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原创科研,是如何使我从“土豪”变成“贫农”的?

1999.10~2000.04,受香港政府内地杰出青年“Croucher Foundation”资助,我在香港大学(港大)地球科学系进行了访问研究,连续写了5篇英文文章(4篇SCI、1篇EI),全部发表在本领域的主流刊物。
从港大回来后,觉得再写这些虽然有些料,但对学科发展贡献不大且人人皆可干的事儿,没啥意思。当时想在滑坡预测研究上做出些突破,但没有新想法,处于犹豫彷徨之中。经过几个月的思考,有了主意:与其这样,不如挣些银子作为储备,万一哪天自己真对某科学难题开窍需要静心科研的时候,不必为生活发愁。
想通了,说干就干,于是乎我和几个合伙人成立了一个公司,主要业务一是开发岩土工程设计(基坑支护、降水与地基处理)软件,二是做岩土工程设计施工。
我们公司研发了“大力神”系列岩土工程设计软件,其以界面友好、操作简单、功能强大、符合实际为特点,深受设计人员欢迎,在全国岩土工程界有一定影响。通过销售软件,挣了一批银子。
在几位朋友的引荐下,我们参与了几个大型岩土工程设计施工项目。在和甲方谈合同时,我不仅展示了强大的技术实力,也体现了高超的谈判技巧,故定下的合同额相当给力。
这样,没过几年,我开的车从捷达、本田雅阁换成了宝马,不时和朋友吃大餐享美食,前呼后拥,相当惬意。
有一次,“冒号”碰到我,批评了我一通,说别人对你有意见,你这几年仅为自己挣钱了,没搞科研项目,你得为单位做贡献啊。
遵旨,是必须滴!于是转为拿横向科研项目。由于我业务上过硬总是能说到点上,为人诚恳让人信任,再加之谈判富有经验,基本上都以高额中标。

在别人看来,既然这么顺当,就应持续搞下去。然而,在夜深人静不眠的夜晚,我心里并非踏实,不时回想起曾经历的几个场景:有一次,遇到了对我科研寄予厚望的王院士,他说:“秦大老板,还在挣钱呐?”当时,我一听这话儿,面红耳赤,虚汗直流。是啊,一个科研人,竟然成了大老板而非大师,这让人情何以堪呐。
还有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几位老哥老姐对我群起而攻之,批评道:“我们了解你的科研能力,你具有做出卓越成果的潜力,应该把潜力挖掘出来用到正道。你自己掂量掂量吧。”大家的话儿语重心长,我深受触动。
这时候,我确实想完全回归真正的科研,但还是没啥好想法,心里着急也没招儿。继续做那些鸡肋般的科研吧,浪费生命;接着发那些灌水的SCI论文吧,只能增加文献检索的难度。看来,要回归还得需要机遇。
机遇终于到了,受2009年杰青申请失利的刺激,灵感终于降临——长期思考的斜坡失稳预测问题有了另辟蹊径的思路,原来是锁固段支配一大类斜坡的失稳。因为觉得研究锁固段破裂行为前景可期,于是立马终止了做横向科研项目,也不再过问公司的运营,一头扎入其中而流连忘返。尽管日子过得渐趋清贫,但胸有朝阳,心里踏实。
在锁固段损伤机理研究中,每当我苦思冥想发现一个新原理,总感觉乐不可支;每当我绞尽脑汁后提出一个普适性的公式,感觉自己不是蠢材;每当我茅塞顿开找到了破解某难题的蹊径,感觉自己有两把刷子;每当原理和公式验证成功,感觉世界真奇妙。这给我带来了满满的成就感、自豪感和愉悦感。
现在我体会到做原创科研真好,远不是当老板所能比拟的,远不是银子所能赋予的;此时,功名不能动我心,利禄不能夺我志,富贵不能改我向。








学术前沿速递

学说观点

AIGC交流社区

未央网

毕宣

王凯
- 1
-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