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博德研究所成功之道看生命科学前沿创新
进入21世纪以来,生命科学成为前沿交叉科学技术的重要枢纽,是孕育原创性科学发现、催生颠覆性使能性技术、对人类社会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创新领域。生命组学、再生医学、合成生物学、脑科学等前沿学科的迅猛发展,不断催生突破性进展和里程碑式成果,并正在加速向健康、食品、能源、环境等应用领域转化渗透,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制高点和产业革命的新引擎。在当今大科学时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将更加得益于科学技术的组合进步及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从而为解决生命健康挑战、发展质量低下、资源短缺与环境恶化等重大问题提供有力支撑。
2001年,第一版“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发布,开启了从分子层面全面解读生命现象的新阶段,也催生了系统解析疾病遗传学基础、研发有效预防诊断与治疗手段等重大需求。为迎接这一历史性机遇与挑战,延续“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协同创新的科研模式,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于2003年6月联合筹建博德研究所,以促进学科交叉、机构协同、跨界合作的探索性实验。2004年5月,在美国慈善家伊莱·博德和伊迪萨·博德夫妇承诺10年提供2亿美元的资助下,博德研究所重点依托麻省理工学院怀特黑德生物医学研究所(Whitehead Institute for Biomedical Research)和哈佛大学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Chemistry and Cell Biology),在美国波士顿正式成立。2008年9月,鉴于博德研究所良好的运行效果,博德夫妇追加捐赠4亿美元,使其成为永久性研究机构。博德研究所与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建立了“两校一所”的跨机构协同创新机制,确保在科研项目、人力资源、平台设施、研究成果、数据资源等方面高度协同共享。
成立至今,博德研究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研成就。在解析人类基因组功能、揭示癌症关键突变与重要通路、解读细胞反应生物回路、阐明重大传染病分子机制等基础前沿方向,以及遗传疾病基因诊断、高通量药物筛选、新药靶标快速识别发现、候选药物测试的模式细胞与组织构建等新技术、新方法开发方面,博德研究所是全球的风向标。在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发布的“2004—2014年度生物技术领域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研机构排行榜”中,博德研究所位居榜首——成立10年即成为行业龙头。
表1 世界著名生命科学研究机构科学论文产出(2010—2021年)
聚焦重大疾病诊治需求
牵引大科学计划
博德研究所坚持以人类健康为导向,以提高重大疾病的诊治水平为首要目标,努力提升研究的质量、贡献和影响。研究所将研究方向聚焦在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传染病、肾病、肥胖症、精神疾病、罕见病等造成严重社会经济负担的疾病,形成了以重大疾病攻关牵引大科学计划、以最新原创科技成果支撑重大疾病诊治的良性互动。其主要做法是围绕重大疾病实施大科学计划,建立开放式协同创新体系,引领生命科学向系统化、规模化、数字化发展。
打通从基础研究到
转化应用的通路
构建跨学科、
多层次整合研究模式
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其他非生物学科的参与,也需要开放系统的整合研究。博德研究所不断探索生命科学研究模式创新,着力推动生物学与化学、医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等多学科会聚,从分子、细胞、器官、个体、群体及环境等多层次进行整合研究。在科学方向上,围绕解析基因组和细胞生物学基础,开发革命性生命科学研究新方法,重点布局了交叉融合特征突出的化学生物学与治疗学、药物发现、细胞环路与表观基因组学、医学遗传学与群体遗传学、代谢调控等。在技术方向上,重点布局了数据科学、基因扰动、基因组学、影像学、代谢组学等相应的技术平台和专业团队,为整合研究提供了多学科支撑。
发挥战略科学家的
领航领军作用
随着研究领域的扩大和研究工作向纵深发展,战略性的领军人物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博德研究所的辉煌成就,充分展现了科研领军人物的独特价值。创始人、首任所长埃里克·兰德尔(Eric Lander)在推动研究所建设发展、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全过程中,发挥了成就卓著的将帅作用。
在创新文化上,依靠数学、管理学、生物学的学科交叉背景和领导“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大科学计划的丰富经验,兰德尔鼓励跨学科、跨组织、跨国别的协同创新,主张采取新方法、新架构灵活开展研究,培育了博德研究所开放共享、联合协作、交叉会聚、融合创新的科研生态。
在创新资源上,借助在美国学术界的地位与影响力,以及担任奥巴马政府科学顾问委员会共同主席(2008—2017年)的资历,兰德尔通过争取私人捐赠、寻求基金资助,以及与美国斯坦利医学研究基金会、安捷伦科技公司等的合作,为博德研究所筹措了丰厚的科研经费;还邀请诺贝尔奖获得者戴维·巴尔的摩(David Baltimore)、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巴考(Lawrence Bacow)、谷歌公司前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等科技、教育、商业领域的杰出领导者担任博德研究所董事会成员,从而为研究所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战略支撑和智力支持。
人才是科研工作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博德研究所精选生命科学领域最有远见、最具天赋和最活跃的科学家,充分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力,从而为研究所的自主创新注入了强劲动能。研究所与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共同建立人员“双聘”的灵活用人制度,允许科研人员交叉任职、多方任职、投资创业。研究所现有骨干研究员66名、协作研究员300余名。其中,骨干研究员作为创新中枢,主导制定研究所科研方向;协作研究员主要通过项目合作、课题申请等方式,参与研究工作。骨干研究员中,又细分为核心研究员(15名)和特聘研究员(51名)。核心研究员可在研究所建立实验室,特聘研究员可在研究所设置课题组、承担科研项目。
表2 博德研究所CNS论文高产骨干科学家及发文情况
对于科研人员的评价与考核,博德研究所灵活使用定期考核、绩效评价、同行评议等手段,不设置硬性的时限、数量、奖项等,尽最大可能保护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实施灵活高效的
科研组织模式
博德研究所不以学科为标准规划研究,而是面向问题、面向课题,采取模块化组织模式,以科研任务为导向组织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人员共同进行。通过核心实验室、项目组和技术平台3种组成方式,科研人员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共同解决生命科学和人类疾病相关问题。
打造背靠一流、
辐射全美、
拓展全球的创新网络
对于基因组学、合成生物学、脑科学等生命科学前沿创新,大规模的跨单位、跨地区、跨国家联合研究已成为主要方式。凭借自身强大的学术声望、科研实力、资源条件、创新能力等,博德研究所构建了囊括157个国家和地区、12763家科研机构的“核心-轴带-外围”协同创新网络,发挥了对生命科学前沿的思想引领和战略领导作用,强化了科研创新的网络连接、资源汇集、人才凝聚、组织保障。
图1 博德研究所协同创新网络图谱
三、对我国生命科学前沿创新的
启示与建议
博德研究所通过需求牵引、应用导向、人才凝聚、管理创新等途径,实现了高效的科技力量整合、科研资源共享、科研范式塑造、创新产品生成,对于我国锻造生命科学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世界一流战略科技力量、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将生命科学作为建设
科技强国的突破口
当今时代,生命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深刻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极大拓展人类生产生活空间,显著呈现出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博德研究所接续“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基础,在生命组学、基础医学、转化医学等领域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并突破学科壁垒,推动与其他自然科学门类的大交叉、大融合、大协作,有效刺激和托举了美国整个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经过60余年的积累,生命科学已成为自然科学中发展最快、影响最大、最具潜力的学科之一,几乎遍及人类社会各个领域,有望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高科技集群“领头羊”。应当看到,当一个国家在关键领域全面领先,就能在国家之间的竞争中占据先机。从人类科技创新发展潮流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生命科学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广泛性、创造性特征,为国家发展提供战略支撑的关键领域,也是确保可持续发展新的增长极,应当作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优先突破方向。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加强顶层设计
科学合理的科研布局是实现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首要任务。紧贴世情国情、瞄准前沿趋势,统筹谋划、顶层设计,科技创新活动才有清晰准确的方向、路径、任务、目标。博德研究所瞄准人类生命健康需求,围绕重大疾病实施大科学计划,加强多学科多领域交叉整合,有效促进了基础研究与转化应用的协同共进,构设了上、中、下游融合衔接的科研布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快,我国居民疾病谱正发生重要变化,防控重大疾病任务愈发艰巨,人民健康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这些既是生命科学研究的科研选题,也是生物科技为国家发展提供战略支撑的时代命题。应当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围绕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立题、破题、解题,重点在癌症与心脑血管疾病诊治、糖尿病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防治、重大传染病特别是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神经精神疾病诊疗等方向,有效利用我国特有中医药资源、独特人类遗传学图谱;加强重大科学计划、重点工程项目与自由探索并举共进;推行“里程碑式”项目管理模式,试点“揭榜挂帅”“赛马制”科研组织实施模式;贯通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发展全链路创新路径,催生科学发现、孕育技术突破、形成创新理论。
科技创新归根到底是人的智力活动。拥有良好的科研生态,才能源源不断地识才、聚才、育才。博德研究所竭力打造基于信任的人才环境,在精准选才聚才、创新管理治理、跨域协同合作等方面竭力培育、激发创新的氛围与土壤,吸引战略科学家、一流科学家和跨学科创新人才,为其高质量发展、生命科学的前沿创新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当前,我国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科技帅才比较稀缺,前沿领域和交叉领域的领军拔尖人才数量亟待提升,创新人才方阵的协同共振效应有待加强。因此,需要结合顶层设计,树立学科交叉创新导向,建立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制度,不拘一格地选人用人,特别是重用具有洞察力、前瞻力、把握力的战略科技人才,培养具有真知灼见的科技领军人才,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主体活力,赋予一线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鼓励其好奇心、想象力和冒险精神;淡化科研评审评奖权重,制止对创新创造的过度行政干预,防止功利思想对科学界的渗透,营造学术导向的科研生态。
深度融入生命科学
全球创新网络
科学技术是全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发展科学技术要具有全球视野,不断深化国际交流合作,让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博德研究所的协同创新网络覆盖全球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合作领域和学科范围逐渐拓宽,开放式创新特征十分突出。当前,生命科学正处于从量变积累转向质变跃升的关键阶段,关乎全人类福祉的重大生命健康挑战层出不穷,特别是生物安全威胁正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世界各国开放竞争、携手合作、优势互补、共同进步,是解决跨国、跨区域和涉及全人类共同利益科学难题的关键途径。在生命科学领域,需要不断深化对外合作交流,设立更多国际合作专项基金,鼓励创新主体积极参与或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大工程计划,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科研合作,共同应对重大生命健康挑战。从而,把我国打造成为国际生命科学开放合作的重要舞台,与全球科学共同体一道探索生命科学无尽前沿。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刊、创新研究
*侵权必删
学术前沿速递
学说观点
AIGC交流社区
未央网
毕宣
王凯
- 1
-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