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非升即走”制度的由来和真实影响

终身教职,英文为tenure-track,也译作长聘制或“非升即走”制度。
该制度的一大特色就是:新入职教师有预聘期/试用期(一般是6年),期满后如未能达到晋升条件(例如部分高校要求晋升副教授)则必须离开。
终身教职制度的由来
190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因公开发表移民劳工问题言论触怒校董而遭到解聘,引起美国高校学者争取学术自由权利的运动。
1915年,美国大学教授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简称AAUP)成立,并发表《关于学术自由和终身教职的原则声明》,该文件旨在争取学术自由和职业安全的双重保障。
1940年,AAUP和美国大学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联合发布声明:
终生教职制度通过为学者提供:1)教学、研究和校外活动的自由,2)足够的经济保障,来保证教职对有能力的学者的吸引力。当学术机构旨在履行其对学生和社会的义务时,兼备学术自由和经济保障的终身教职制度是不可或缺的。
在该声明下,教师在研究和成果发表方面享有充分的自由,能在课堂上自由讨论他们的主题等等。同时,也对获得终身教职前的试用期做出了规定,试用期为7年,期满后如未能晋升副教授则必须离开,即“非升即走”。
终身教职制度的优势
终身教职制度对于学者而言有哪些优势呢?学术界的部分观点如下:
首先,终身教职岗位的吸引力将激励年轻学者努力工作和愿意接受早期的低工资,提高选择性招聘效率,吸引那些风险厌恶但是具有天分的人进入研究机构。
其次,对于学术这个特殊的领域,教授们往往更加有能力识别有实力的新学者,而有终身教职的教授会更愿意招聘一些能力更强的新学者,因为不用担心这些新教师对他们的教职产生威胁。
第三,有终身教职的学者更有动力来监督学校等科研机构的领导层,而不必担心被开除。
终身教职制度的真实影响如何?
2018年,来自华盛顿大学的Jonathan Brogaard、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Joseph Engelberg、科罗拉多大学的Edward Van Wesep在《Journal of Economics Perspectives》发表论文“Do Economists Swing for the Fences after Tenure?”,研究终身教职制度对学者研究成果的真实影响。
研究数据
研究指标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注:论文数量由“Publications”(左轴)衡量,论文质量由“Home runs”(右轴)衡量。
根据作者研究结果发现:
1)学者在获得终身教职之前,发表数量和发表质量逐年上升,在获得终身教职那年的发表达到峰值;
2)学者在获得终身教职之后的两年内,论文发表数量平均下降了30%,在之后的8年内平均继续下降了15%;
3)学者在获得终身教职之后的两年内,高质量的论文发表数量也平均下降了30%,在之后的8年内平均继续下降了35%。
除了发表论文总数和高质量论文,作者也对低质量论文成果进行了研究,如下表:

注:“Bombs”在此表示低质量的期刊论文。
上图数据表明,学者获得终身教职后,不仅发表论文总数量大幅下降,在发表论文中高质量论文的占比下降了接近25%,而低质量论文发表数量在获得终身教职后迅速上升。
研究结果的解释








学说观点

学术前沿速递

AIGC交流社区

未央网

毕宣

王凯
- 1
-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