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与投资策略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些行为金融学的内容,因为股价反映的其实是最乐观投资者的预期,而不是投资者的平均预期。
所以对于我们投资而言,只研究基本面分析肯定是不足的,行为金融学应该是我们投资框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分析行为金融学很重要的一块其实要知道自己在投资中存在哪些认知偏差,比如代表性偏差、损失厌恶、过度自信、禀赋效应等等,这些公开市场上的资料也比较多,我今天就不展开了。
但是大家要做的是两方面,首先避免自己投资决策的时候犯这种偏差,其次我们可以利用别人犯这些认知错误的机会来制定我们的投资策略。
今天我想主要讲两点,参考点(Reference point)和选美博弈。这两点即使是在CFA三级的行为金融学课中我一般也不展开(因为考试不考),但又对我们的投资非常重要。
这是丹尼尔·卡内曼提出来的,他认为,人们在决策,或者感受是否幸福的时候,不是看财富给人们带来的绝对水平,而是往往会基于一个参考点来进行决策。
比如,大家可以想一下,年终奖获得了5万元,大家会很开心吗?有的人说,那肯定会呀,我拿到了5万元,但是有的人可能会说,我会先看看我的同事拿到了多少,如果他们拿到了10万元,而我只有5万元的话,那我可能也会不开心。
发现没有,人们在判断幸福与否的时候,都喜欢找一个参考点比较,同事们拿到的10万元的年终奖,就是我们在判断和决策时候的参考点。
那这个参考点对我们投资有什么指导意义呢?
我们可能都听说过损失厌恶偏差,也就是,我们总喜欢卖出盈利的股票,落袋为安,而继续持有亏损的股票,总想等它有朝一日涨回来。
这其实很危险,会让我们在牛市中拿不住股票,因为有盈利,稍微波动一下我就卖了,可能只赚了一点点钱,白白浪费大牛市。同样,也会让我们在熊市中一路持有亏损股票,最终亏个80%,背后的原因都是这个偏差。
那有同学说,纪老师,我知道了,我以后就卖出亏损的股票,继续持有盈利的股票是不是就正确了呢?这也是不对的。
因为我们一直无法摆脱盈利和亏损的限制,主要就是受到我们的买入成本,这个参考点的影响。
正确的做法是,忘记过去,忘记参考点,看未来,看预期。我应该去分析,接下来,我买的这些股票里面,哪个股票的预期收益率最低,我就应该卖掉哪个,跟盈利和亏损是没关系的,这样我们就摆脱了参考点的影响,这才是一个理性的决策框架。
这个最早是凯恩斯提出的,说的是在一场选美比赛中,如果你选中的人正好是得票最高的人那么就可以获得奖励。
那大家会如何选择呢?你会选你认为最好看的吗?应该不会,你会选你觉得大家觉得最好看的那个人。放在股票中,给我们的一个启示是,我们也应该去想市场上大部分人认为最好的是什么股票,这些股票也更有可能会上涨。
本质其实说的是,我们要去预判市场上绝大部分参与者的预判,根据对他们行为和决策的预判来制定我们自己的决策。
与选美博弈类似的还有一个之前纽约时报做的实验,让大家在1-100之间猜测一个数字,这个数字如果越接近大家选的平均数字的2/3,就会获胜,奖励是两张往返的商务机票。
比如说,如果你预期大家选的是平均数50,那你就应该选50的2/3也就是33。
但是你也会想,别人应该不会这么傻,他们也会跟我一样思考,那他们可能都会选33,那我应该要比他们再多思考一步,那就应该选33的2/3,也就是22,这就是预判了他人的预判。
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所有人选的平均数字是18.91,也就是最终选12的人最接近,他能获得奖励。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市场对他人的预判可能不止领先一步。
但其实这个实验是有一个理论上的均衡答案的,也就是0。因为我要预测的是其他人预期的平均值的2/3,如果大家都是完全理性的话就应该想,其他人也都是完全理性的,都会比别人多往前走一步,那么0就是最终的均衡答案。
但是在现实的投资中,选0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我们不能假设所有人都是完全理性的,市场上充斥着大量非理性的选择。
所以就像我一开始说的,我们不能假设市场上的所有人都跟我们一样,有着专业的分析、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应该去想绝大部分人是怎么思考的,他们会怎么决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制定我们的交易策略。
*本文章来源于:Cherie Shan
*侵权必删
学术前沿速递
学说观点
AIGC交流社区
未央网
毕宣
王凯
- 1
-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