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
EN

盛松成: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将主要在二季度

28浏览
2022/05/09 03:47发布
疫情经济研究
疫情经济研究
了解当下疫情对经济有哪些影响——盛松成: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将主要在二季度

2022年的一季度已经过去,国家统计局上个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7017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8%。

 

3月份以来,疫情反复,各行各业再次遭遇冲击,给原本恢复中的经济带来新的挑战。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盛松成看来,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将主要在二季度,消费恢复可能更为缓慢。而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需要在毫不放松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落实有关政策措施。

 

 

今年前两个月我国经济运行好于预期,但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给原本处于恢复进程中的经济带来新的挑战。尤其是本轮疫情多点散发并且严重影响了我国核心城市,对经济冲击的外溢效应较为明显。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将主要体现在二季度。本轮疫情不仅直接影响服务业,也冲击了制造业。供应链阻塞给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带来挑战,稳就业压力增加,消费恢复也可能更为缓慢。

 

笔者认为,避免疫情冲击的影响长期化十分重要,也就是要高度关注市场主体的生存问题,改善预期、提振内需,避免疫情对我国制造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控制住疫情,并严防疫情再次反弹,尽早实现复工复产、落实“六稳”“六保”。在此前提下,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快落实、货币政策须有效配合财政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以不发生系统性风险为底线,全力支持经济恢复和发展,那么下半年我国经济将明显好于上半年。

01

图片

四月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

 

本轮疫情波及范围较广。4月受疫情冲击较严重地区(即累计新增感染数超过1000例)的GDP合计占全国比重高达55.1%(2016—2021年均值)。部分地区疫情还会延续到5月,需予以重视。

 

最新数据显示,4月份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继续回落,降至47.4%,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持续跌至41.9%,分别低于上月2.1和6.5个百分点,均继续低于荣枯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面放缓,大型企业PMI为48.1%,比上月下降3.2个百分点;中、小企业PMI分别为47.5%和45.6%,均比上月下降1.0个百分点。其中,小型企业最为困难,大型企业的PMI不仅跌破荣枯线,而且回落幅度最大。从细分指数看,生产和新订单均为2020年3月以来最低,分别比上月下降5.1和6.2个百分点,企业生产明显下降,市场需求继续走低;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创2020年3月以来的低点,较上月回落9.3个百分点至37.2%,表明供应链亟须疏通;产成品库存指数为50.3%,处于高位,反映企业产成品销售不畅、库存积压严重。

 

图片

 

02

图片

应高度关注本轮疫情

对制造业的趋势性影响

 

受本轮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上海、深圳为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核心城市,是我国内外循环的重要枢纽。以上海为例,疫情管控措施对上海口岸集疏运能力形成制约,而上海周边的江苏昆山、苏州都是制造重地,经济影响甚广,这意味着疫情带来的外溢也会比较明显,尤其是对供应链的影响。疫情不仅具有区域外溢效应,而且有时间递延效应。若供应链停摆时间过长,将至少产生两个危害:一是众多小微制造业企业的生存将受到严重威胁;二是全球供应链可能加速调整。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我国的竞争优势。

 

例如,上海、广东、吉林为我国汽车工业核心地区,2020年上述三个地区汽车产量占我国汽车总产量的33%,乘用车销量占我国汽车总销量的15%。由于疫情,一些位于吉林、上海、江苏等地的汽车供应链厂商陆续停产,复工复产仍面临不少困难。主要企业停工反过来会加剧供应链断裂风险,影响其生产网络中的诸多小微供应商。截至2020年底,在上海50万企业法人中,私营企业占比近80%,其中大多数是中小企业。作为中国制造网络的毛细血管,中小企业的生命线与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是息息相关的。

 

根据《上海证券报》对667家上市公司疫情影响调查结果,约92%的企业表示疫情对公司产生影响,其中37.18%的企业表示已产生很大影响。72.42%的企业反映疫情致使公司“物流受阻,供应链断裂”;62.82%的企业存在“人员流动受限,生产研发销售滞后”;另外有32.23%的企业“因防疫需求,停工停产”;还有9.3%的企业已经出现“资金链紧张,周转困难”等情况。

 

我国出口在经历了前两年的高速增长后已出现趋势性回落,在全球供应链复苏的情况下,我国外需订单分流效应已有所显现。今年3月份中国大陆发往美国的集装箱出现22个月来首次下降,同比减少2%。同样占据较大出发地市场份额的韩国和越南,对美集装箱运输同比分别增长4%和11%。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中小企业转嫁原材料价格上涨的空间正受到挤压。目前CPI(Consumer Price Index, 消费者物价指数)与原材料价格走势并不同步。3月,PPI(Producer Price Index,生产价格指数)和CPI剪刀差虽有所缩减,但仍高达6.8个百分点。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汇率贬值都将增加我国制造业企业成本,而本轮疫情的发生又对我国内需恢复造成影响。价格传导不畅、企业成本高企,我国制造业可能面临更为艰难的处境。

 

更加值得警惕的是制造业的外迁。自2021年以来,苹果公司持续增加其在印度的生产,产量份额已从2020年的1.3%增加至2021年的3.1%。上海制造业枢纽停摆时间越长,越有可能对中国制造带来不利影响。上海高端关键制造厂商工厂的数目远高于广东和深圳,是中国高端制造业最重要的枢纽,芯片产业规模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工业机器人也占国内的十分之一左右。

 

图片

 

03

消费恢复可能更为缓慢

 

受疫情影响,3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3.5%,其中商品零售同比下降2.1%,餐饮收入同比下降16.4%。今年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现自2020年8月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剔除受本轮疫情冲击较大的汽车业后,社零增速同比仍下降3.0%。预计,4月份消费的下行程度会更大。

 

首先,从2020年武汉疫情后经济复苏的路径看,工业生产和投资在复工复产之后实现了典型的“V形”反弹,而消费是最慢的。2020年二季度,我国资本形成总额和货物及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速的拉动分别为4.79和0.43个百分点,大幅超过疫情前的3.32和-0.01个百分点。但是,消费依然是负增长,拖累GDP增速回落2.12个百分点,而疫情前其拉动GDP增速2.49个百分点,直到2021年一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速的拉动才首次超过疫情前。

 

其次,消费恢复缓慢还与居民消费意愿减弱有关,这可能是本轮疫情发生后消费较难恢复的一个原因。疫情在武汉发生时,人们普遍将其视为短期冲击。随着疫情持续,不少市场主体面临生存考验,导致消费潜力下降。而失去的消费,尤其是服务消费,往往很难弥补。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今年一季度的储户问卷调查结果,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比上季减少 1.0 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比上季增加 2.9 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比上季减少 1.9 个百分点,三者分别占 23.7%、54.7%和21.6%。3月份金融数据也反映了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储蓄意愿提高。今年前3个月,居民存款增量高达78200亿元,大幅高于往年同期的54900亿元(2017—2021年均值),而居民部门贷款仅增加12600亿元,而近5年的平均水平是18360亿元。

 

此外,房地产领域的下行也将在较大程度上拖累消费。我国房地产业原本就处于调整期。本轮疫情对于房地产市场最大的影响就在于复苏态势可能因此受阻(详见:盛松成,《疫情影响下实现今年GDP增速目标更须努力》,《上海证券报》,2022年4月8日)。而房地产业对其他行业的间接拉动作用较强,其中涉及很多的消费领域。2020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7.3%,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占城镇就业的比重也达到5.79%。我国房地产业与42个行业中的38个有关联,与之关联排名靠前的行业中,有不少是服务行业,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等。

 

图片

 

04

预测疫情对二季度经济的总体影响

 

经济受到疫情的冲击不容小觑。从高频数据看,截至4月24日,电影观影人次已跌至2020年7月20日电影院恢复营业来的最低值,5月1日当周,电影观影人次回升至566.09万,但仍远低于去年同期的3019.83万。此外,国内航班大面积取消。截至5月4日,国内航班(不含港澳台)执行航班数仅为4917架次,远低于去年同期的15967架次;取消航班数多达8848架次,而去年同期取消航班仅1385架次。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6亿人次,同比减少30.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46.8亿元,同比减少42.9%。由于疫情多地散发,各地防控政策收紧,对货车通行增加了更多限制,物流阻碍较为严重。截至4月30日,上海和吉林两地区整车货运流量指数分别跌至17和38的低位(基准值为100),原材料难以运入、产成品难以有效运出;而江苏整车货运流量指数4月份以来也始终不及全国整体水平。

 

我们对二季度经济增速作了三种情景分析:第一种情景为,若没有疫情情况下的经济增速较高、且疫情对全国经济冲击一般,部分封控省份四、五月份经济增量比正常情况下减少3%,预计二季度经济增速在3.2%左右;第二种情景为,若没有疫情情况下的经济增速平稳、疫情对全国经济冲击较大,部分封控省份四、五月份经济增量比正常情况下减少5%,则二季度经济增速可能回落至2.1%左右;第三种情景为,若没有疫情情况下的经济增速平稳、疫情对全国经济冲击较为严重,部分封控省份四、五月份经济增量比正常情况下减少5%,并且长三角除上海外,整个二季度经济增量比正常情况下减少5%,则二季度经济增速可能跌破2%。我们认为第二种情况可能性较大,即二季度经济增速在2.1%左右,则上半年GDP增速预计在3.5%左右。

 

值得指出的是,现在预测全年经济增速比较困难,实际意义也有限。因为无论是政策,还是国内外环境,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预计受疫情影响较小的地区,政策会提前发力。下半年我国经济将明显好于上半年。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一是我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控制住疫情,并严防疫情再次反弹,尽早全面复工复产、落实“六稳”“六保”;二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快落实,货币政策有效配合财政政策,在防风险的前提下,全力支持经济恢复和发展;三是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全社会范围内提振信心、改善预期。

 

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需要在毫不放松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落实有关政策措施。

 

图片

 

第一,确保交通物流畅通,确保重点产业链和供应链、抗疫保供企业、关键基础设施正常运转。例如,加快疏通产业链和供应链堵点,并通过有效防控疫情和扩大疫苗接种等多种手段,为企业复工复产创造条件。

 

第二,应坚持将基建投资作为稳增长的重要抓手,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兼顾基建投资的直接效益和带动效益、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局部效益和全局效益。

 

第三,在坚持房住不炒和风险防范的前提下,继续适度放松房地产调控。在资金供给方面适当延长房企去杠杆周期,如对于三道红线不达标的房地产企业,监管部门可以考虑按当前的指标维持6个月不上升的前提下继续提供贷款;继续适度放松需求端的限购、限售,适度下调房贷利率等,支持刚性和改善性需求,灵活把握因城施策和全国统一政策的平衡;优化预售资金监管,在确保资金用途合理的前提下适当降低预售资金冻结比例,在一定行政区域内增加资金跨项目调配的便利性等;还可以考虑适当延迟贷款集中度管理的达标时间。

 

第四,将促进国内大循环和改善民生作为支持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出发点,促进线上、线下商业协调发展,从而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

 

第五,在全社会范围内提振信心、改善预期,这需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政策出台前加强与市场沟通,政策颁布后积极宣传解释。先进的预期管理不仅有助于引导市场,也有利于及时掌握情况,洞察市场变化,完善政策实施。

 

第六,积极的财政政策应加快落实,货币政策应综合考虑国内外形势,用好各类货币政策工具,可更加注重数量型工具的使用,以积极配合财政政策、缓冲美联储紧缩的外溢效应和输入性通胀压力。预计本轮疫情过后,受短期供需关系的影响,物价可能面临上涨压力。一是输入性通胀压力可能因乌克兰危机而延续更长时间。二是下半年猪周期重回上行区间,也将推升物价。因此,还应高度重视民生关切。

 

 

 

*文章来源: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侵权必删

疫情经济研究
疫情经济研究
文章74
·
总浏览量2906
最新文章
更多
【IEEE Communications Society主办】第三届智能计算与下一代网络国际会议(ICNGN 2024)
杜金桐
4
浏览
【征稿-EI检索】第五届新型功能材料国际会议(ICNFM 2024)
杜金桐
14
浏览
智领未来 元启新篇|南京江宁AIGC与元宇宙产业发展论坛暨元宇宙供需对接大会成功举办
杨展
2238
浏览
前沿科技盛会:南京AIGC与元宇宙论坛引爆行业新风向!
杨展
33355
浏览
顶刊JDE | 外资冲击波下的质量危机!中国出口产品质量下滑是为哪般?
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
48
浏览
【EI检索】2024年第一届先进能源材料、能源器件与能源系统国际会议(AEMDS 2024)
杜金桐
15
浏览
热门用户
学术前沿速递
学术前沿速递
文章
300
学说观点
学说观点
文章
300
AIGC交流社区
学说官方
文章
240
未央网
未央网
文章
233
毕宣
中央财经大学
文章
185
王凯
T. Rowe Price
文章
181
热门文章
更多
经济学入门必读书籍有哪些值得推荐?
楚健
·
1185
浏览
绿色信贷能否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基于中国的准自然实验
创新研究
·
879
浏览
最新综述!AIGC到底是什么?都有哪些应用?一文尽览!
AIGC交流社区
·
766
浏览
研究方法 | 文献资料分析方法大全!收藏
周舟
·
762
浏览
数电票的26个问题,税局统一回复!
张俊熙
·
759
浏览
如果经济学家连股都不炒,那他们都在干什么呢?
李博
·
682
浏览
“特斯拉”打败了“星巴克”
张子瑞
·
670
浏览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分析方法
周舟
·
660
浏览
银行纷纷入局数字藏品赛道,什么信号?
李杨杨
·
629
浏览
会议预告|清华五道口绿色金融讲座第一期,邀您探讨“碳达峰碳中和——中国发展转型的机遇和挑战”
学术会议动态
·
3320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