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开展儿童早期发展项目——来自秦巴山区随机干预试验(RCT)的启示
原文信息:Sylvia, S., Warrinnier, N., Luo, R., Yue, A., Attanasio, O., Medina, A., & Rozelle, S. (2021). From Quantity to Quality: Delivering a Home-based Parenting Intervention through China’s Family Planning Cadres. The Economic Journal, 131(635), 1365-1400.
01
引言
长期以来,人力资本质量提升被视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转型的核心问题,而人力资本培育具有阶段性特征。大量研究表明,婴儿出生后一年内的成长环境将对儿童未来发展产生长期影响;Heckman等学者的研究也表明儿童的早期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高于其余阶段。因而,如何促进儿童早期发展(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ECD)成为学界及政策制定者关注的重要课题。
尽管儿童早期人力资本发展项目的作用已被广泛证明,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开展此类项目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相关设施建设、人员培训的高额成本,干预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等等。由Sean Sylvia,Nele Warrinnier和Renfu Luo等七位学者合作发表在The Economic Journal的论文“From Quantity to Quality: Delivering a Home-based Parenting Intervention through China's Family Planning Cadres”基于一项在中国秦巴山区131个村开展的“养育师入户亲子指导”的随机干预试验,发现当地乡镇计生技术服务人员可以胜任“养育师”的职责,能够有效开展入户干预项目,为大规模开展儿童早期发展项目提供了一个可行方案。
试验设计
02
2.1抽样
首先,研究团队在秦巴山区的4个贫困县抽取了131个村,按照分层抽样的方法,随机将其中的65个村作为入户干预的干预组,其余66个村作为对照组。为保证样本数量,抽取的村庄人口数量都在800人以上。
在干预组村庄中,试验对象涵盖所有18至30个月大的儿童,基线调查共有592名儿童参与试验。为观察干预的溢出效应,研究者在干预组中随机选取212名儿童接受入户干预,其余79名儿童未被处理。
2.2干预
研究团队与国家卫生和计生委(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China, NHFPC)合作,由每个乡镇的卫生技术服务人员担任“养育师”,负责对干预组儿童及其家长开展每周一次的“一对一”入户亲子指导活动。项目组对当地计生技术服务人员进行培训,将研究团队开发的亲子活动课程书面指导及与其配套的玩具和绘本教具带到农户家中,协助开展亲子活动。培训课程内容包含针对儿童认知、语言、社交情绪能力、(精细和粗大)动作能力的训练,以及儿童健康、营养方面的教程。
“养育师”在项目开始前接受了为期一周的集中培训,并在每周接受电话指导;课程内容都以标准化的书面形式呈现,便于参考,这使得项目人员的培训成本大大节约。
2.3数据收集及估计方法
项目于2014年11月开始实施,持续开展了6个月。试验开始前,调查员收集了有关儿童、父母和家庭的基本信息,包括每个儿童的性别、出生顺序、母亲年龄和教育程度等。为评估干预试验的效果,基线调查和试验结束后的追踪调查详细记录了儿童认知活动和肢体运动能力、社交情绪能力的评分,父母养育技能及育儿投资等信息。数据使用多个国际通用的评分量表进行搜集和对照,并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EFA)降维,估计每名儿童各项能力的潜在得分,最后通过非参数方法标准化。
【指标构建方法可参考:Attanasio, O., Cattan, S., Fitzsimons, E., Meghir, C., & Rubio-Codina, M. (2020). Estimating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for Human Capital: Results from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in Colombia.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10(1), 48-85.】
平衡性检验表明,干预组和对照组儿童及其父母基线调查的各项指标均不存在显著统计差异;试验期间样本总损失率低于1%,而且与处理状态无关,证明了随机试验设定的有效性。
文章采用(1)式OLS回归方程估计处理效应(intention-to-treat effects, ITT):
(1)
其中Yijt代表村庄j的儿童i在干预后追踪调查时的指标评分,Yij(t-1)为基线调查评分,Tjt表示处理状态,系数β衡量的则是接受入户亲子活动项目干预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03
结果及分析
3.1对儿童能力发展的影响
文章首先对比了试验前后干预组和对照组儿童能力评分的概率分布差异,如图1所示。基线调查时干预组和对照组儿童能力分布无明显差异,而追踪调查时干预组平均得分略高于对照组,Kolmogorov-Smirnov检验在5%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布相同的假设。(1)式方程的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干预项目显著改善了所有年龄段儿童的认知能力,其中30月龄以下儿童认知能力得分(Bayley: mental development index)提高0.292个标准差,30月龄以上儿童得分(Griffith: performance)提高0.282个标准差,结果均在5%水平上显著。而在儿童肢体运动能力和社交情绪能力发展方面,干预组和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
图1 儿童能力评分概率分布
表2 入户干预项目对儿童能力发展的影响
3.2机制分析
为探究干预项目的影响机制,文章提出(2)式所示的一般性方程描述儿童早期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θ表示儿童能力评分;I表示对儿童发展的投资,上标T代表由干预项目对儿童能力的投入,上标P代表父母的育儿投入;P代表父母养育技能水平,X是一系列家庭特征。
(2)
一方面, 干预项目通过开展每周一次的入户亲子活动直接增加了对儿童能力发展的投入 ; 另一方面, 干预项目也产生了两种间接效应: 通过增加父母平时的育儿投入 和 养育技能提高 )影响儿童能力发展。文章随后检验了这两种机制。
图2显示了父母育儿投入和养育技能评分的概率分布(原图详见原文),干预组父母对子女发展的投入以及父母养育技能综合评分与控制组相比都有所提高。
图2 父母育儿投入和养育技能评分概率分布
如表3 Panel A所示,一周一次的入户干预使父母总体育儿技能得分提高0.323个标准差,结果在1%水平上显著。具体而言,干预组父母更加认识到给孩子讲故事的重要性,并且学会如何给孩子讲故事。Panel B表明表明父母对子女的养育投入显著增加0.825个标准差,具体表现在增加家庭中图书数量、父母每周和孩子唱歌、阅读等亲子活动频率等。
表3 入户干预项目对父母投入及养育技能的影响
3.3异质性分析
最后,文章借鉴Athey et al.(2019)提出的广义随机森林方法(Generalized Random Forests, GRF),评估基线调查时的可观察特征对入户干预项目效果的影响,这一方法能够综合考虑到多个维度的异质性。结果显示,基线调查时认知能力评分相对落后的儿童及父母养育技能较低的家庭,平均干预效果显著更高。
【参考文献:Athey, S., Tibshirani, J., & Wager, S. (2019). Generalized Random Forests. The Annals of Statistics, 47(2), 1148-1178.】
总结
04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寻找一种成本更低、收益更高的改善儿童发展的方案,对于整体人力资本积累具有重要意义。本篇文献基于一项在秦巴山区开展的入户干预试验,探索出一种大规模开展早期人力资本干预项目的有效方案。乡镇卫生技术服务人员经培训后可以胜任“养育师”的角色,指导农村贫困家庭婴幼儿及其家长开展亲子活动。此项干预试验有效促进了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父母对子女的养育投资和养育技能都有明显提高,并且对于相对落后的儿童及家长效果最显著。
需要说明的是,文章的研究结论仍然面临许多局限性,例如试验结果是否具有外部有效性,干预时间长短对干预效果有何影响,干预是否具有长期效果等,都需要更长期的观察才能作出结论。该研究团队开展的一系列干预试验仍在进行中,整体而言,本文的研究为设计儿童早期发展项目方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如何进一步节省项目成本、提高参与率,形成可推广的方案,还有待未来研究继续探讨。
Abstract
A key challeng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nterested in providing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ECD) programmes at scale is whether these programmes can be effectively delivered through existing public service infrastructures. We present the results of a randomised experiment evaluating the effects of a home-based parenting programme delivered by cadres in China’s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FPC)—the former enforcers of the one-child policy. We find that the programm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fant skill development after six months and that increased investments by caregivers alongside improvements in parenting skills were a major mechanism through which this occurred. Children who lagged behind in their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received little parental investment at the onset of the intervention benefited most from the programme. Household participation in the programme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degree to which participants had a favourable view of the FPC, which also increased due to the programme.
*文章来源:香樟经济学术圈
*侵权必删
学术前沿速递
学说观点
AIGC交流社区
未央网
毕宣
王凯
- 1
-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