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15家全国性银行碳减排贷款
近日各家银行纷纷在各自官网披露了其去年以来碳减排贷款情况。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各家银行官网公布碳减排贷款情况梳理,截至目前共15家全国性金融机构公布了自身碳减排贷款情况:包括6家国有大行,3家政策性银行,6家股份制银行,仍有6家股份制银行未进行披露。
但各家银行统计的碳减排贷款数据的时间截点并不一致,部分银行的统计时间节点为2021年7-12月,部分银行的统计时间节点为第四季度,另一部分银行公布了截至2022年1月的贷款数据。
碳减排支持工具被视为绿色金融领域强有力的政策工具,备受业内关注。从2021年3月提出“研究”到“推出”,央行的碳减排支持工具历时8个月。
2021年3月,在全国24家主要银行信贷结构优化调整座谈会上,央行首次正式提出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同年11月8日,央行官宣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重点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三个碳减排领域,发放对象暂定为全国性金融机构。
多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推出将发挥政策示范效应,引导金融机构将更多信贷资源投向绿色低碳领域,并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碳减排。只有确保商业可持续、可上量,才可以尽可能做大。
未来,碳减排支持工具可以在有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支持行业范围,发放对象可以从全国性银行延伸至地方性银行,加强第三方认证机构的参与度,以促进更多资本流向绿色低碳领域。
股份制银行碳减排贷款不到一成
央行明确表示,获得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的银行,需按季度向社会披露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的碳减排领域、项目数量、贷款金额和加权平均利率以及碳减排数据等信息,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同时,央行也将会同相关部门,通过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核查等多种方式,核实验证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这也意味着各家银行须根据各自项目的投放情况进行季度信息披露。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6家国有大行碳减排贷款总和为16643.94亿元,占碳减排贷款总额的76.38%,占总额七成以上;3家政策性银行碳减排贷款总和为323.91亿元,占碳减排贷款总额14.87%;6家股份行碳减排贷款总和为190.66亿元,占碳减排贷款总额的8.75%。
6家国有大行减排贷款占总额七成以上的原因是什么?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蓝虹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碳减排工具支持的三大领域,包括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大部分都是大型项目,对于技术有一定的风控要求,且大型项目对于贷款和风控都需要一定的经验 ,国有大银行在技术上会有一定的优势,股份制银行和中小银行还在学习和逐渐进入中。
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汪惠青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自央行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以来,相关银行积极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发放贷款,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的发展。
从目前公布的数据来看,相关银行在推动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过程中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首批资金投向主要集中在风光电项目和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符合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助力减排重点领域发展的初衷。
此外,碳减排支持工具的加速落地,也表明相关银行前期在提升审批时效、畅通政企银信息沟通渠道、优化项目储备等方面作出的积极探索取得了成效。随着相关配套政策不断完善,项目落地经验持续积累,碳减排支持工具的落地有望加速,支持项目也将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
15家银行碳减排贷款总额21789亿
2021年12月30日,在央行举行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和绿色金融”新闻发布会上,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曾透露,央行向有关金融机构发放第一批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855亿元,支持金融机构已发放符合要求的碳减排贷款1425亿元,共2817家企业,带动减少排碳约2876万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将以上15家银行公布的碳减排贷款数据相加后总和为21789.63亿元,远超过央行公布的1425亿元。贷款数据有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蓝虹认为造成数据差异有几种因素:一是申请和审批发放贷款的偏差,银行发布的数据是申请数据,央行是已经发放数据。二是偏差的产生还可能因为银行申报的碳减排项目,央行并没有全部认可;三是公布的时间差,银行公布的贷款时间是申报时间,央行是发放时间。银行将他们做的合格贷款都放上去了,他们披露的是这个时间段他们做的碳减排贷款,但申报审核直到央行的再贷款发放,从时间上是晚于其发放贷款的时间,因为是采取先贷后借的方式。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最大可能是二者之间统计标准不同。因为央行是精准减排的货币政策工具,银行向央行申请,是需要达到几个要求的,须有信息披露,第三方核证,技术标准要达到央行的相关要求。
这个要求意味着,要满足这些条件才能向央行申请贷款,应该在央行的统计范围内,被央行统计为标准,满足央行的相关标准。那这个标准和银行所公布的数值,就是央行减排贷款时所用的这个标准很有可能不一致。
15家银行碳减排贷款平均利率3.98%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测算,15家全国性银行的碳减排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98% ,低于一般贷款利率水平。
曾刚认为,目前该利率水平尚可,现在的LPR(贷款基础利率)是3.8%多,这个加权平均利率3.98%,比LPR略高,这个定价水平,整体上比较低,其目的是支持企业减排,对于支持企业减排能够起到积极作用。
对于各家银行碳减排贷款的利率水平,蓝虹认为,央行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精准支持碳减排项目,碳减排支持工具利率为1.75%,这是专门用于支持碳减排的央行专项资金,这是最低的央行资金利率,1.75%的利率目前也用在了扶贫再贷款。
但是扶贫再贷款是有限额的。这次碳减排支持工具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没有设立资金限额,根据优质减碳项目的情况,上不封顶,力度很大。而且碳减排支持工具覆盖项目贷款本金的60%,覆盖率已经非常高了。
汪惠青表示,从设计机制来看,碳减排支持工具给予金融机构1.75%的利率,明显低于其他再贷款利率,这一优惠利率有助于降低银行的资金成本,引导银行让利于碳减排重点领域。
从央行公布的数据来看,2021年我国新发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4.93%,比2020年全年水平下降22个基点。目前碳减排支持工具的加权平均利率相较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更低,这背后反映出的是相关碳减排重点行业企业在融资方面得到了实打实的优惠。
在这一政策的引导下,减排工作做得好的企业能够以较低成本获得资金支持,进而拥有更大的利润空间和发展空间,这向整个市场释放出鼓励减排的信号,促进行业企业形成节能减排的良性循环。
“减排这个方面我们更关注期限问题,因为绿色金融贷款和减排贷款,或者一些其他项目,从投入到到回报的期限可能比较长,这是第一个特征。第二个特征是商业回报可能存在,但是可能不会十分高。”曾刚表示,在发展初期,绿色贷款和碳减排的这类贷款,需要在价格方面相对有一定优惠。所以,央行的精准减排的货币政策工具,其实目的就是降低它的融资成本。
另一方面,它应该有一个相对时间更长的中长期期限。银行在解决这个价格问题的同时,下一步的行动也是通过这个精准减排的货币政策工具为中长期贷款提供一定支持。但是,银行自身也可以积极把中长期贷款的额度投向到该领域。如此行动,可能对于绿色贷款,精准减排贷款会有更好的支持效果。
碳减排支持工具的四大特点
安永亚太区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主管、大中华区金融服务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合伙人李菁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了从碳减排支持工具的特点:
1) 利差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此次碳减排支持工具金融机构利差为2.1个百分点(3.85%减去1.75%),这种利差对于一般的金融机构具有吸引力。银行做业务可以挣平均利差,银行对政策鼓励的方向就有支持动力。因此可以看到已经披露数据的15家银行,对该工具的支持力度比较大,特别是6家大行。
2) 强调信息披露工作。此前央行对碳减排支持工具提出要“可计算、可操作、可验证”。考虑这方面要求,优惠规模可能需要再打折扣。银行发放的贷款能否满足央行对碳减排的计算和信息披露要求是一个较大的不确定性。
3) 风险自担。本次碳减排支持工具采用“先贷后借”的形式,央行只按贷款本金的60%提供资金支持,这主要是为了强调银行在发放绿色贷款时“风险自担”,避免商业银行盲目冲量。
4) 第三方认证有待加强。在目前各家银行已披露的信息中,没有看到独立第三方认证机构出具的认证报告。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加强落实央行要求的委托第三方认证机构核查等多种方式核实验证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的要求,加强第三方独立认证机构的参与度,以更准确衡量所投项目的实际碳减排效益,增强碳减排数据和信息披露的可信度。
另外,李菁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2021年5月央行出台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24家主要银行被纳入参评范围,囊括了绿色贷款、绿色债券业务。除3家地方性银行之外,其余21家银行均在碳减排支持工具发放对象范围内。所获得的碳减排支持工具相关贷款指标也会被纳入中央银行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内,参与金融机构评级。该方案能够对碳减排支持工具的实施效果产生有效的制度约束。
不仅仅在碳减排贷款方面,银行的绿色贷款当中也涉及减排部分。曾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双碳”目标提出来后,在减排层面上银行也在积极准备。银行的绿色贷款当中也涉及减排部分,“双碳”目标提出来后更加精准。从银行角度来讲,这是需要支持的重点领域。所以很多银行积极地围绕减排行动,相关领域的企业项目就会加大信贷投放。目前,根据央行的数据全国性银行贷款总额不到两万亿,与整个绿色贷款规模相比还是较小。
曾刚呼吁,未来在相关领域当中,需尽快推动监管标准,技术标准等各种标准明确和统一,这有利于银行在实际项目中去落地执行,引导银行去做更加精准的投放相关贷款。另一方面,也为碳减排支持工具发挥更大作用创造条件。
*本文摘自公众号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 ,侵权必删。
学术前沿速递
学说观点
AIGC交流社区
未央网
毕宣
王凯
- 1
-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