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扬:疫情经济学仍主导经济格局,警惕债务问题的新演变
今年以来,“疫情经济学”仍然主宰着经济恢复的格局,这或许还会延续到2022年及以后。也就是说,在发生普遍疫情的情况下,疫情控制的好坏和节奏,决定了经济恢复的好坏和步调。但就全球而言,最困难的时候或许已经过去。
目前我们看到,全球日均新增确诊病例仍在剧烈波动,数量忽上忽下,但总体而言是在下降。全球日均新增死亡病例数量同样明显下降,所以我们可以判断,全球最困难的时候或许已经过去。钟南山院士此前也表示, 我国明年上半年可能会形成比较好的群体免疫。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们就可以一心一意搞建设。但是疫情发展存在不确定性,很多令人担忧的结构性问题可能会被总体形势所掩盖。
在疫苗接种方面,不同国家存在巨大的差别,形成了免疫鸿沟,那么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发展差距就会进一步拉大,所以又形成了发展鸿沟。可以说,经过这两三年的疫情,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发展差距扩大了,全球的贫困问题更加恶化。
往后来看,在经历了疫情带来的脱钩之后,各国必然需要重新连接。但不同的抗疫方式和疫情控制情况,决定着彼此重新连接的步调及程度。从实际国情出发,我们采取了最符合自身情况的“动态清零”政策,这一点与某些国家不太一样。所以难免的,这会影响中国与整个世界重新链接的进程,可能会带来副作用。此时认真落实双循环战略,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此外,2021年财政和政策货币政策都是有所控制的,对此大家可以有很多评价,但从长期整个经济的可持续角度来说,这正说明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韧性很大,存在着巨大的弹性和空间,劲儿没有使到底,想往哪边使劲都有空间和弹性。这也是保证我国经济健康运行的体制机制条件。
处理巨额债务是后疫情时代首要任务
要警惕债务风险的新演变
全球债务是二战以来,尤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影响世界发展进程的一个显著因素。发展到今天,2021年第二季度,全球债务总额达到296万亿美元,达到全球生产总值的355%,比2019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我们以全球75亿人口计,人均负债达3.94万美元,这一数字可谓巨大。
早在2007-2008年,主要发达经济体,包括美国、欧洲、日本等都先后陷入债务危机。这些国家都是掌握着全球储备货币发行权的国家。它们当然不愿坐以待毙,便充分利用其储备货币发行国之特权,施行“超常规”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因此长期泛滥。
如今,由于全球经济处于长期下行通道,资本的边际产出也呈现长期下行趋势,货币当局释放出的流动性绝大多数都不会进入实体经济领域,而是滞留在金融和其他流通领域。大体说来,源源不断的货币资金大都进入了资产市场。
处理巨额债务,是后疫情时代的首要任务。 这一任务艰巨而复杂。十月份美联储议息会指出,十一月份开始缩表,2022年上半年缩表停止,不是减回来了,而是不再新增了。至于利率如何没有说,但可以预见,因为在市场经济体系下量价联动,价格或迟或早也会变化,于是我们明年就会面临一个新局面,对此要有应对之策,美联储如果扩表,总的来说负面影响不是特别多,因为扩表会使得很多资金流入发展中国家,这些资金使得当地的投资可以实行,而且资金的成本加上可得性都会有所改善。但是,如果美联储缩表的话情况就反过来,大量的资金会逃出新兴经济体,成本利率等等也会上升,使得这些国家雪上加霜,这是目前我们面对的情况。所以,中国必须对此做好准备,这是明年宏观经济调控中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
再看我国的债务情况。经过近十年的“去杠杆”,我们认识到杠杆率是一个中性概念,不要谈杠杆率而色变。杠杆率过高肯定是有问题的,但是过低,如果是下降,我们必须要讨论下降的原因。杠杆率是一个比率,分子是债务,分母在企业层面上是权益,如果推广到其他的部门就是它的GDP、它的收入。因此,杠杆率下降有可能是债务减少,也可能是权益减少,也可能是两者一起变化。其中最不愿意看到的变化就是企业因为没有投资的对象,因为不愿意扩大生产,甚至不愿意再继续生产减少了债务。这值得我们警惕。
从前三季度的数据来看,金融部门的杠杆率下降,与信贷扩张的速度下降趋势一致,表明货币政策偏紧,或者相对来说,我们把防控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
(金融部门杠杆率下降,数据来源: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WIND)
另一方面,居民杠杆率上升,这主要是房地产贷款增长,居民消费和短期经营性贷款增长仍然低迷。
(居民部门债务增长迅速,数据来源: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WIND)
去年,我国居民部门的杠杆率已超过德国和日本。而我们跟德国、日本的金融结构都是以银行金融机构为主,所以这个比较也更有切实价值。德国杠杆率上升,金融出现了波动;日本杠杆率上升,金融出现了风险,我们现在还没有这么严重,但这是值得警惕的信号。
转过头来看,我国居民债务大部分与房地产市场相关,这强化了居民债务风险与房地产市场的风险互溢,使问题高度复杂化了。在明年乃至未来的宏观经济政策设计中,我们要尤其注意以上种种债务问题的新情况、新特点。
*文章来源:财经
*侵权必删
学术前沿速递
学说观点
AIGC交流社区
未央网
毕宣
王凯
- 1
-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