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
EN

陈志清:行为法律经济学怎样看待破产个人?

33浏览
2022/03/29 09:12发布
张子恒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生
我刚刚分享文章,欢迎留言探讨——陈志清:行为法律经济学怎样看待破产个人?

行为法律经济学中,人表现出的是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有限意志力(Bounded Willpower)和有限自利(Bounded Self-interest)。人们的计算能力是有限的,认知事物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且这种有限千差万别。否则,我们就不会寻求经验的帮助和外界的支援。经验法则导致的悲剧数不胜数,但我们仍在信奉它,是因为我们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来解决我们有限的理性。人类的意志力也是有限的,否则冲动消费和钻牛角尖也不会发生。甚至于,我们的自利也是有限的。但这并非是利他主义在人类身上的体现,而是人们对于长期目标的考虑和社会影响的安排,也就是说,本质上这仍然是自利的,但由于自身的修正,使其表现为有限自利。

 

超级计算机一样计算着成本和收益,像机器人一样油盐不进,还如同周扒皮一般吝啬自私。这不是真实的人。而一般谨慎的理性人这一平均概念,也无法量化,且以偏概全。这样的定义下,想要安排好人们的权利义务,以达到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的满足,是非常困难的。

 

处于或即将处于破产关系中的个人,由于其处于一系列特定的环境中,其行为和选择更加受以下特性影响:极端规避性(折中性)、过于乐观的偏见、损失规避的极端偏好和成功较容易获得(易得性)的直观推断。

 

偏好以及塑造偏好的可能性

 

为什么要知道破产中的个人是什么样的?法律制度的构建,理应利用关于人类行为和选择的知识。所谓法律制度,实际上就是人们抉择(trade-off)的空间和方向。法律对于权利义务关系的安排,和人们选择和行为具有很高的相关性,法律可以塑造人们的偏好,正如舆论可以被引导,营销得以成功。[1]我们可以通过了解破产关系中个人的特性,去引导个人破产走向健康和高效。

                                             

(1)折中效应

 

在破产程序中,人们努力寻求着和解或重组的可能性。同时,在债权人会议中,人们也寻求着较为折中的考虑,以谋求利益实现的效率和实效。折中效应是指一个同样的选择,当其置于选择范围的中间时,相比位于两端时拥有更高的评价。但折中效应需要提供选择序列,且这些选择是易于比较的。这一效应在砍价活动中十分常见,店家经常利用这一效应来获得实质上的高价。一些实验也证明了这一效应,有实验提供给参与者中端和低端的商品,结果选择各占一半;而另一组实验添加了高端商品,结果这一组有72%选择了中端商品。[2]

 

破产程序中的问题是,决策者常常得不到丰富的选择序列以进行对比。在较为稀少的选择中对于“极端”的厌恶常常导致了更加极端的选择。人在比较中寻求真实,没有比较人无法做出选择。在破产程序中,债务人和债权人都面临着不同选择序列下的抉择。由于所处信息环境和利益诉求的不同,各方已知选择的集合在大小是不一样的。这导致每一方的“折中”选择只对于自己是折中的,人们面临了囚徒困境。但是由于破产法官和破产管理人的存在,得以观察各方的选择集合的内容和大小,然后平衡和调整每一方的选择集合,将使得债务人、各个债权人的选择趋于合理。这是破产优于执行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应是破产制度优化的一个方向。

 

破产管理人可以站在一个中立的立场下,且拥有较为明朗的视野,通过给予决策方整体的、综合了各方利益的选择序列供其排序,可以大大降低破产程序中的内耗和重整的失败率。

图片

 

(2)乐观偏见

 

千万年来,人类在多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中前进,为了应对各种艰难险阻,我们锻炼出了乐观的社会心理,推崇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本是件好事情。但是由于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们无法完全客观的认识所面对的世界,而只好以较为乐观的偏见应对不确定性。即使是那些深入认识了所涉事物的人们,也会认为与别人相比,苦难更不容易落到自己头上。驾驶交通工具的例子就是如此,没有人会认为车祸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但车祸绝大多数都是由于一方驾驶员的过失造成的。这一心理在破产程序前常常控制着人们的行为。

 

破产法的功能,应当包括使市场主体时刻保持警觉,避免沉浸在乐见偏见中,而导致不可弥补的损失。一旦造成这样的损失,不仅对该企业或个人,对债权人,同时对市场的危害也是不容小觑的。这要求建立足够的威慑机制和惩罚系统,利用完备的退出机制,去规制市场进入和运作中的非审慎行为。

 

这在个人破产中意义更为重大。由于个人破产的原因,现行的高消费限制令外加穷追猛打的执行,并不能起到很好的威慑和惩罚作用。一是债务人没有东山再起的余地,由于已资不抵债,只好破罐子破摔,逃避执行和利用漏洞进行消费。这就好像将一切刑罚均改为死刑的后果一样:反正偷一块钱也是死,不如偷个一百万。

 

而乐见偏见则导致人们这么想:这么多人,我才不会是被执行成功的那一个。久而久之,市场就变得没有了退出机制,一个个失败的主体变成了整个市场的坏账,而只能通过以全体社会的支出为代价进行销账。这样的事情,银行已经做的不少了。银行的内部核销,实际上就是社会的核销。长此以往,人们对退出毫无顾虑,对进入和运营也就不甚在意了。

 

图片

 

(3)禀赋效应和损失规避

 

经济学的传统理论是:当收入效应小的时候,个人对物品的最大支付意愿(WTP),与对同物品的最小补偿要求(接受意愿或WTA),这二者之间的差别应当是可以忽略的。[3]因此可以得出权利不影响价值这个假设。但这一假设与现实相差甚大。实际上,当一个人拥有一个物品后,该物品对于这个人的价值就会上升:一百块买来的东西,转手原价卖出去总觉得亏。这就是禀赋效应,由此,拥有者由于对损失的规避这一天性,将高估其所有物的价值,而造成估价高于可能的买方的心理底线,而减少了交易机会。

 

在个人破产中,债务人和债权人、债权人之间都会进行议价行为。而禀赋效应和损失规避的影响将导致交易进程受阻。和解和重组需要达成良性的交易,而上述偏好和特性使人们常常功亏一篑,前功尽弃。法院和法律可以观察和总结破产中人们的行为,来规避这些不利因素,促成和解和重组制度的有效运行。

 

图片

 

(4)易得性串联

 

人是懒惰的。人们在选择和行为时会基于容易获得的信息来做出决断,而非应当获得的信息。去获得应当获得的信息是需要花费精力和时间的,这产生了机会成本。深入了解和思考并不是人类的共性。这会产生对风险的错误判断:当媒体连续报道飞机失事的时候,人们会觉得飞机失事十分频繁。同样,当我们推动个人破产的时候,人们会认为个人破产的情况十分常见──当然他们见到的并不多。不仅如此,对于个人破产运行中的问题,也会被放大和扭曲,在同文层效应的扩散下,信息变得极端不对称。不仅如此,还会造成同文层本身的扩大化,最终导致社会认知的分裂。

 

在市场运行时,一些人会倾向于依赖直观的外来信息,而非自己的调查和理性判断。这会导致人们对风险评估的错误,原本具有很高风险的给予个人的投资,由于缺乏私人信息,只能从现有的信息源中寻找,而导致投资的失败。相反,由于存在大量不真实的外在信息,而导致错过成功投资的也比比皆是。破产法是市场运行的一个阀门,应当起到调节市场健康程度的作用。判断失败会让人陷入破产,而建立破产法的同时,信息制度的建设也是关键和必要的。

 

 

 

*文章来源:破产法快讯

*侵权必删

张子恒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生
文章136
·
总浏览量83531
最新文章
更多
共读经典,启智未来——尚悦小夫子与《论语》之旅
杨展
3342
浏览
【千帆竞发占潮头 百舸争流破浪行】中国企业正扬帆启航向深蓝进发 | 2024全球出海数智创新高峰论坛邀您9月论道
杨展
3354
浏览
Campbell Harvey教授:Web3觉醒: 解密去中心化金融(DeFi)与Web3的未来
学术会议动态
20
浏览
Daniel Rabetti | 区块链取证:揭示加密货币的黑暗面
学术会议动态
15
浏览
修大成 | 金融机器学习: 崛起、突破与局限性
学术会议动态
25
浏览
李鲲鹏 | 单一因子降维方法:理论与金融应用
学术会议动态
12
浏览
热门用户
学术前沿速递
学术前沿速递
文章
300
学说观点
学说观点
文章
300
AIGC交流社区
学说官方
文章
239
未央网
未央网
文章
233
毕宣
中央财经大学
文章
185
王凯
T. Rowe Price
文章
181
热门文章
更多
经济学入门必读书籍有哪些值得推荐?
楚健
·
1222
浏览
绿色信贷能否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基于中国的准自然实验
创新研究
·
977
浏览
最新综述!AIGC到底是什么?都有哪些应用?一文尽览!
AIGC交流社区
·
937
浏览
“特斯拉”打败了“星巴克”
张子瑞
·
903
浏览
数电票的26个问题,税局统一回复!
张俊熙
·
892
浏览
研究方法 | 文献资料分析方法大全!收藏
周舟
·
841
浏览
银行纷纷入局数字藏品赛道,什么信号?
李杨杨
·
776
浏览
《中央企业基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已内部印发
楚健
·
751
浏览
如果经济学家连股都不炒,那他们都在干什么呢?
李博
·
701
浏览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分析方法
周舟
·
696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