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
EN

如何做到理性决策,带你走进行为金融学

34浏览
2022/06/20 09:30发布
行为金融研究
行为金融研究
带你走进“行为金融研究”——如何做到理性决策,带你走进行为金融学

这几天在看《陆荣行为金融学讲义》,这些年行为金融学越来越被主流学界认可。

 

作为行为金融学开山鼻祖的丹尼尔.卡尼曼,2002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2017年另一位行为金融学家,查德.塞勒也成为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2011年11月,哈弗大学爆出一则新闻:大约70名哈佛大学学生集体退选了格里高利.曼昆教授的经济学基础这门课。曼昆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他写的《经济学原理》和《宏观经济学》,是全世界大多数高校的经济学专用教材。

 

然而如此厉害的曼昆教授被学生质疑:你告诉我们世界是理性的,市场是有效的,那么为什么还会发生金融危机呢?难道这个世界就没有其他运行规律了吗?

 

如今包括哈弗大学在内的很多高校都已经开设了行为金融学课程,行为金融学也颠覆了人们对金融市场的传统认知。

 

包括丹尼尔.卡尼曼的一些行为金融学家都推崇另外一个观点,那就是人类大多时候其实是非理性的

 

丹尼尔.卡尼曼有一本非常著名的著作《思考,快与慢》,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他在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在很多情况下,人都不是理性的,偏见是人与生俱来的缺陷。

 

投资这事入门很简单,但成功很难,难的并不是他有多么复杂的知识,而是人们很难克服心理的缺陷。

 

丹尼尔.卡尼曼目前仍然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担任心理学教授。为什么卡尼曼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呢?因为他是将心理学理论、心理学实验与经济学研究相结合的先驱者。

 

他获奖的研究课题是,人在不确定状态下的行为模式和决策依据。

 

一直以来,传统经济学把人假设为绝对理性的决策主体,认为人会理所当然的做出理性决策,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推导出一系列理论和论断。

 

但是卡尼曼的研究说明,这种建设是有缺陷的,人在做决策时并不是完全理性的。就这样,卡尼曼开创了经济学一个新的分支,行为经济学。

2.

大脑的两种思考方式

我们先要搞清楚,为什么我们的决策往往是不理性的

 

卡尼曼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做决定的方式,并把她们简称为“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 

我们常用的是无意识的“系统1”,它依赖感情、记忆和经验迅速做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得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

 

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为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大部分时候我们的大脑中都是系统1在运行,这时的我们就是非理性的。

 

比如我们观看一场演讲,刚进场就看到舞台大气、灯光绚丽,演讲者外表出众且充满自信,往往就会对其大加赞赏,他可能并没有这么优秀,甚至我们还没有听到他演讲的内容,就已经对他产生了信任。

 

又比如投资中就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上涨股票人们就会对他赞不绝口,并觉得他会一直涨下去,可能实际上并没有深入了解这家企业,依然会想当然的觉得他充满优点,下跌的股票人们就会对他嗤之以鼻,并觉得他一文不值。

 

这种先入为主的情形是有据可依的,即光环效应,这一效应使得我们更容易信任和赏识第一印象好的人或物。

 

 

 系统2 

我们大脑中还有一个“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在系统2运行的时候我们通常是理性的。

 

但系统2有个缺点,就是非常耗费精力,我们的大脑很懒惰,除非你经常刻意训练,大部分时候大脑都更愿意走捷径,直接采纳选择系统1的判断结果。

 

所以理性与非理性,这并不是说智慧高低的不同。有些人智商很高,但他更习惯采用自己系统1的结果,就会成为一个非理智的人。

 

同样有些人更善于使用自己的系统2,他就会变的越来越理性。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靠系统1作出的决策、采取的行动都是恰当的。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跟着印象和感觉走,凭直觉引导行事,而且我们觉得这种直觉和偏好很可靠,这种自信通常也是正常合理的,因为那些直觉和偏好常常出现重大错误的人,已经在进化中被淘汰。

 

但是有些时候我们会因为直觉和成见做出一些错误的判断。

 

比如我们第一印象不好的人,我们很久才能改变对他的认知。

3.

感兴和理性,大象和骑象人

我们的躯体里有两个自我,一个是感性,另一个是理性。也就是丹尼尔.卡尼曼所说的,系统1和系统2。


而这二者的关系就像是大象与骑象人。看起来理性是骑在感性这头大象的背上,手里握着缰绳指挥着大象的行动。事实上,骑象人的力量很小,一旦大象不听招呼,它根本就无能为力。


感性大象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承认我们曾经切实体会过或者当下直观的结果,而不认可理智构建的未来的好处。


比方说,我们理智知道,早睡早起,精神更好;不拖延,效率更高;控制饮食,保持锻炼,身体更好,这些都是我们理智构建的未来的好处。


而睡懒觉被窝的温暖,打游戏的快感,胡吃海塞的享受,这些是切实感受过的经验的好处。所以很明显,当二者发生冲突的时候,骑象人虽然想要未来的好处,可大象自然而然的就去追求经验的好处了。

 

比如股市下跌的时候,理性告诉你耐心持有优秀的企业不用在意短期的回报,但感性告诉你卖出后就不用承受压力,不会看到账面继续损失。一些人就会为了短期的舒适感,放弃未来的好处。


买入股票的时候,理性告诉你买股票就是买企业,但感性告诉你别人都在追热点并看似获利丰厚,这个时候感性又会驱使你也去选择充满题材但毫无业绩的企业。

4.

直觉带来的误判

因为大多数时候,我们会被系统1也就是感性支配,所以我们也就更容易通过表面现象来做决定。

 

生活中类似的直觉影响判断的例子有很多,科学家做过一个直觉影响判断的实验:预测孩子未来的职业。

 

实验者找来几个孩子,让平时和孩子密切接触的人对他们的未来做出判断,预测的结果惊人一致。

 

人们确信3岁大说话很有条理的的孩子,将来会做律师,那个有些呆板但很爱读书的孩子可能会成为老师或教授,体谅人又循循善诱的孩子可以做心理医生,认为好动的孩子,会成为运动员。

 

最终,经过长时间跟踪,这些预测都是错误的。

 

我们生活中也经常这样,看到一个孩子表现出了某种特征,就会说:将来这个孩子长大一定会怎样怎样。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试验,观察下面这张图片

图片

图片上有2条长度不同平行的横线,并且下面一条直线明显比上面一条长,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内容,而且我们肯定绝对不会出错。

 

但如果拿来尺子量一量,我们会发现其实两条平行的横线是等长的。如果你曾经见过这幅图,会知道这是著名的缪勒-莱耶错觉图。即便我们现在知道了答案,用肉眼看起来依然是下面那条线比较长。

 

我们选择相信测量的结果,但是依然无法控制住系统1带来的直观感受,能做的只是再次遇到类似的图片时,必须学会怀疑自己。

 

所以生活中我们必须具备识别这种错觉模式的能力,提高这种能力就需要我们具备更多的知识。只有这样,才不会掉入缪勒-莱耶错觉陷阱。

 

以上试验告诉我们,我们所见的,以为的,记住的也许并不一定是真实的,我们大脑中的系统1也就是直觉,大部分时间是正确的,但有些时候也会被一些假象蒙蔽,从而导致我们作出错误的判断。

5.

直觉带来的误判,不会影响生活

但会影响投资。

生活中我们会因为轻信系统1的判断变的非理性,比如:

 

 1、锚定效应 :一个商品先标了高价,然后在打折我们就觉得自己占了便宜,疯狂购买,但很有可能打折的价格就是商家想让我们购买的价格,之前的高价只是在你心里建立一个价格的锚。

 

 2、光环效应 :如果一个人看起来英俊潇洒、穿着得体、举止不凡,我们就会轻信他说出的观点。

 

 3、定型效应 :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以此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他人依据的标准。

 

 4、可得性偏见 :对时常看见、听闻、特别是亲身体验到的事,人们会倾向于给予更高的概率估计;比如飞机失事事件有媒体报道,这也会暂时改变人们对飞行安全的看法 。

 

以系统1直接作为依据的结果,往往都是错误的,只是平时的生活中这样的判断错误并不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太大的影响,或者说他的结果大部分我们都可以承受。

 

但在投资中,我们靠系统1的直觉来作为决策的依据,就会造成致命的打击。

 

因为锚定效应,涨了几倍的股票跌了20%我们就会觉得便宜,而不是从基本面去思考他的价值。

 

因为光环效应,很多投资者都觉得看起来高大上的科技行业能赚到更多的钱。觉得市场上人人都说好的股票就是好股票。

 

因为定型效应,我们会因为对某些行业某些企业天生产生厌恶,从而错过很多有价值的投资机会。

 

因为可得性偏见,我们会在下跌的时候觉得股市一直会跌,上涨的时候觉得股市一直会涨。

 

芒格常说: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巴菲特说: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其实都是让我们尽量不要靠直觉去做判断。

 

我们为什么会不理性呢?因为当面对一个问题时,如果问题很难,一时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我们的直觉就会发挥作用。

 

我们的个人认知越低,对我们来说困难的问题就越多,我们就会更多的使用到靠直觉来判断的系统1,也就会越不理性。

 

比如今天我们看了这篇文章,知道了锚定效应、光环效应等等,这些容易产生误区的地方,下一次再遇见商品先标高价在打折,演讲时看见充满自信的演讲家,看到穿着得体的推销员时,我们就会变的理性很多。

6.

如何让自己变的理性

当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否理性对人生影响不是很大,比如你就是朝九晚五的工作,就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理性不理性没什么关系。

 

但如果我们从事投资这件事情,就必须要求自己理性。

 

芒格说:追求理性应该成为投资者的一种道德标准!

 

那我们如何让自己变的理性呢?

 

第一,要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认知,知道的越多,头脑就会越少运用系统1的直觉做出判断。

 

第二,凡事“三思而后行”,深思熟虑后在做决定。

 

第三,不要在情绪极端的时候做出决定,“大喜易失言”;“大怒易失礼”;“大话易失信”;“大醉易失德“;”大惧易失节“;“大惊易失态”,当我们在情绪极端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往往都是不理性的。

 

所以如何变的理性呢?提高认知、三思后行、遇事冷静。

行为金融研究
行为金融研究
文章68
·
总浏览量2765
最新文章
更多
【IEEE Communications Society主办】第三届智能计算与下一代网络国际会议(ICNGN 2024)
杜金桐
4
浏览
【征稿-EI检索】第五届新型功能材料国际会议(ICNFM 2024)
杜金桐
14
浏览
智领未来 元启新篇|南京江宁AIGC与元宇宙产业发展论坛暨元宇宙供需对接大会成功举办
杨展
2238
浏览
前沿科技盛会:南京AIGC与元宇宙论坛引爆行业新风向!
杨展
33355
浏览
顶刊JDE | 外资冲击波下的质量危机!中国出口产品质量下滑是为哪般?
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
48
浏览
【EI检索】2024年第一届先进能源材料、能源器件与能源系统国际会议(AEMDS 2024)
杜金桐
15
浏览
热门用户
学术前沿速递
学术前沿速递
文章
300
学说观点
学说观点
文章
300
AIGC交流社区
学说官方
文章
240
未央网
未央网
文章
233
毕宣
中央财经大学
文章
185
王凯
T. Rowe Price
文章
181
热门文章
更多
经济学入门必读书籍有哪些值得推荐?
楚健
·
1185
浏览
绿色信贷能否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基于中国的准自然实验
创新研究
·
879
浏览
最新综述!AIGC到底是什么?都有哪些应用?一文尽览!
AIGC交流社区
·
766
浏览
研究方法 | 文献资料分析方法大全!收藏
周舟
·
762
浏览
数电票的26个问题,税局统一回复!
张俊熙
·
759
浏览
如果经济学家连股都不炒,那他们都在干什么呢?
李博
·
682
浏览
“特斯拉”打败了“星巴克”
张子瑞
·
670
浏览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分析方法
周舟
·
660
浏览
银行纷纷入局数字藏品赛道,什么信号?
李杨杨
·
629
浏览
会议预告|清华五道口绿色金融讲座第一期,邀您探讨“碳达峰碳中和——中国发展转型的机遇和挑战”
学术会议动态
·
3320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