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城商行发展的“助推器”
导语:城市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城商行”)是我国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转型不断深化、资本约束日趋严格、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等趋势下,城商行面临的整体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直面市场竞争加剧和自身发展转型的双重挑战。
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金融+科技”已成为传统银行创新转型的主要方向。2020年,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居民生活习惯、业务需求发生明显转变,无接触、全线上、移动式金融服务已成为客户首选。这进一步驱动银行加快科技赋能,全力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唯有如此才能把握发展机遇、抢占发展先机。
相比大型银行,城商行的金融科技转型整体相对落后,人才、技术储备略显不足。如何利用好金融科技“助推器”,实现转型发展“弯道超车”,已成为当前城商行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关键命题。
城商行金融科技转型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
城商行金融科技转型发展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内外部环境深刻变化。第一,在放开利率管制和存款保险(放心保)制度推出后,中小机构将失去存贷款利率管制提供的实质保护,加大了城商行对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的管控难度。第二,资本约束日趋严格,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将迫使银行转向寻求高收益的资产配置,这对其战略定位、产品创新、研发及定价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第三,随着业务创新和跨业、跨界业务的增多,表内与表外间,银行与信托、证券等不同行业之间,正规金融体系与民间融资之间的关联度提高,业务复杂程度上升,金融风险的隐蔽性、传染性增强,银行业风险特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发展扩张与风险管理能力的矛盾不断深化。与近年来国内经济快速发展,调控导向、投资政策相对宽松的宏观经济背景相映衬,城商行实现了业务规模和服务网络的迅速扩张,但同时仍沿袭了“重速度轻质量、重结果轻过程”的惯性思维。部分城商行还没有形成具有自身优势和特点的良好经营模式,风险管理机制未能形成。大多数城商行未能真正使用国有、股份制银行已广泛运用的计量风险和成本的管理工具,如资金转移定价、经济资本管理、经济增加值考核、风险管理模型等。一些银行的经营模式不具有可复制性和持续性,靠垒大户、大业务、异地业务、保证金存款、大量签发承兑汇票等手段,拉动业务规模迅速膨胀。这些新老问题使城商行全面风险管理能力面临更大挑战,增加了发展转型难度。
市场竞争持续加剧。客观来说,近年来城商行的发展前有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堵截,后有银行化改革中农信社的“追兵”,处境并不乐观。目前,国有、股份制银行向下寻找客户资源的倾向明显,大举渗透或争夺中小银行市场,如近5年,山东省有7家城商行在当地的存贷款市场份额基本逐年下降。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创投私募、小贷典当、第三方支付也挤占了银行的传统市场,央行数据显示,2012年人民币贷款只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52.1%,同比下降6.1个百分点。
缺乏有效的战略定位与规划。城商行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和服务城市居民”的市场定位。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城商行市场定位不清,在目标市场、目标客户群体、服务方式上缺乏清晰的规划,对自身优劣势认识不清,以致走上了同质化竞争的路子。一些行仍以追求规模、速度、排名作为战略目标,热衷于跟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争抢大客户、大项目。同时,相比大中型银行,城商行信息渠道闭塞,政策解读能力弱,趋势判断水平较差,无论是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还是对自身能力的判断均存在偏差,难以主动放弃当前模式,在加快转型方面存在等待观望情绪以及路径依赖心理等。
学术前沿速递
学说观点
AIGC交流社区
未央网
毕宣
王凯
- 1
-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