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创业:创业研究的新主题
创业与新企业之间的差异并不比创业者之间的差异来得小,这是Garnter(1988)在反思特质论并提出过程研究主张中的经典论断。创业是高度情境依赖的活动,情境差异就会诱发创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Zahra(2007)进一步讨论了创业研究如何构建情境化的理论,仍然在强调情境的重要性,认为关注将情境嵌入到创业研究中更有助于产生新的理论。事实上,站在经济社会环境演变的角度,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创业活动快速而敏捷的变化,创业研究对于这些变化做出理论回应的紧迫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突出,因为在经历三十多年的理论发展之后,创业研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创业知识,但要充分解释现实中纷繁芜杂的创业活动,仍存在着不少的理论挑战,这一挑战就在于情境诱发的行为差异性。在客观上,我们可以看到创业研究的主题分化趋势更加明显,从早期关注技术创业、生存型创业或机会型创业,到近期关注国际创业、数字创业、移民创业、边缘创业、绿色创业、生态创业等,这些事实表明创业研究因创业实践在行业空间领域的渗透和普及而在不断演化、深化甚至是升级。情境化,或许是未来研究的重要主题。
2018年,Sarah Fitz-Koch、Mattias Nordqvist、Sara Carter和Erik Hunter等四位学者合作在《创业理论与实践》(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杂志发表了“农村创业:文献回顾与未来研究机会”一文,这是一篇典型的针对新兴主题的文献综述,这一文献综述传递的讯息非常简单,农村创业问题很可能在未来会成为创业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话题。今天讨论这篇文献的目的也是简单而直接:
一方面,农村创业问题可能也应该是国内学者开展创业研究的重要机遇,因为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大国能像中国的农村一样复杂、多元和有趣,可以说中国正在发生以及未来会更频繁发生的农村创业活动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天然试验场,但挑战在于如何在抽象中国农村情境的学术内涵基础上开展与主流创业研究的对话,而不是就农村创业来谈农村创业,也不能简单的将一般性创业研究问题在农村创业情境下重复检验。
另一方面,借这篇文献综述来讨论如何撰写一篇好的文献综述。正如这篇综述中提到的,农村创业问题一直徘徊在创业研究边缘,是创业研究近期才引起重视的新兴话题,在指导博士生的过程中,不少博士生在研究选题方面自然更青睐新兴话题,也积极尝试针对重要但少有研究的主题开展文献综述,但在构思和写作过程中往往困难重重,其中可能的关键原因可能是对于针对这类主题的文献综述的写作和表述逻辑认识不够。
为什么农村创业在今天值得创业主流研究关注?这是针对新兴主题的文献综述在引言部分就要在学术上予以明确阐述和论证的问题,如果这一新兴主题(本来关注就少的主题)缺乏足够的学术价值,对于一般性创业研究不能产生理论贡献,其他研究技术创业等更主流情境的学者为什么要看你的文献综述呢?事实上,论证并阐述新兴主题的学术价值本身,就是一种理论贡献。在这篇文献综述中,四位学者的论证逻辑非常简单:创业活动是高度情境依赖的,开展情境化的创业研究已经被主流研究所认可(Zahra, 2007)。在已有研究中,创业研究学者已经考察了国家、制度和组织等情境因素对于创业活动的影响,但仍还有其他重要的情境因素并没有被研究所关注,产业部门就是其中一个,因为在大多数创业研究中,行业仅仅是被当成主要的控制变量,少有研究将行业视为创业研究理论发展和检验的情境因素(Shane, 2007)。事实上,创业活动与同行和竞争者、顾客、管制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互动都发生于行业情境这一层次,将这一情境因素纳入到分析框架,更有助于丰富我们有关创业活动如何发生和发展的理论认识。这一点,在农业领域显得非常突出:第一,农业领域的创业活动非常频繁,第二,农业领域有着复杂的市场管制机制,基于产品/服务特殊性,在这一领域的创业者更需要机会识别和创新的能力。尽管农业经济学和农村社会学者关注了农业领域的创业活动,但创业研究学者并没有对此予以足够关注。
概括起来,以这篇文献综述为例,概括新兴主题的学术价值不仅是证明你的文献综述有价值的前提,而且这一工作本身就是在引领方向方面做出学术贡献。其论证逻辑可以概括为:创业研究共识性问题(情境化研究)—共识性问题研究的不足(行业作为情境因素的研究不足)—新兴主题的学术价值(回到这一主题对创业研究的基本问题的重要贡献)。
学者们已经做了哪些研究以及取得了哪些贡献?这是文献综述论文的理论推导部分,既然这一主题重要而值得关注,但现有研究不足,那么工作重点自然就是启发未来应该怎么做。要论证这一问题,首先就要了解已有研究的状况和进展。这部分工作的基础是文献检索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但这仅仅是基础,更重要的是针对已检索文献的合理分类以洞察研究进展,这一分类产生学术洞察的前提包括:一是同类文献的同质性高于不同类文献的异质性;二是分类标准应该超越自变量或因变量的差异性本身,上升到问题或层次角度进行类型划分是一般性做法。在这篇综述中,将检索到的76篇相关文献从基本问题角度划分为两类:一类农村创业的前置因素;一类是农村创业的结果。在这一分类基础上,进一步从个体、组织和外部环境角度细分不同的类型。在分类基础上,更有助于我们看到已有研究在共性研究工作基础上的贡献。
未来研究应该怎么做更有助于对主流研究产生贡献?这是文献综述产生学术价值的重要部分,同样也是这篇文献综述对于农村创业问题产生的重要理论贡献。具体而言,四位学者认为,农村创业研究首先要在学术上将农村这一情境诱发的差异性因素予以总结和提炼,这一总结和提炼必须要与主流创业研究话题之间构建联系,只有在这一基础上,农村创业研究才能明确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哪些问题是可以被一般性创业研究解释而哪些是一般性创业所涉及但农村创业会带来情境化理论贡献的问题?在文章中,四位作者提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个是创业者身份。主流创业研究呼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创业者个体身份与社会身份之间的交互对于创业行为和结果的影响,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身份恰恰是农村创业者的关键问题,也是研究个体身份与社会身份交互的重要情境。例如,农民的个体身份往往来自于乡土的成长历程,这是具有共性;但农民的社会身份则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为农民个体所归属的社会群体及其角色。在一些地区,农民身份的天职就是种地,而在另一些地区,农民身份仍然可以从商。身份纠缠中,农民创业行为和结果也可能会产生不同。
第二个是家庭因素。这是农村创业的特色,在城市地区的创业活动,家庭在创业活动中的嵌入程度很低,正因为,家庭—工作冲突就显得更加重要。而在农村地区,家庭往往就是创业主体(Alsos et al., 2011),家庭—工作冲突问题自然就不是关键,很有可能家庭—工作互促显得更加关键,关注农村创业问题,很有必要考虑家庭因素,这一研究反过来有助于为有关家族创业的研究产生重要的理论贡献。
最后一个是制度因素。尽管创业或新企业之间的差异并不比创业者之间的差异来得小,但在现实中观测,看到的往往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农民创业之间的同质性往往更加突出,这也是以乡土为基础的产业集群产生的重要基础。这一现象,在中国往往会更加普遍和突出,要认识和理解农村创业,有必要考虑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如何发生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研究反过来有助于提升我们有关制度如何影响创业关系的认识。
以这篇有关农村创业的文献综述为例,基于新兴主题的文献综述在论证上就需要回答并阐述上述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之间在逻辑上有很强的递进关系,层层推进,特别是对于未来研究方向,不仅应该告诉读者未来应该做什么,还应该告诉读者这么做有可能会产生什么学术价值。一句话,文献综述的目的就是找寻并论证有学术价值的问题或方向。
从文章内容上看,这篇文章中提到的不少观点对于国内学者开展农村创业问题有可能会带来启发,农村创业中的哪些问题可能会产生情境化的理论贡献,那么,情境化思考和凝练就很有必要,否则就容易陷入就农村创业讨论农村创业;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广袤的农村地区以及地区之间的高度差异,很有可能会产生更多新的情境化方向和问题,对于中国农村创业问题而言,这篇文献综述仅仅是起点,也仅仅是启发。
*文章来源:NET2019
*侵权必删
学术前沿速递
学说观点
AIGC交流社区
未央网
毕宣
王凯
- 1
-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