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
EN

刘元春&姚洋:对于当下稳经济、稳增长、稳消费、稳就业的一些看法

46浏览
2022/06/01 10:11发布
2022/06/01 10:15 已编辑
学说观点
学说观点
最新经济学研究动态——刘元春&姚洋:对于当下稳经济、稳增长、稳消费、稳就业的一些看法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5月25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强调3月份尤其是4月份以来,就业、工业生产、用电货运等指标明显走低,困难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比2020年疫情时还要大。失业数据也不容乐观,大会提出保就业、保市场主体、保粮食等重要问题。

 

2022年5月31日,百度财经北大国发院成功主办的“朗润.格政 ” 第158期论坛,主题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当前如何稳增长、提信心?》,本期论坛特邀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教授以及北大国发院院长姚洋教授作为发言嘉宾。以下为嘉宾观点摘录。

 

  嘉宾简介

  

 

图片

 

刘元春教授

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

 

 

图片

 

姚洋教授

北大国发院院长、南南学院执行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嘉宾观点

  

 

Q:为什么要召开稳经济大盘的大会?
图片

刘元春:

当前是整个经济的关键时期,而这个关键时期主要取决于两方面。

 

第一,内外部环境大幅度超预期的变化,直接导致原来所面临的三大下行压力不仅没有止住,反而出现加速下滑的态势。从而导致今年全年的经济目标难以完成。

 

第二,中国这样一个超大经济体一旦按照3月份、4月份,乃至5月上旬的一种下滑趋势,可能会承受巨大的损失,会导致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急剧下滑。

 

所以,目前是整个稳经济的窗口期,要在防疫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同时,要全面复工复产,全面刺激经济,避免出现经济停摆的现象。

图片
图片

姚洋: 

4月份经济下行压力的确是前所未有的,但是,往深看,具体来说,有几点是和过去不同的,和2020年也不一样的。

 

第一,这次的房地产下滑太严重了。今年4月份,销售额累计同比下滑30%。2020年疫情最高峰时,都没有下降这么多,而且那个时间比较短,很快就恢复了,房地产反而成为经济复苏的推动力。这次这么大的下降量,可以粗略算一下,房地产对整个GDP的贡献是17%,房地产下降30%意味着GDP要负增长大概5.4%。房地产在前四个月给经济挖了一个巨大的坑,而且这种下行趋势没有止住。这四个月来,房地产的下行是一个月比一个月深,这是一个前所未有。

 

在这方面房地产政策要反思,“三条红线”不能说错,但是太猛了。有点让我想起来好像在重复2018年的去杠杆,去杠杆肯定没有错,都是对的,但太猛烈了,来了个急刹车,结果经济就要翻车了。

 

第二个,前所未有是今年财政压力太大了,去年下半年财政压力就显现了,很多地方已经入不敷出。今年又免税2.5万亿,2.5万亿是去年政府正常收入的12.5%,我也知道很多地方政府不得不消减支出,在财政压力这么大的情况下,我们又要搞基础设施投资,这可能是一个很大的矛盾。

 

第三个,就是就业压力空前。2020年疫情出来的时候,失业率也是比较高,但是大家好像觉得现在要好一些,大家觉得封一个月就过去了,我们到2020年3月底就复工了。但现在疫情老会反复,这样的就业压力大家感觉就比较大,而且一些大厂在裁员,也发出了不太好的一个信号。这三个方面,恐怕是这次经济下行压力大的很重要的表现。

图片

 

 

Q: 目前的稳增长政策,哪几项是优先的?目前哪边的困难更大?
图片

刘元春:

目前很重要的一点依然是抗疫,因为抗疫胜利是整个经济复苏的前提,只要疫情不结束,经济要想真正的完全常态化是很难的。

 

第二,在疫情冲击下,受到强烈冲击的市场主体,一些产业,一些区域,这样的一种疫情救助变得非常重要,我们只能保证这种主体的存在,才能保证经济秩序、社会秩序和人民的信心。

 

第三,必须在抗疫的同时要使复工复产经济循环尽可能的向常态化状态进行恢复,经济循环要防止它停摆。

 

第四,通过一揽子的政策加大整个供求两端的刺激,需求端要有扩需求的一系列的举措,供给端要有一系列的减成本的手段,两端进行使经济循环朝全面复苏的方向来进展。

图片
图片

姚洋:

这一轮保市场主体、保增长主要还是过去的办法,对经济的刺激还是集中在基建上,到今年下半年第四季度甚至可以把明年地方债额度先用了,基建要作为一个重点。

 

事实上,看数据也能看出来,5月份PMI已经达到了62.7%,大家的预期相当好了,说明的的确确基建方面起来了。这大概能够对于经济产生一个托底作用。但是,现在基建对整个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小,有几方面的原因。

 

  • 第一个需求都是非常有限的,它是在一定的行业里才有需求。

     

  • 第二个对就业的刺激不是很大,因为搞基建都不需要多少人,都是工程机械一上不需要人,对就业没有多大作用老百姓收入就上不来,消费就上不来。

 

我国一般来说都是重生产、轻消费,哪怕是要搞需求,我也要搞基建,不能搞消费,因为基建建个钱建个房子有点能留下来,我们一直有这个思想,这是一个主导思想。大家觉得弄消费就是把钱给浪费掉了,老百姓花掉了,这哪行。

 

但事实上仔细想一想,我们很多基建项目都是消费性的,高铁赚钱,地铁也不赚钱,但都是提升老百姓的消费,就是一种福利,每年还要往里面贴很多钱,因为要去维护它,它不赚钱还要维护它。所以,说到最后它是一样的老百姓的即时消费和去乘坐高铁的这种消费其实是一样的,我们要改变这种想法。

 

当然,因为各地收入不平衡,有些地方收入高,有些地方收入低,如果每个人发一千块钱,对于比较落后的地方一千块钱很多,但对发达的地方一千块钱很少,这说得也有道理。

 

但是,可以发地方债,让地方自己去决定发多少,这是没有障碍的。现在看来明天上海要逐步恢复正常,北京已经宣布了,只要是没有疫情的区都是逐步恢复正常,逐步恢复正常之后,我们的经济需要一个有冲击力的东西,提振信心,这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搞基建一般老百姓看不着,发现金老百姓一看,我手上有钱了,政府给了我信心,我有信心去消费了,这样大家的信心上去了,消费就上去了,需求就上去了。

 

我们说保市场主体,但市场主体都没法再生产了,它也拿不到那些政策好处。所以,最关键的是要有需求,没有需求活不下来。

 

制造出来的市场主体能够保住,甚至有些就回来、有些新的市场主体能够产生,这就进入一个正向循环。所以,在疫情慢慢明显减弱的情况下,出台一个消费的刺激政策是恰逢其时的。

图片

 

 

Q: 如何看待消费增长疲软的问题?
图片

刘元春:

消费无疑是各种增长的最后的落脚点,一个国家增长的质量最重要是取决于消费质量。因此,这些年来,中国经济面临了一个结症性的问题,就是内需不足,内需不足核心问题在于消费不足,而不是投资不足。

 

大家一定要看到,投资这种内需扩张的本质特性是在当期是需求,但是形成固定资产之后就演变成供给。

 

从一种宏观动态平衡的角度来讲,如果过度的依存于投资来进行扩内需,如果没有大规模的这种出口,一定会演变回消费不足的一种经济病,而这种经济病,大家一定记住,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里,还是从凯恩斯主义的框架里来看,消费不足就表明一个经济体的内生扭曲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

 

为什么这些年来我们重投资,不重消费?原因不仅仅是由于投资是一个立竿见影的参数,更重要的是投资有抓手,我们在过去工业化、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很擅长于抓投资,它有一整套的体系和利益链条来进行抓投资。

 

但是,消费却没有抓手,为什么没有抓手?

 

 

一是消费支出如果一旦通过分配体系来进行扩大,它是一个棘轮效应,因此,很多政府实际上是害怕今年发了明年怎么办,这是很重要的。

 

二是我们还会看到,在扩消费里面面临着可能引起另外的一些不公平的问题,也就是刚才姚老师讲的,在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给予一定量的一种消费补贴,在不同区域产生的不公平的问题可能带来的比消费不足的问题还要麻烦。

 

当然,我们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发,是用消费券发,还是用现金发,用消费券发就会发现它可能产生一个消费替代,把钱存起来了,发现金有些人也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比如在美国最近可能就发现了,美国私人帐户在过去两年增加了2万美金,在疫情期间消费没有下降,但最近发现消费下降得很厉害了,所以,这个问题很多人也在想跨期协调也有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我们就会发现,重投资,不重消费和我们的制度有很深的关联。

图片

 

 

Q: 如何看待当前面临的失业压力?该怎么稳就业?
图片

刘元春:

保消费有一个很重要的逻辑,我们是通过直补贴消费者来保消费,还是通过保企业来保就业,从而使就业人员的消费不发生变化。

 

中国的家庭的各种收入依然是依存于就业上面的,通过保企业来保就业的逻辑在中国来讲,从过去几年的救助来看是有效的。

 

这次疫情救助中保主体,很重要的一个是保工保产,保证工人不被解雇,同时鼓励雇佣工人,大家看到上海的方案里,稳岗有稳岗补贴,扩岗有扩岗补贴,一是要保持小企业的生存,二是保证就业,三是鼓励进行扩岗。

 

保主体是不是通过大型基建项目就能保主体,这就是我们讲的必须要通过对中小企业、对服务业、对疫情冲击极其严重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进行大规模救助,而这种救助不仅仅是减税退税降费,更重要的是给这些企业直接的疫情补贴,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保岗扩岗效应。

 

当然就业形势很严峻,从全国的状况来看的确压力很大。我们知道的数据是什么?第一今年毕业的大学生1076万。第二,今年高中毕业生还有1193万人。第三,还有中职毕业生500多万人。第四,过去几年还积攒了几千万的返乡农民工没有出来。因此,就业这种压力的确前所未有。

 

非常之时,必须要有非常之举。今年就会看到:

第一个要求各种事业单位、国企要扩岗,要逆市扩岗。这种扩岗就是最大的一种积极救助,实际上就是一种补贴。

 

第二个高校可能进一步要提高招生的比重,要扩大比重。现在很多的学校为了解决就业率想了很多办法:

 

  • 第一个双学位、专业学位进行扩招;

     

  • 第二个像一些研究型大学,可以为很多考研出国的学生提供科研岗,让他在这一年里有基本的就业和收入,但同时又不妨碍他考研出国或者明年再就业,把这一年缓过去。

 

当然这里面很重要的效应是就业压力向后进行平摊了,一是延迟就业,二是把明后年的一些岗位在今年进行提前支出。

图片
图片

姚洋:

就业在全国而言,的的确确是一个巨大的问题。现在已经感觉到了年轻人失业的问题,就业的高峰恐怕还没有到来,因为学生现在还在寻找工作,最后要暴露出来说没有找到工作,应该在六七月份,那时候我们就知道这些学生到底有没有找到工作。如果在六月份经济不能大规模启动,失业的问题恐怕在未来两个月中会变得更加严重一些。

 

怎么去应对就业问题呢?如果各个城市都能向上海学习,对于企业保持就业给予补贴,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我们不能期待企业自己说遇到了疫情,没有需求了,我还把人雇上,这样雇下去只有破产这一条路。

 

每个企业都要为自己负责任,它的现金流没了,就活不下去就要关门。当然在报道上,我们也看到一些比较好的老板,比如上海有个老板说,一定要出城,到厦门去看看有没有生意,要把这十几个人的就业保住,但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没有现金了只好关门。

 

前面我说发现金可以,不愿意发现金发就业补贴也可以,这也是一种变相补贴。还有一点是房租减免,这一点对中小企业来说特别重要。比如一个饭馆,成本中40-50%都是房租,房租不免基本都是关门。所以,各地政府还是要拿出一些真金白银来,给中小企业进行就业补贴。

图片

 

 

Q: 中国产业链和全球供应链是否会脱钩?越南是否会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
图片

刘元春:

年三四月份,中国进口数据的下降,引发了很多人对于越南、印度经济复苏之后对我国产业链替代的这种担心。

 

当然,如果从短期数据来看,这种担心的确值得高度关注,特别是目前产业链世界性重构,尤其是美国以民族外交联盟和产业链联盟来进行遏制中国战略,这的确值得我们要进行认真的对待。

 

但如果拉长历史来看,就会看到2008年、2009年,特别是2009年的时候,当时讲中国产业会出现大规模的飘移,中国成本的快速上升会导致越南和印度以及墨西哥等地方替代我们的产业

 

但是从2009年到现在十几年过去,这种故事并没有发生,中国在整个世界的份额,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在上升。

 

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思维就是中国成本,随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成本必须是上涨的,因为中国成本特别是人工成本的上涨,租金成本的上涨,是我们增长的一种效果,也是人民福利提升的一个结果。

 

如果增长很多,工资不上涨,那麻烦了,我们就白增长了。因此,成本上涨是必然的事,但是,如果生产力、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就会导致整个单位产品成本并不会上扬。

 

因此,中国会不会被其他国家进行全面替代,如果单纯从经济角度来看,不是取决于中国成本的上涨,而是取决于中国的创新水平。

 

因此,在创新过程中,我们的一些产业出现溢出是正常的,只要基本盘能够守住,我们依然处于亚洲产业链的核心地位和关键地位,我们依然能够保证中国的大国地位。

图片
图片

姚洋:

2020年疫情在中国初起时,所谓脱钩的说法就甚嚣尘上,当时我就说了,这不可能,世界不可能跟中国脱钩。这两年来我的判断是正确的,世界非但没有和中国脱钩,而且和中国挂钩得更加紧密了。

 

中美贸易因为2018年的贸易摩擦在下降,但是从2020年以来又开始回升。去年中美贸易额同比增长了28.7%,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增长27%,进口增长32.7%,今年一季度,中美贸易同比继续增长9.9%,这是按人民币计价,按美元计价更高,增长了19.3%。

 

我们一点都不用担心东南亚的情况,大家老说越南要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这是没有这种可能性的。

 

越南的出口数据,去年是3363亿美元,中国是3.338万亿美元,越南的出口是中国的零头,我看有些数字说越南今年出口要达到7000亿,不知道他们怎么预测的,翻一番多。我用中国增长10-15%来看,越南今年的出口仍然是中国的零头,这不可能替代中国。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2020年的数据是29.2%,去年应该达到了30%,排在我们后面的三个国家美国、日本、德国相加还没有我们大。

 

越南要替代中国,一点可能性都没有,把东盟十国加起来,再把印度加起来都没有这种可能性,印度2020年制造业增加值才占世界的2.58%,它比2010年份额是下降的,而不是上升的,没有这种可能性,这根本不用担心。

 

我们转移出去一些低端产业是完全正常的,不能期待我们永远做那些低端的东西,这是符合经济学原理的。

 

另一方面,水涨船高,东盟的这些低端产品生产多了要反销到中国,我们现在看中国很多衣服都是东南亚生产的,这难道不是好事吗?

 

而且我们对东南亚的出口是增加的,因为我们的产业升级了,我们早就不做服装鞋帽了,我们生产布匹,生产材料,生产中间产品,附加值更高的产品,这是件好事,没有必要担心,我非常同意元春说的,不要用这两个月的事来想长期的事。

 

我是经济学家,我相信经济规律比口头上的承诺要值钱得多,哪怕是在技术领域,美国想跟中国完全脱钩也是没有这种可行的,它只能控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弄点实体清单。

 

现在我们做一些项目,调查这些实体清单上的单位受到的影响有多大,至少现在看来影响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他们自己都做了一些准备工作,而且要想国内的替代,把华为高端芯片禁了,但小米还可以生产,所以这两年小米起来了。

 

再看欧洲对中国的依赖在增加,而不是下降的。现在因为俄乌冲突,欧洲说要减少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搞替代能源,替代能源主要是光伏太阳能,谁生产光伏产品?中国,今年一季度欧洲从中国进口的光伏组件同比增长145%,将近1.5倍。经济逻辑摆在这里的,世界是不可能离开中国的。

 

还有,科学知识是不可能封闭的,中国人在国际期刊上发文章没问题,美国人发我们也能看到,在美苏冷战最高峰的时候这种科学知识的共享都没有停止,今天更不可能。

图片

 

(本文摘录自2022年5月31日百度财经和北大国发院主办的“朗润.格政 ” 第158期论坛,主题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当前如何稳增长、提信心?》,未经本人确认。)

 

学说观点
学说观点
文章300
·
总浏览量182623
最新文章
更多
共读经典,启智未来——尚悦小夫子与《论语》之旅
杨展
3350
浏览
【千帆竞发占潮头 百舸争流破浪行】中国企业正扬帆启航向深蓝进发 | 2024全球出海数智创新高峰论坛邀您9月论道
杨展
3360
浏览
Campbell Harvey教授:Web3觉醒: 解密去中心化金融(DeFi)与Web3的未来
学术会议动态
27
浏览
Daniel Rabetti | 区块链取证:揭示加密货币的黑暗面
学术会议动态
17
浏览
修大成 | 金融机器学习: 崛起、突破与局限性
学术会议动态
35
浏览
李鲲鹏 | 单一因子降维方法:理论与金融应用
学术会议动态
16
浏览
热门用户
学术前沿速递
学术前沿速递
文章
300
学说观点
学说观点
文章
300
AIGC交流社区
学说官方
文章
239
未央网
未央网
文章
233
毕宣
中央财经大学
文章
185
王凯
T. Rowe Price
文章
181
热门文章
更多
经济学入门必读书籍有哪些值得推荐?
楚健
·
1236
浏览
最新综述!AIGC到底是什么?都有哪些应用?一文尽览!
AIGC交流社区
·
988
浏览
绿色信贷能否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基于中国的准自然实验
创新研究
·
988
浏览
数电票的26个问题,税局统一回复!
张俊熙
·
956
浏览
“特斯拉”打败了“星巴克”
张子瑞
·
917
浏览
研究方法 | 文献资料分析方法大全!收藏
周舟
·
884
浏览
《中央企业基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已内部印发
楚健
·
840
浏览
银行纷纷入局数字藏品赛道,什么信号?
李杨杨
·
829
浏览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分析方法
周舟
·
727
浏览
如果经济学家连股都不炒,那他们都在干什么呢?
李博
·
708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