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期刊目录】《金融研究》2022年第5期目录摘要
-
杠杆率变动、固定资产投资与研发活动——兼论金融赋能高质量发展
-
外资进入与国内价值链地位提升
-
绿色金融促进了中国出口贸易发展吗?
-
结售汇如何影响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基于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视角
-
利率市场化、信贷资源配置与民营企业增长期权价值——基于贷款利率上、下限放开的准自然实验证据
-
政策连续性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
-
投资者亲社会偏好与风险投资
-
党组织参与治理与国有企业金融化
-
中小股东一致行动改善了公司治理水平吗?
-
模糊厌恶下股指期货风险对冲策略设计及实证分析
-
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机制、效率与实证挑战
原刊和作者:
《金融研究》2022年第5期
马思超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沈 吉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彭俞超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包含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与研发投资的理论模型,分析得出企业杠杆率变动与投资行为的非线性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低杠杆下,杠杆率的增大会使企业增加固定资产和研发投资的规模。对于财务柔性更强、发展前景更好的企业,杠杆率的提升能够增大此类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比,即企业开展更多能够提升技术水平的研发活动。进一步研究发现,短期杠杆与商业信用杠杆的提升有助于财务柔性较好的企业提高研发投资占比,而对于发展前景不佳的僵尸企业,长期杠杆和银行杠杆的提升反而会使其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加剧产能过剩问题。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要在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引导金融资源更多投入到创新型经济上,给予优质及前景较好的企业一定杠杆率调整空间和自由度,使其能够更好地利用社会资金,激励其开展研发活动,促进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
原刊和作者:
《金融研究》2022年第5期
郭娟娟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冼国明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徐邦栋 (潍坊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近年来,国际经济形势日趋复杂严峻,全球价值链纵向分工趋于缩短或转移至新地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当前经济转型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利用中国30个省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静态、动态多种空间权重矩阵,系统考察了外资进入对我国区域国内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影响。研究发现,外资进入对国内价值链地位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FDI进入地区不仅可以获得直接的技术溢出,而且对相邻地区产生“非自愿”的溢出效应,但省份内FDI溢出效应作用更为明显。在改变计量模型、变量测算形式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且不同分组样本(不同技术水平、外资进入程度以及是否沿海地区)对应的检验结果存在异质性。市场化程度强化了外资进入对国内价值链地位提升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地,外资进入通过提高国内价值链地位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正向影响,且直接效应比间接效应更为显著。
原刊和作者:
《金融研究》2022年第5期
金祥义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张文菲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施炳展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
金融发展如何影响国际贸易增长一直是贸易领域的重要研究话题。本文以原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2年对外公布的《绿色信贷指引》政策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对绿色金融与中国出口贸易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识别。研究显示,绿色金融能够显著促进中国出口贸易发展,改善出口贸易的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优化出口贸易的量价结构;绿色金融带来的出口促进作用,就不同的样本分类存在异质性。渠道研究发现,绿色金融能够通过缓解出口方面临的融资约束水平,进而对出口贸易产生积极作用。稳健性检验表明,在考虑双重差分法设定条件、安慰剂检验、极端值影响、零贸易问题等后,绿色金融对出口贸易的积极作用依然成立。本文研究证实了绿色金融是影响中国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绿色金融政策能够带来生态环境改善和出口贸易发展的双赢局面,这为中国近年来大力推进绿色金融体系构建提供了来自现实层面的有效证据。
《金融研究》2022年第5期
刘孟儒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
沈若萌 (北京市门头沟区发展改革委)
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理论模型,研究了结售汇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机制,并采用结售汇报表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为实现利润最大化,银行会将外汇流入创造的流动性用于投放较高风险的贷款,导致净结汇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有正向影响,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大型银行受影响程度高于中小银行。本文结论意味着,当考虑结售汇波动可能进一步加剧时,有必要出台更多结构性政策,补足外汇流入减少带来的货币缺口,优化存款市场结构,稳定金融机构流动性预期,以缓冲外需冲击可能带来的影响,并激励银行服务重心进一步下沉,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多信贷支持,完成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使命。
《金融研究》2022年第5期
宣 扬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计学院)
靳庆鲁 (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
李晓雪 (斯德哥尔摩大学政治学院)
利率市场化对于提高资金配置效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来自企业的经验证据有助于理解利率市场化影响经济发展的微观路径。本文基于我国贷款利率上限与下限的放开,借助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利率市场化如何影响民营企业的信贷资源获取、投资灵活性与增长期权价值。研究表明:贷款利率市场化使得银行能够通过调节利率来匹配企业风险,相比于中等风险企业,高风险(低风险)企业在贷款利率上限(下限)放开后以更高(更低)的融资成本获得了更多信贷资源;信贷资源的增加为企业把握投资机会提供了资金支持,贷款利率上限(下限)放开后,高风险(低风险)企业的投资灵活性与增长期权价值显著提升。本文的研究发现有助于理解利率市场化促进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为进一步健全市场化利率体系、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金融研究》2022年第5期
张 琳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廉永辉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方 意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本文基于2007年第一季度至2019年第四季度中国A股32家上市银行非平衡面板数据,从“冲击”和“传染”两个维度考察了政策连续性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政策连续性程度的提高通过降低银行个体风险和减弱银行个体与系统的关联性进而显著降低了银行系统性风险。进一步分析发现,政策连续性降低了银行被动风险承担水平而非主动风险承担意愿,减弱了银行间接关联程度而非直接关联程度。异质性分析表明,经济下行和货币宽松时期,政策连续性对系统性风险的降低效应更大,并且本身破产风险越高、信息透明度越低的银行,其系统性风险受政策连续性的影响越大。区分不同类型的政策发现,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与资本项目政策的连续性上升均能显著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其中货币政策连续性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力度最大。
《金融研究》2022年第5期
唐 棣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
金星晔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本文使用2012年和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实证分析了户主的亲社会偏好对其家庭风险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户主的亲社会偏好对其家庭风险投资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即亲社会偏好会促使家庭进行风险投资。在考虑了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之后,这一结果仍然稳健。进一步地,分组回归后发现,在非农户口群体、使用互联网群体和偏好风险群体中,户主的亲社会偏好对其家庭风险投资的影响更加显著。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在制定涉及家庭金融投资的相关政策时应充分考虑亲社会偏好对政策效果的影响。
原刊和作者:
《金融研究》2022年第5期
乔嗣佳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教研部)
李扣庆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教研部)
佟成生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教研部)
本文基于中国特色国有企业公司治理视角分析党组织参与治理在解决国有企业金融化中的作用,并以2006—2018年A股国有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理论分析方面,通过整合金融化“预防性动机”“投机动机”和“盈余管理动机”构建综合的机制分析框架。实证研究发现,党组织通过“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参与治理,有效抑制了企业金融化的“投机动机”和“盈余管理动机”,显著降低了国有企业金融化程度。党组织参与治理的效果在“讨论前置”实施前后、不同层级国有企业间以及不同方式的“双向进入”安排中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研究发现,党组织参与治理对金融资产收益率没有影响,但显著提高了风险金融资产的市场价值。本文有助于丰富和发展中国情境下公司治理理论,为抑制国有资本“脱实向虚”、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中小股东一致行动改善了公司治理水平吗?
原刊和作者:
《金融研究》2022年第5期
郑志刚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李 邈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
雍红艳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黄继承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在资本市场推行注册制改革的背景下,维护中小股东利益成为保障注册制改革效果,助力资本市场平稳运行的关键。本文实证考察了作为非实际控制人的中小股东如何利用一致行动参与公司治理。研究表明,中小股东通过一致行动形成投票表决权的集中配置,进而制衡大股东,从而改善公司绩效。在治理机制方面,中小股东一致行动对绩效的改善,一方面源于其帮助中小股东在股东大会上提出更多代表自身利益的议案,在董事会中委派更多董事,在决策过程中形成更大影响力;另一方面则源于其帮助中小股东实现对大股东的制衡和对经理人的监督,从而抑制实际控制人的“隧道挖掘”行为,缓解内部人控制问题。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小股东一致行动的作用效果受到一致行动人的持股比例、形成动机、上市公司的投票表决制度以及一致行动人类型的影响。
模糊厌恶下股指期货风险对冲策略设计及实证分析
原刊和作者:
《金融研究》2022年第5期
张金清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尹亦闻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投资者对股指期货与现货有着不同的模糊厌恶,本文首先将此假设条件引入带交易成本的Garleanu and Pederson (2013)投资模型中,并以指数基金对冲策略为例,构建了一个股指期货动态对冲的理论模型。与非对冲策略相比,基于上述模型设计的对冲策略投资绩效更好,动态最优成交额占目标交易额的比例更小,目标成交额对收益率预测因子的敏感性更大。借助上述模型,本文选取2010年4月至2021年6月的中国ETF指数基金和股指期货数据,并以2015年9月股指期货管理措施实施为界进行区间划分,实证研究发现:(1)中国A股市场的ETF投资组合进行股指期货对冲显著提升了投资绩效,但股指期货管理会削弱该作用;(2)投资绩效改善主要来源于交易成本的下降与目标成交额因子敏感性的提升,该机制受到股指期货管理的约束;(3)与Garleanu and Pederson (2013)、Zhang et al. (2017)相比,本文对冲策略保留“抗跌”特点的同时增加了“易涨”特性。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在当前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的背景下应不断丰富股指期货、股指期权产品谱系,降低股指期货交易成本并完善持仓约束。
《金融研究》2022年第5期
高 明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胡聪慧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定位和关系,不仅是重要的学术问题,也是影响间接金融体系改革方向的关键。本文从机制视角建立学理框架,从信息和履约两个基础维度,讨论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相对效率及决定因素,并通过系统梳理相关文献,指出现有实证研究的成果与挑战;进而结合中国特征,讨论如何提高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效率,最后提出未来研究方向。本文认为,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因信息和履约机制不同而各有其独立存在价值,其相对效率取决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社会网络基础和征信、法律体系,现有实证文献对两者作用的分歧主要源于分类、样本局限和内生性处理。本文从机制视角进行分析,体现了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金融属性,为探索相关领域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启示。
*内容来源:金融学前沿论文速递,侵权必删
学术前沿速递
学说观点
AIGC交流社区
未央网
毕宣
王凯
- 1
-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