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
EN

从心理学角度看行为金融

15浏览
2022/04/22 16:56发布
行为金融研究
行为金融研究
行为金融心理学、投资从心理学角度看行为金融

行为金融最早能追溯到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Gustave le Bon在1896年出版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的研究》一书,该书很好的刻画了群体行为的特征。

 

Selden(1912)在《股票市场心理学》中提到股票价格的波动很大一部分是受到了投资者情绪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Leon Festinger在1956年提出了认知失调说,用来描述同一时刻两种自相矛盾的想法,从而产生的一种不舒适的紧张状态。例如你买了一只你朋友极度看好的股票,但你内心里并不觉得这只股票有多好,从而产生了一种不舒适的感觉,这就是认知失调。Pratt(1964)提出了一个新的效用函数用来测量风险厌恶的程度。

 

著名心理学家Tversky和Kahneman在1973年第一次提出可获得性启发,指出人们在很多时候只是简单的依据他们已有的信息做出决策,而不是寻找其他相关的信息。在1974年,Tversky和Kahneman又提出了代表性启发和锚定效应。代表性启发指人们在不确定性的情形下,会抓住问题的某个特征直接推断结果,而不考虑这种特征出现的真实概率以及与特征有关的其他原因。比如抛硬币,前5次抛出的硬币都是正面,大多数人就会认为第6次抛出的硬币极有可能是反面。另一个例子如有两位股评家甲和乙,股评家甲可能连续两次预测准确,而乙两次都预测错误,这时投资者往往就会认为甲比乙要好,于是往往听从甲的意见。事实上,也许乙要比甲好,只不过是甲这两次太不走运罢了。锚定效应是指人们在进行判断时常常过分看重那些显著的、难忘的证据,从而产生歪曲的认识。金融市场中有太多这方面的例子,例如人们经常把股票的现价与历史或近期最高价做比较,从而做出买卖的决策。

 

简单来说就是赚一块钱带来的快乐不及损失一块钱的痛苦。例如你今天在股市赚了1万,你很开心,假定开心值是100。但第二天,你在股市亏了1万,这时你肯定很痛苦,而且你痛苦的程度肯定大于昨天你赚钱带来快乐的程度,一般痛苦值为200。虽然这两天你不亏不赚,按理说是没有什么可以懊恼的,但事实上,这两天你内心肯定是不好受的(损失厌恶)。

 

1980年,行为金融学教授理查德·泰勒也认为前景理论能很好的解释消费者的决策行为并首次提出了心理账户一词。心理账户指出由于消费者心理帐户的存在,个体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在这引用百度百科的例子:如果今天晚上你打算去听一场音乐会,票价是200元,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你发现你把最近买的价值200元的电话卡弄丢了。你是否还会去听这场音乐会?实验表明,大部分的回答者仍旧去听。可是如果情况变一下,假设你昨天花了200元钱买了一张今天晚上音乐会门票。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突然发现你把门票弄丢了。如果你想要听音乐会,就必须再花200元钱买张门票,你是否还会去听?结果却是,大部分人回答说不去了。可仔细想一想,上面这两个回答其实是自相矛盾的。不管丢的是电话卡还是音乐会门票,总之是丢失了价值200元的东西,从损失的金钱上看,并没有区别。之所以出现上面两种不同的结果,其原因就是大多数人的心理帐户的问题。

 

人们在脑海中,把电话卡和音乐会门票归到了不同的帐户中,所以丢失了电话卡不会影响音乐会所在的帐户的预算和支出,大部分人仍旧选择去听音乐会。但是丢了的音乐会门票和后来需要再买的门票都被归入了同一个帐户,所以看上去就好像要花400元听一场音乐会了。人们当然觉得这样不划算了。金融市场里当然也有相应的例子,如人们常常会计算不同股票的盈亏。

 

多产心理学家Tversky和Kahneman在1981年又提出了一个新名词:框架效应。框架效应指出同一个问题,如果表述不一样可能会导致不同的决策判断。如在加油站A,每升汽油卖5.6元,但如果现金付款可以得到每升0.6元的折扣;在加油站B,每升汽油卖5.00元,但如果信用卡付款则每升要多付0.60元。显然,从任何一个加油站购买汽油的经济成本是一样的。但大多数人认为:加油站A要比加油站B更吸引人。同年,诺贝尔奖得主席勒发现股票价格的波动远远大于基本面的波动。

 

1986年,Tversky和Kahneman再一次指出人是非理性的,基于理性假设的传统经济学不足以解释人们的决策行为。基于此,Yaari在1987年提出了二元分割理论来解释人们的有风险决策。Samuelson and Zeckhauser(1988)提出了现状偏见。Poterba and Summers(1988)发现关系股票价格在短期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而长期呈现负相关的。

 

1990年,Tversky和Kahneman通过实验证明了损失厌恶和禀赋效应的存在。损失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禀赋效应形容当一个人拥有某项物品或资产的时候,他对该物品或资产的价值评估要大于没有拥有这项物品或资产的时候。例如,股票一旦买入,你对它的喜爱会超出理性。这很可能导致你舍不得卖出,一直守着它坐过山车,然后。。。然后恭喜你炒股炒成股东。

 

1992年,Banerjee提出了一个简易的羊群行为(从重行为)模型。羊群行为指人们受到多数人一致性思想或行动的影响,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比如,专家评论说哪个品种有行情,我就做哪个。同年,Tversky和Kahneman进一步发展了前景理论,并起名为累积前景理论。

 

人们会高估小概率发生的事件,低估大概率发生的事件。例如,很多人希望靠买彩票发家致富。只要你理性的想一想,买彩票的期望收益其实是负的。买彩票玩玩是可以的,但莫当真。

 

1993年,Plous研究了社会政策,价值观等对人们决策的影响。Lakonishok, Shleifer and Vishny (1994)证明了在美国市场买价值股能获得更好的收益(国内市场不一定适用,有心的可以研究研究)。Grinblatt, Titman and Wermers(1995)分析了共同基金的交易行为,发现也存在羊群行为和追涨杀跌行为。有趣的是,Chan, Jegadeesh和Lakonishok(1996)证明了追涨杀跌策略是有效的。哈哈,虽然追涨杀跌有效,但时间窗口得把握好。

 

1998年,Odean提出处置效应,投资者倾向卖出盈利的持仓而继续持有亏损的头寸(不理性,不理性,不理性,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有更好的头寸干嘛还要持有亏损的头寸呢)。Daniel, Hirshleifer和Subrahmanyam (1998)提出过度自信理论,研究表明市场上90%的投资者都认为自己能打败市场。(你跑赢指数了吗?小编相信大部分都没有)。

 

1999年,Nofsinger和Sias发现,与个人投资者相比,机构投资者羊群行为跟追涨杀跌的程度更甚!!!Veronesi (1999)发现在牛市里,投资者会高估坏消息对公司的负面影响;在熊市里,投资者会低估好消息对公司股价的影响。

 

 

 

*文章来源:交易之家官微

*侵权必删

 

行为金融研究
行为金融研究
文章68
·
总浏览量938
最新文章
更多
住房“限购令”如何影响周边城市房价和汽车消费?
学说观点
5
浏览
JFE|空气污染不仅影响身心健康,也会干扰投资者的理性决策!
学说观点
1
浏览
JFE|中国股市可以准确预测吗?来自机器学习的视角
学说观点
1
浏览
国际金融顶刊JFE最新研究:中国股市的真实价值
学说观点
1
浏览
金融学顶刊《Journal of Finance》“偏爱”哪些中国故事?
学说观点
1
浏览
金融顶刊JF发表中美竞争研究:创新研发还能帮美国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吗?
学说观点
0
浏览
热门用户
学说观点
学说观点
文章
300
学术前沿速递
学术前沿速递
文章
298
AIGC交流社区
学说官方
文章
240
未央网
未央网
文章
233
毕宣
中央财经大学
文章
185
王凯
T. Rowe Price
文章
181
热门文章
更多
经济学入门必读书籍有哪些值得推荐?
楚健
·
957
浏览
会议预告|清华五道口绿色金融讲座第一期,邀您探讨“碳达峰碳中和——中国发展转型的机遇和挑战”
学术会议动态
·
3260
浏览
如果经济学家连股都不炒,那他们都在干什么呢?
李博
·
520
浏览
荒唐!Science论文作者P上自己名字,还写进简历里?
楚健
·
275
浏览
李开复:ChatGPT引发失业恐慌?这20种工作要避开!
我和ChatGPT有个对话
·
251
浏览
Top 100 Economics Blogs of 2023
学术小秘书
·
250
浏览
2022数字经济大会议程发布,邀您参会!
学术会议动态
·
211
浏览
最新综述!AIGC到底是什么?都有哪些应用?一文尽览!
AIGC交流社区
·
203
浏览
于海龙 李成明丨乡村振兴背景下财政涉农扶贫资金政策有效衔接的关键环节和路径选择
经典论文回顾
·
183
浏览
TOP前沿: 文本分析方法必读实用指南! 基于文本即数据的机器学习!
经典论文回顾
·
174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