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
EN

面对学生讨分,我的一句回复差点要了自己的命

39浏览
2022/06/30 01:19发布
张子瑞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学生
我刚刚分享文章,欢迎留言探讨——面对学生讨分,我的一句回复差点要了自己的命
这个学期就要结束了,在期末考试之后,学生们最关心的事情也来了,那就是能考多少分,怎么才能让老师多给几分。
不管平时是否关心学习,但学生们总会关心期末考试,不仅在考前会百般讨好任课老师,能套瓷出来一点是一点。
“老师,您这学期辛苦了,请问这块内容是不是非常重要?”
作为老师,你只能说,“课堂上讲的都非常重要,都有可能考到。”坚决不给套瓷的机会。
套瓷不成,学生们只好拼命复习,在考试结束之后再来想办法。这个办法就是,向老师求情,希望讨个高分,或者至少是比自己的实际表现更高的分。
作为老师,你是怎么优雅地拒绝这种讨分现象的?如果一句话回复不当,你还可能给以后的教职生涯埋下一颗地雷,甚至要了自己的命!
 

图片

 

 

大学里有很多一直存在的现象,其中就包括讨分,几乎在每一届学生中、在每门课中都绵延不绝。
从考试结束之后,到成绩公布之前,你的短信、微信、邮箱、QQ等一切社交工具上都可能会收到各色各样的讨分话术,甚至还有来自领导和家长的求情讨分。
有含蓄型的,“老师,我从您的课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希望我也能考个好分数。”
有露骨型的,“老师,我打算大四申请出国读研,但离目标学校还有点距离,想尽量提高分数和绩点,请您多帮帮忙。”
相比较而言,老师更喜欢这种含蓄型的,但在现实中,往往露骨型的更多。为什么呢?因为学生总担心老师听不出来言外之意,或者想明确表达自己的目的,让老师满足得更加直接有效一点。
如果给老师发一个消息,就可以期末考试增加5分或10分,甚至从良好等级一跃成为优秀等级,相信绝大部分学生都会这么做。因为你不去做,你的同学可能去做,到时候就别抱怨奖学金、保研资格、优秀毕业生等等跟你拜拜了。
有时候会想,如果学生们能够把讨分的心思用在平时学习上,那该多好啊!但反过来再想,用在平时学习上见效慢,药方也不保证有效,而事到最后,拼命一搏,编辑一条消息就可以索要来5分、10分,那多么简单粗暴、省时高效啊!

 

图片

 
大致来说,考试之后直接来讨分的学生还是少数,差不多占15%左右。在其中,与通识课或几十、一百人的大课相比,在专业课和十几人的小课上,学生敢来讨分的更少。
这是因为,专业课是本学院的老师来上,给分也会比较有原则,小课则是老师认识绝大部分学生,还是不太好意思来直接讨分。与其如此,还不如平时下课多向老师请教,可以留下一个好学的印象,也能够期末加点同情分。
而在通识课或几十、上百人的大课上,老师不认识学生,学生也不认识老师,大家萍水相逢一学期,之后永不再见,那么能讨来一点分总是好的,因为被拒了也没有任何损失,甚至是颜面上的损失。
“分,分,学生的命根。”
在研究生阶段,科研能力决定一切;但在本科阶段,考试分数决定一切。分数勾连着绩点,绩点决定着奖学金、保研资格、出国申请、毕业荣誉等,而这些恰恰又是引发同学之间、班级之内各种矛盾的地方。
除了部分躺平的学生,一多半的学生还是非常看重自己的分数,更在意分数随附的各种切身利益。
既然分数如此重要,那么在面对学生讨分时,作为老师要如何应对,同时又可以保持优雅呢?因为对于青年教师来说,这尤其要慎重,否则一句不当的回复就可能让你卷入一场足以摧毁教职生涯的纷争中。

 

 

图片

教职生涯看似平淡无奇,但同时又暗流涌动,除了来自学校的各种坑,还有来自学生的各种坑,一定要小心避开。
有些学生人前一套,人后一套,他比你还精明。只要你给个机会,他就能自己造一把梯子爬上来。但一个学期十几次课,你不可能了解各个学生,大多也就是上课点个名,混个脸半生不熟。
在这个时候,尤其是涉及到最为敏感的分数问题,作为有自由裁量权的打分人,你就要加倍小心了。
那么,有的朋友要问了,面对学生的讨分,我到底要怎么应对?是回复,还是不回复?又怎么回复呢?
先不要着急看答案,我们先来分析,如果你回复,能够回复什么,将可能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回复无非就是两种,要么是肯定性的,要么是否定性的。
肯定性的包括,回复一个笑脸、一个OK的手势、“知道了”、“好”、“没问题”、“我会综合考虑”等。
而否定性的包括,回复“不可以”、“不好意思”、“按实际表现打分”等。回复了之后,甚至还会带一句“爹味”教导:“要平时好好学习,而不要考试之后再来讨分。”
其实,学生比你更清楚,平时学习的时间已经结束了,本来讨分也没打算一定能讨来,但万一讨来了,自己就白白赚了。所以,否定性回复根本不是伤害,而肯定性或模糊性回复就等于是,出门捡到一百块钱。

 

 

图片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你是老师,你要怎么回复?哪种回复对于自己最危险,而哪种又最安全?这可能是初上讲台的青年教师最想知道的生存技能。
第一条原则是,只要给了回复,那么你之后怎么做都是你的错。
为什么呢?
如果你给出肯定性回复或暗示,即使你在最后打分中并没有实际照顾,那么,
第一,这显得你很low,学生一句话就可以索取本不应该得到的分数,你的立场和原则到哪里去了?
对于这样的老师,学生不仅不会感谢你,反而会觉得,你这个人太好说话,甚至还可能给了其他同学更高的分。
第二,学生要么觉得自己得到了照顾,就沾沾自喜,并很快抑制不住喜悦,而乐于向自己的同学朋友炫耀自己的“战果”;要么觉得你照顾得还不够,没有达到自己的心理预期,还会抱怨,“老子辛苦一学期上你的课,还不给个95分?”
你想想,哪个学生会觉得老师给分给得太高了,超过了自己所应得的?
这就使得,没有达到心理预期会使学生心生怨恨,而沾沾自喜会使他的同学朋友心生嫉妒,“这个人发个消息,老师就给他多加几分,太不公平了,凭什么呀?”
物不平则鸣!让他的同学心生嫉妒要远比让他自己心生怨恨更加危险。
这是因为,只要听到这样的消息,或者拿到了微信聊天截图,他的同学都可能向学院、学校去举报,或者直接在网上发帖“曝光”。
无论是否有实质性证据,一旦遭遇举报或“曝光”,你就肯定会惹上一身骚,教学副院长也会讨厌死你,因为他要向教务处解释这件事。如果内部不能处理好,那么学院和学校就会走走程序调查一下,虽然也不情愿如此。
但只要举报一开始,程序一启动,你的名声就已经坏了,领导和同事都知道你可能是一个打分放水还愚蠢到被学生举报的老师。
即使是数学、物理这样说一不二的考试,也无法避免“卷面分”这种软性的给分方式,更不用说实验报告、课堂报告、学期论文、论述题这种必须要自由裁量给分的考试了。
在面对调查时,你要证明自己给的每一分都有确凿的依据,几乎比登天还难。为什么这个回答要给10分,而不是9分?而只要你无法给出充分的给分依据,那么就至少可以认定,“给分标准不明晰,具体给分不严肃”。
即使查不出来漏批、漏改、加分错误等硬伤,但只要这样的柔性调查结论一出,那么你就至少算得上二级教学事故,不仅本年度考核不合格,还会耽误评职称一两年。

 

 

图片

 

既然如此危险,那么有的老师就会说,对于学生讨分,我是否可以义正词严地回复拒绝呢?
其实也完全没必要。
因为如果你回复拒绝,那么就只能招惹来嫉恨,学生最后拿到自己的分数,无论有多高,都会骂你,认为是你故意减分压分的结果,而不会认为是自己应得的。
其实,面对学生讨分,你最好的做法就是不回复。而不回复就是,既不答应,也不拒绝。等学生拿到了分数,他可能还会感谢你,认为是你加了分的结果。
其实,无论是遇到讨分的学生,还是遇到课堂上表现很好的、可能有培养前途的学生,作为老师,你都要一视同仁,该得多少分打多少分。一碗水要端平,走夜路不心惊。
在讲课的时候,你可以跟学生打成一片,显得平易近人,乐于分享交流;但到了考试和打分的时候,你要绝对地铁面无私,不近人情。这样才能避开未知人性的幽暗,行稳致远,继续施展你的教学才华。
在面对学生讨分时,作为老师,你是怎么回应的,有哪些经历和教训?而作为学生,你是否有讨分的经历,得到过怎样的回复?欢迎留言交流!
*内容来源:教授打怪指南,侵权必删

 

张子瑞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学生
文章131
·
总浏览量66894
最新文章
更多
共读经典,启智未来——尚悦小夫子与《论语》之旅
杨展
3354
浏览
【千帆竞发占潮头 百舸争流破浪行】中国企业正扬帆启航向深蓝进发 | 2024全球出海数智创新高峰论坛邀您9月论道
杨展
3360
浏览
Campbell Harvey教授:Web3觉醒: 解密去中心化金融(DeFi)与Web3的未来
学术会议动态
29
浏览
Daniel Rabetti | 区块链取证:揭示加密货币的黑暗面
学术会议动态
17
浏览
修大成 | 金融机器学习: 崛起、突破与局限性
学术会议动态
37
浏览
李鲲鹏 | 单一因子降维方法:理论与金融应用
学术会议动态
16
浏览
热门用户
学术前沿速递
学术前沿速递
文章
300
学说观点
学说观点
文章
300
AIGC交流社区
学说官方
文章
239
未央网
未央网
文章
233
毕宣
中央财经大学
文章
185
王凯
T. Rowe Price
文章
181
热门文章
更多
经济学入门必读书籍有哪些值得推荐?
楚健
·
1241
浏览
最新综述!AIGC到底是什么?都有哪些应用?一文尽览!
AIGC交流社区
·
996
浏览
绿色信贷能否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基于中国的准自然实验
创新研究
·
991
浏览
数电票的26个问题,税局统一回复!
张俊熙
·
976
浏览
“特斯拉”打败了“星巴克”
张子瑞
·
917
浏览
研究方法 | 文献资料分析方法大全!收藏
周舟
·
891
浏览
银行纷纷入局数字藏品赛道,什么信号?
李杨杨
·
856
浏览
《中央企业基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已内部印发
楚健
·
848
浏览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分析方法
周舟
·
755
浏览
如果经济学家连股都不炒,那他们都在干什么呢?
李博
·
709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