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
EN

当土地财政“消失”之后

24浏览
2022/06/29 06:07发布
黄芷晴
中南财经大学
学生
黄芷晴|推荐阅读本篇文章——当土地财政“消失”之后

毫不意外,前5个月的土地出让金暴降。

 

先看几个数据:

 

1-5月全国土地出让金为1.3万亿元(成交金额,进入国库时间要延后),同比下降54.6%;

所有省市都是负增长;

平均溢价率为3.96%(这意味着大面积底价“摘地”)。

 

前5个月的数据之难看,当然都理解。

 

未来封控放松之后、楼市回归正常之后,土地市场或许也会回暖一波。但长期看,除了核心城市之外,全国层面的“土地财政”下滑将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因为,人口和城镇化的大拐点到了。

 

 

1

 

从现在到2035年左右,楼市将从每年新建17亿平米,逐步降低到10亿平米左右,然后形成新旧房屋的折旧平衡——也就是说,倒下多少旧的,就盖多少新的。

 

假如未来每年的销售面积降至10亿平以内,意味着什么?

 

回顾中国楼市的发展历程,事实上我们还没有经历过真正的下降——我们经常说的下降,通常都是增幅下降:还在增长,只是增长的幅度变小了。

 

1998年,住房商品化全面启动,每年的开发量在一亿平方左右。

 

2007年,新房开发量达到7亿平米。

2012年,从7亿变成12亿。

2018年,增长到17亿。

然后几年都徘徊在18亿平米上下。

 

而今年呢,能达到15亿平都是胜利!

 

搁在两年前,这种降幅想都不敢想。从城市化进程的规律看,这个时间点、这个面积,已经是筑顶了。

 

假如未来十五年,逐渐降到10亿平米以内,会产生什么影响?

 

1、中小房企倒一批,开发商集中度提升

2、中小城市躺一批,城市集中度提升

 

这里说的“中小房企”,并不是指绝对规模小的,而是指高杠杆的、开发能力弱的、 过于追求摊大饼的、只在小城镇当地开发的。

 

这里说的“中小城市”,也不是指绝对人口规模小的,而是指能级低的、远离都市圈的。

 

中国未来的城市化,能发展的区域只有大城市都市圈、城市群和连绵带。不能和都市圈、城市群和连绵带产生联系的,发展都会停滞,甚至萎缩。

 

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土地财政的“消失”。

 

 

2

 

说到土地财政,很多人常常是人云亦云地嗔恨,认为正是它推高了房价:

 

“因为地方政府依赖卖地收入,所以把地价推高,地价高了,房价就高。”

 

然而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必须澄清一下。

 

真相是,一个城市越是积极卖地,越是有利于拉低房价。

 

因为,“依赖卖地收入”和“把地价推高”这两个动作,其作用力是相反的。

 

依赖卖地收入,说明政府要多卖地(不然怎么依赖呢)。所以是:供应量增大→地价下降;

 

而要“把地价推高”,怎样才能推高呢?只有减少供地或者故意捂地不卖才可以推高。

 

可是捂地不卖,他不就没办法依赖卖地了么?所以到底是要多卖还是少卖呢?这不是矛盾吗?

 

所以真相是,越“依赖土地财政”,就越有利于降房价。因为他需要大量供应土地。

 

目前中国环境下的市府,某种程度上相当于“城市运营商”,要获取利润,就要大量卖地。

 

可是土地本身并不稀缺,稀缺的是附着其上的生产力和基础设施,因此他要想办法让土地增值,就得完善基础设施(学校、医院、地铁等等),还得招商引资、拉来企业,让更多人就业。

 

总之,城市运营商要想方设法提高人们的生产力即收入。

 

结果就是,他为了卖地,不得不尽力把产业做强。

 

神奇之处就在于,如果不想法发展产业,他越想依赖土地财政就越依赖不了;他越是发展实业,土地就越值钱。

 

想依赖的,不能依赖。能依赖的,不用依赖。

 

最典型的一个是深圳,他的产业太强了,他根本不用“不用依赖土地财政”,所以他的住宅用地供应极少(从2012年到2017年,深圳新增700多万平方米土地供应,居住用地只占到8%,全部居住用地,只占整个城市面积的11%,每年的土地出让面积排名,深圳永远是倒数第一,而伦敦、纽约、东京的居住用地占比都超过50%)。

 

另一个是鹤岗,财政上没钱,他是真的想卖地,可就是卖不出去。

 

如果一个地方真的以公司的行为方式来卖地——价格越高他就越卖,这事就对了。问题就在于,他们常常还要讲“政治正确”,并不完全以市场化为标准。这就容易导致房价畸形。

 

综上,并不是土地财政推高房价。

 

真正推高房价的是这几个因素: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土地供应错配、收入提高、杠杆增加、货币量增加。

 

 

3

 

反而“土地财政”这种模式,是过去几十年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因为城市开发的资金来源,无非两种模式:

 

第一种是发债借钱

 

就是政府直接发债或者通过城投公司发债,以未来收益还债。

 

第二种方式就是卖地收入

 

大家不要一听卖地收入就觉得是一种负面的东西,它实质上是什么?是一种融资模式,卖地的本质是获得未来70年的现金流贴现,市府拿着这个资金去搞城市建设

 

因而,人们买房的本质也就是入股一个城市。

 

大家知道,之所以企业都希望上市,就是因为股权融资对一个企业的发展速度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往往是跳跃式的发展。同样的,如果你把城市看作一个企业,那么土地就相当于它的股票,城市也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跳跃式发展。

 

你买一个城市的房子,就相当于锁定它未来的租金收益(股息分红)。房价上涨就相当于股票上涨,是人们对它的未来继续看好的一个表现。

 

当然如果你买错了城市、买错了地段,就相当于选错了股票,也有可能亏钱。

 

这种方式就是土地财政。

 

用这些资金搞建设,建设又会提升土地价值,然后吸引产业,形成一个循环。

这样的正反馈一旦形成,就像一个巨大的漩涡,裹挟着四方的资源汇聚。

 

比如重庆,就是成功运用土地财政的一个典型案例。

 

2002年,时任副市长黄奇帆正式开启了重庆的土地财政运作时代,储备了40多万亩地,十年卖了20万亩,每亩赚200万,这就4000亿,扣掉征地本身的成本,有两三千亿的额外收入,就抵销了重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部分开支。

 

大家都知道,重庆前些年在轻轨、铁路、高速公路、基础设施上有巨额投入,十年大概花了6000亿。但重庆的债务一值不高。

 

背后的原因,正是土地财政这种模式。

 

 

4

 

过去这些年土地财政所发挥出来的优势,就是土地财政难以为继之后要出现的问题:

 

扩张止步,速度放慢。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只够社保、民生以及给公务员发工资。真正的城建用钱,还要靠“土地集资”,地铁造价一公里7~9亿,对市府的财力要求非常高。

 

房子卖不上价,开发商就会减少拿地,然后土地就卖不上价。然后政府就没钱搞城建。

 

如果你不能体会速度放慢是什么概念,那么就看一下大连,它的地铁13号线修了10年才开通。

 

还有天津,作为中国大陆第二个拥有地铁的城市,总里程接连被南京、重庆、武汉、成都超过,现在已沦落到三流水平。

 

如此一来,《从前慢》或许就会变成现实: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文章来源米筐投资,侵权必删

黄芷晴
中南财经大学
学生
文章165
·
总浏览量61940
最新文章
更多
【IEEE Communications Society主办】第三届智能计算与下一代网络国际会议(ICNGN 2024)
杜金桐
5
浏览
【征稿-EI检索】第五届新型功能材料国际会议(ICNFM 2024)
杜金桐
14
浏览
智领未来 元启新篇|南京江宁AIGC与元宇宙产业发展论坛暨元宇宙供需对接大会成功举办
杨展
2238
浏览
前沿科技盛会:南京AIGC与元宇宙论坛引爆行业新风向!
杨展
33355
浏览
顶刊JDE | 外资冲击波下的质量危机!中国出口产品质量下滑是为哪般?
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
48
浏览
【EI检索】2024年第一届先进能源材料、能源器件与能源系统国际会议(AEMDS 2024)
杜金桐
15
浏览
热门用户
学术前沿速递
学术前沿速递
文章
300
学说观点
学说观点
文章
300
AIGC交流社区
学说官方
文章
240
未央网
未央网
文章
233
毕宣
中央财经大学
文章
185
王凯
T. Rowe Price
文章
181
热门文章
更多
经济学入门必读书籍有哪些值得推荐?
楚健
·
1185
浏览
绿色信贷能否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基于中国的准自然实验
创新研究
·
879
浏览
最新综述!AIGC到底是什么?都有哪些应用?一文尽览!
AIGC交流社区
·
767
浏览
研究方法 | 文献资料分析方法大全!收藏
周舟
·
763
浏览
数电票的26个问题,税局统一回复!
张俊熙
·
763
浏览
如果经济学家连股都不炒,那他们都在干什么呢?
李博
·
682
浏览
“特斯拉”打败了“星巴克”
张子瑞
·
670
浏览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分析方法
周舟
·
660
浏览
银行纷纷入局数字藏品赛道,什么信号?
李杨杨
·
632
浏览
会议预告|清华五道口绿色金融讲座第一期,邀您探讨“碳达峰碳中和——中国发展转型的机遇和挑战”
学术会议动态
·
3321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