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
EN

如何加快互联网金融监管创新步伐

24浏览
2022/05/10 09:23发布
阳光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中心
阳光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中心
互联网金融如何“创新”——如何加快互联网金融监管创新步伐

一、互联网金融现状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业务信息化的产物,互联网优势在于提供信息平台、降低交易成本,而金融本身是经营信用、处理信息的行业, 因而“互联网+金融”形成的互联网金融极具生命力和渗透力。随着利率汇率市场化不断推进,我国正处于金融市场化的进程中,金融管制严格、准入门槛较高,为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崛起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对现有的金融格局形成了显著冲击。但互联网金融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目前互联网金融的现状可概括为三个特点:全面渗透、野蛮生长、无序竞争。

 

 

1、全面渗透

互联网金融并未改变金融的本质,从功能上来看仍脱离不了支付、融资、投资的范畴。目前金融准入门槛仍然较高,监管牌照、资本实力、人才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进入壁垒,但是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得准入门槛的下降成为可能。

 

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有几方面原因:一是监管套利,互联网金融目前处于监管的边缘地带,可以以互联网之名干金融之实,即在互联网的外衣下做金融的业务,进行监管套利,例如部分P2P采用资金池模式,实际上就类似于银行的业务功能,但是并没有按照银行标准接受严格监管。二是准入门槛较低。金融牌照管控比较严格,是稀缺的,而企业注册一个网站就可以号称开展P2P业务,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门槛大幅下降。对于金融企业而言,资本实力是第一位的,而互联网金融企业对资本的要求较低,在监管缺位的时代,没有人去验证某P2P网站的资本实力有多强,大多数P2P投资者也没有这种安全意识。三是互联网的传播速度远远快于物理地址。互联网改变了人际交互方式,可以病毒式的方式迅速传播开,而在传统金融企业受限于物理网点是难以迅速扩张,因此互联网金融很好地借助互联网的基因和平台呈现爆发式增长。

 

基于上述三大优势,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各个领域进行渗透:一是以支付宝、财付通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对银行的结算功能进行渗透,支付宝的便捷性以及近期微信支付的兴起,使其基本可以取代银行的结算功能,而且支付宝中资金可以按“余额宝”计收利息,并且可以随时支取,利率相当于活期利率的数十倍,比银行存款便捷,收益比银行高。二是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对传统银行的渗透,将传统借贷模式移植到网上,并且2014年交易规模超过3000亿,虽然相比于银行信贷规模仍然弱小,但是成长中速度较快,环比增速超过100%,增长空间较大。三是以众筹为代表的股权交易平台,对股权投资领域的渗透。可以说,互联网金融已经对传统金融全面渗透,无孔不入,只要有传统金融涉足的领域,基本都能看到互联网金融的影子。

 

 

2、野蛮生长

由于互联网金融尚未出台统一的监管法规,只能仍由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P2P行业目前没有准入门槛,任何企业都可以进入这个领域,行业乱象丛生。截止2015年5月底,全国P2P平台达到2607家,仅今年新上线平台超1000家。与此同时,出问题的平台数量也逐步上升,截止5月底累计问题平台达到661家,5月当月新增问题平台59家,占平台总数的2.26%,平均每6家平台中就会有1家出问题(数据来源:网贷之家)。

 

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淘汰率非常高,不断有新公司进入,又不断有平台出现问题被淘汰,整个行业仍处于野蛮生长的阶段,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只是在行业标准尚不清晰、监管规则尚未出台的情况下,活下来的不一定完全合规,出问题的也各有原因,比如管理不善、诈骗跑路。

 

 

3、无序竞争

目前互联网金融行业属于没有门槛、没有监管、没有行业标准的“三无”状态,行业企业处于一种无序竞争的状态。企业在“跑马圈地”阶段,还顾不上规范化发展,因此公司资质也良莠不齐,各种问题也频出,如P2P平台跑路事件、资金池运作、资金流向不明、变相进入股市等。随着行业不断发展壮大,要促进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良性竞争和规范发展必须提上日程。在行业发展初期,监管机构应当承担起主导性的作用,利用监管规则对行业进行约束和规范,使其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二、互联网金融监管现状

 

(一)我国目前监管方式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基本是按照机构监管为主的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类:银监会普惠金融部负责P2P网贷平台监管,证监会负责股权众筹监管,保监会负责互联网保险监管,央行负责第三方支付监管。

 

 

1、P2P

银监会普惠部关于网络借贷业务监管规定的草案已拟定,根据该草案,P2P首先被定位于信息中介平台,并以此作为P2P各项监管的基础。在日前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行,负责P2P网贷监管的银监会普惠金融部副主任文海兴表示,P2P网贷监管,首要任务是要在划好红线的同时为业务创新预留空间。接近监管层人士表示,P2P网贷可能的监管框架是:资金托管,选择不具关联关系的银行作为托管机构;此外施行备案登记,“银监会+各省行业自律”,即以省为单位对网贷行业进行自律监管。

 

 

2、股权众筹

证券业协会于去年底发布《私募股权众筹融资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其中规定网络众筹平台不得“自筹”,同一众筹项目不得在两个平台同时众筹;单一项目众筹投资者不得超过200人;对投资者设置较高门槛,单个融资项目的最低金额不得低于100万人民币。由于征求意见稿对股权众筹的备案登记和确认、平台准入、发行方式及范围、投资者范围等都做了明确规定,社会的反应很激烈,认为条件过于严苛,将普罗大众拒于众筹门外,违背普惠金融的初衷和众筹本意,最后征求意见稿也未正式出台。

 

 

3、互联网保险

保监会于去年12月退出了《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维护消费者权益为出发点,强调信息披露,重视信息安全,强化客户服务,针对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各个重点环节提出了一系列详尽的规范要求。主要有四个核心要点:第一互联网保险销售可以突破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经营区域限制;第二,加强了对参与互联网保险业务的第三方网络平台的监管;第三,明确了互联网保险产品信息披露制度;第四,建立保险机构及第三方平台退出管理。目前暂行办法正在行业内部开征意见,正式文件有望于年内发布。

 

 

4、第三方支付

作为第三方支付的监管方,央行于2010年正式发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针对所有第三方支付业务做了规范。但随着支付宝等互联网第三方支付的兴起和创新,央行先后出台了三版《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进行征求意见,其核心是对互联网支付的定位为小额,是传统金融机构的补充,通过限制账户额度的办法,使得第三方支付账户的资金规模可控,对个人网络支付账户,不再对资金用途进行分类,不管是资金用途是转账汇款还是消费,设定了支付账户的往来资金额度上限为一年10万元,超过10万元的仍需通过银行账户转账。

 

 

(二)国外互联网金融监管模式

实际上国内P2P、众筹等互联网金融模式均发源于国外,因此国外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更加成熟,监管方面应该也先行一步。从国外互联网金融监管看,主要有三个特点:

 

 

1、将互联网金融纳入现有金融监管框架

国际上普遍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业务信息化的产物,重在渠道的升级,而非产品与内涵的创新,因此互联网金融并未改变金融的本质,从功能上来看仍脱离不了支付、融资、投资的范畴,既然作为金融业务,那么就理应接受监管。同时,由于国外成熟市场对各类金融业务的监管体制较为健全和完善,体系内各种法律法规之间互相配合协调,能大体涵盖接纳互联网金融新形式,不存在明显的监管空白。因此国际上普遍的做法是,将互联网金融纳入现有监管框架,不改变基本的监管原则。例如,美国由证监会对P2P公司实行注册制管理,对信用登记、额度实施评估和管控。

 

 

2、注重行为监管,根据业务实质进行归口监管

互联网金融业务交叉广、参与主体来源复杂,以往侧重市场准入的机构监管模式难以完全满足监管需求,因此国际上普遍做法是,针对不同类型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按照其业务行为的性质、功能和潜在影响,来确定相应的监管部门以及适用的监管规则。例如,美国将P2P业务视为类资产证券化的业务,因此由证监会严格监管,同时严格禁止开展资金池模式,如最大的P2P企业Lending Club只收中介费不提供担保,借款人主要依靠信用融资。

 

 

3、通过行业协会加强自律,作为监管补充

在行政监管的同时,各国也在积极发展各类互联网金融的行业自律监管组织。国际上,很多行业协会通过制定行业标准、推动同业监督、规范引导行业发展。英国三大P2P平台就建立了全球第一家小额贷款行业协会,美、英、法等国积极推动成立众筹协会,制定自律规范。

 

 

 

三、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启示

 

我国互联网金融诞生于利率等金融要素尚未完全市场化、金融准入门槛较高、金融牌照管控较严的时期,监管管制为互联网金融发展创造了机会,但与此同时,监管也应该跟上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步伐。互联网金融是借助于信息技术的金融服务,本质上仍然是金融,因此对其监管不可或缺,但是由于其互联网属性,又不完全等同于传统金融的监管模式,必须从互联网+金融的思维模式探索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模式。从国外经验来看,由于其本身金融监管模式已相对成熟完善,信用体系健全,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更多是在现有框架下进行补充完善。而中国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性要超过国外同行,有很多名称与实质不符的业务,而且中国的金融监管本身还有不完善之处,因此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监管将面临更多的复杂性和挑战,在监管上也需要不断创新,以跟上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步伐。

 

 

1、注重“业务实质”监管

互联网金融业务交叉广、业务复杂且关联性高,“称谓”往往与业务实质不相符,传统侧重市场准入的机构监管模式难以完全满足监管需求,因此应该根据业务实质进行监管。如我国的第三方支付利用有限的“支付牌照”,却实际上不断扩大业务范围、在各种金融领域如入无人之境。在做了与“银行”一样的事情时,却根本不用接受像“银行”一样的监管:如当前支付宝余额可以随时转账、取现(通过银行ATM),并且可支付4%的利率;如国内的P2P名义上只是个人对个人借贷的信息中介,但实际上很多P2P平台做担保、对客户实现预期收益率,实际上就是资金池业务,与银行的存贷款业务没有本质区别,但是没有接受像“银行”的严格监管。正确的监管首先是建立在了解业务实质的基础上,如果只是根据业务的表象而非实质进行监管,那么这种监管将徒劳无功,甚至发生形式上监管到位、实际上纵容金融风险的积聚和蔓延的情况。

 

 

2、加快监管法规体系建设,将新兴业务纳入监管体系

目前针对P2P、众筹等的监管法规迟迟未出台,监管层也未明确给予其合法省份,使行业始终处于野蛮生长的阶段,给行业的发展带来一定不确定性,导致无序竞争、投资者受损的事件频频发生。应加快监管法规体系建设,确立新兴业务的合法地位,践行鼓励和规范并重的监管理念,促进互联网金融良性竞争、规范发展。

 

 

3、注重风险风控和创新之间的平衡,不断调整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监管层不应期待通过一次法规实现对互联网金融的全面监管,互联网有个很重要的概念叫“迭代创新”,监管也应该借鉴这种互联网思维:首先出台规范性的监管制度,其应一方面注重风险管控底线,另一方面给予互联网金融足够的发展创新空间,不能将互联网金融扼杀阻碍其发展;然后不断创新监管理念,针对互联网金融不断创新发展可能出现的监管漏洞,通过立法、补充细则等手段,延伸和扩充现有监管法规体系。

 

 

4、推动行业自律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推动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加强行业内部监督自律,对不利于消费者的不公平竞争行为进行规范。同时,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和信息披露机制,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参与者之间的信息对称,营造良好的市场运行氛围和公平的竞争环境。

 

 

5、加强消费者保护,强化企业信息披露

一切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根本出发点是充分、有效、动态的信息披露,使得消费者能够有进行选择的信息基础。美国对第三方支付机构八大方面的监管要求中,其中有六大方面都是直接指向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很多是以业绩为导向,在信息披露上混淆视听、噱头宣传时有发生,消费者很容易受到误导而导致投资受损。在信息混杂的互联网时代,诸如“误导性促销”等消费诱导行为甚至成为互联网企业屡试不爽的营销法宝,但是互联网金融面对的是投资者的真金白银,应该摈弃互联网的诱导性营销方式,监管应加强企业真实、公平的信息披露,使消费者能够做出正确理性的选择。

 

 

 

 

*文章来源:光大理财有限责任公司

*侵权必删

阳光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中心
阳光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中心
文章107
·
总浏览量13885
最新文章
更多
【IEEE Communications Society主办】第三届智能计算与下一代网络国际会议(ICNGN 2024)
杜金桐
4
浏览
【征稿-EI检索】第五届新型功能材料国际会议(ICNFM 2024)
杜金桐
14
浏览
智领未来 元启新篇|南京江宁AIGC与元宇宙产业发展论坛暨元宇宙供需对接大会成功举办
杨展
2238
浏览
前沿科技盛会:南京AIGC与元宇宙论坛引爆行业新风向!
杨展
33355
浏览
顶刊JDE | 外资冲击波下的质量危机!中国出口产品质量下滑是为哪般?
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
48
浏览
【EI检索】2024年第一届先进能源材料、能源器件与能源系统国际会议(AEMDS 2024)
杜金桐
15
浏览
热门用户
学术前沿速递
学术前沿速递
文章
300
学说观点
学说观点
文章
300
AIGC交流社区
学说官方
文章
240
未央网
未央网
文章
233
毕宣
中央财经大学
文章
185
王凯
T. Rowe Price
文章
181
热门文章
更多
经济学入门必读书籍有哪些值得推荐?
楚健
·
1185
浏览
绿色信贷能否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基于中国的准自然实验
创新研究
·
879
浏览
最新综述!AIGC到底是什么?都有哪些应用?一文尽览!
AIGC交流社区
·
766
浏览
研究方法 | 文献资料分析方法大全!收藏
周舟
·
762
浏览
数电票的26个问题,税局统一回复!
张俊熙
·
759
浏览
如果经济学家连股都不炒,那他们都在干什么呢?
李博
·
682
浏览
“特斯拉”打败了“星巴克”
张子瑞
·
670
浏览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分析方法
周舟
·
660
浏览
银行纷纷入局数字藏品赛道,什么信号?
李杨杨
·
629
浏览
会议预告|清华五道口绿色金融讲座第一期,邀您探讨“碳达峰碳中和——中国发展转型的机遇和挑战”
学术会议动态
·
3320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