭遇抛售。不过,不管未来这些机构能否一转颓势,这一波公开市场波动却的确已经引起了监管和行业机构的关注,例如:
-
美国: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发布投资警告,希望投资者不要仅仅因为明星效应(例如社交媒体、电子邮件、在线聊天室广告等形式)而参与SPAC相关投资。美联储发布2021年上半年《金融稳定报告》,对今年出现的散户抱团热捧小盘股、SPAC上市热潮等现象发出警示,称这些现象反映出股市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整体向"激进"偏移,一旦此类情绪降温可能将重挫美股市场。
-
英国:英国金融行为管理局(FCA)表示将就加强SPAC投资者保护展开意见征询,重点关注结构特征和信息披露等方面,通过修改上市规则和指导意见来保护投资者利益,确保SPAC在严格监管框架下运行。
-
新加坡:新加坡交易所(SGX)正式发布SPAC主板上市规则,对上市市值、并购交易完成时间、股权认购、股东赎回权、"提振激励"等问题进行了规定。
ESG
2021年11月,延迟一年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顺利召开,有关后疫情时代可持续发展的话题再度成为焦点。面对气候变化引发的各类环境灾难,能够解决气候危机、应对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挑战的企业吸引了更多投资者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之下,ESG(即Environmental(环境)、Social(社会)和Governance(治理),简称ESG)投资市场热度逐步提升。来自Bloomberg的统计显示,2021年ESG投资再创新高,总额达到1200亿美元,远高于2020年的510亿美元。如果继续保持目前增速,到2025年,全球ESG资产规模将达到53万亿美元。
美国商业杂志Fast Company指出,虽然ESG增长可能会持续,但具体增幅可能还要取决于政府如何通过监管和立法行动吸引投资者加入这一新兴市场。2021年,推动ESG信息披露成为了各国监管部门重要的行动方向:
-
美国: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成立气候与ESG问题工作小组,同时推出气候变化及ESG投资专题页面;
-
欧盟:引入旨在预防"漂绿行为的"《可持续金融披露规定》(Sustainable Finance Disclosure Regulation),要求欧盟所有金融市场参与者披露ESG问题,并对具有可持续投资特征的金融产品提出额外的信息披露要求;
-
韩国:韩国金融服务委员会(FSC)与韩国交易所携手推出ESG集成信息平台,为投资者和普通大众了解上市公司ESG相关信息提供一站式服务;
-
新加坡:在2022年下半年前由新加坡金管局(MAS)携手业界建成绿色足迹通用信息披露平台与绿色足迹ESG登记平台。
但是,可持续发展转变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市场阻力依旧存在。2021年1月,韩国金融服务委员会(FSC)、韩国金融监管服务局(FSS)及韩国证券交易所(KRX)联合发布政策框架,要求韩国上市企业在2025年至2030年间分阶段落实ESG信息及数据强制披露义务。然而,来自韩国上市公司协会(KLCA)的部分成员企业认为,这可能会增加不必要的运营成本,降低韩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并建议推迟强制披露计划。
央行数字货币(CBDC)
央行数字货币(CBDC)并不是什么新鲜概念。自2019年以来,在金融技术革新、新冠疫情的多重因素影响之下,全球对CBDC的关注度日渐增加。一份来自国际清算银行(BIS)的统计显示,目前有86%的央行机构正在研究CBDC发展潜力,60%正在进行技术测试,14%已经开始落实项目试点。
2021年,CBDC研究探索开始走出国门,显示出更多"国际合作"特色。2021年1月22日,国际清算银行创新中心(BISIH)发布新年工作计划,CBDC研究位列六大任务之一,而BIS在这一年的表现也充分说明了其在CBDC研究方面的领军作用。目前,BIS通过旗下多个创新中心开展CBDC国际合作项目,包括:
四天工作制
在互联网技术、数字经济、新冠疫情等多方面因素推动之下,每周四天工作制正在悄然兴起。据统计,目前正在或计划推行这一工时制度改革的企业包括软件与数据分析公司Elephant Ventures、在线收款服务商Bolt、数字银行Atom Bank、众筹平台Kickstarter、韩国支付巨头Viva Republic等等,而冰岛、新西兰、西班牙、阿联酋、苏格兰、都柏林也尝试在国家、地区和城市层面推动这一试点。
这些机构中,有些直接缩减了一天的工作时长,有些则是要求员工将原本每周五天40个小时的工作合理安排到四天的工作日内。目前来看,这一试点似乎取得了不错的反响,能够一定程度地提升员工幸福感、工作效率、企业忠诚度,帮助节约企业成本(如电力、纸张打印等),甚至会成为企业招聘的一项优势。数字银行Atom Bank首席执行官Mark Mullen此前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大约90%的员工选择使用这种新工作模式,而且目前来看并未给银行运营带来不利影响,而新工时制度施行一个月以来,Atom Bank每周收到的应聘申请相当于过去一个月的规模,也显示了不少人对这种工作机制的认可。2021年,美国议员Mark Takano提议根据《公平劳动标准法》(Fair Labor Standards Act)进行立法修改,将每周工作时长从原来的40小时缩减到32小时。
当然,目前进行这项调整的多为科技企业。这类企业工作环境和节奏较为宽松,技术力量充足,推广难度相对较低。但是,在类似金融等传统行业中,做出这样的改变似乎并不容易。乔治城大学金融学副教授James Angel表示,如果美国证券交易所缩短交易时间,他会感到很意外。他认为,只要市场开放,人们就会进行交易,所以交易所肯定不会急于关闭交易。
非洲
较高的地缘政治和货币风险,加之分散的地理环境,让非洲地区(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看起来似乎远没有东南亚、拉丁美洲那样具备投资吸引力。然而,凭借着广大的市场规模、大量的年轻人口、逐渐提升的互联网覆盖率,非洲正日渐成为金融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
来自Disrupt Africa的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非洲金融科技企业获得投资54笔,累计融资3.305亿美元,是去年全年融资总量的两倍多,吸引了包括腾讯、Tiger Global、Uncovered Fund、Valar Ventures等多家国际著名投资者的关注。目前,非洲共有金融科技企业576家,覆盖支付、汇款、借贷、区块链、个人理财等多个领域,涌现了包括Flutterwave、Interswitch、Jumia和Fawry在内的四家独角兽创企。而从国家角度来看,尼日利亚、南非和肯尼亚占据了非洲金融科技行业发展的前三把交椅。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非洲金融科技普及率大幅提升,监管行动也紧随其后。剑桥大学替代金融研究中心(CCAF)《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金融科技监管》研究显示,70%的参与调查的监管部门提升了该领域在其工作规划中的优先等级。目前,按照行业来看,在P2P、股权众筹、网络安全、消费者保护等领域推出监管框架的监管机构在参与调查机构中的占比分别达到了35%、34%、85%和82%。加纳、津巴布韦和乌干达等10个国家已经推出监管沙盒,另有5个国家正在计划推出这一创新监管环境机制。2019年,非洲地区政府创新机构还是一片空白,而如今已经增加到了9个。
然而,由于基础设施不足、技术落后、资源有限、部门沟通效率等限制,非洲金融科技产业发展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但同样也为未来留下了巨大的潜力空间。
*本文版权归“未央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开通白名单请在评论留言,转载时在文首注明来源及作者。
学术前沿速递
学说观点
AIGC交流社区
未央网
毕宣
王凯
- 1
-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