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
EN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歧异与整合

45浏览
2022/06/29 05:45发布
周舟
Princeton University
学生
最新发布文章——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歧异与整合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所代表的不仅是收集资料的方法以及所收集的资料的不同,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分歧更在于其哲学、意识形态及认识论上的不同假设,也就是说,它们在科学思考上属于不同的典范。量化研究遵循实证主义的方法,重视知识的客观性,强调科学方法的普遍性及妥当性;质化研究以现象学、诠释学、批判理论、俗民方法学、符号互动论等为其哲学基础,强调主体性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期望把握更真且具人味的真理。20世纪80年代以后,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逐渐被整合到同一个研究之中,称之为多元方法。多元方法之科学哲学上的取向是“寻求值得信赖的解释”,所以,它被视为一种基于质化研究的“非线性式”的三角交叉检视法。

 

01
量化研究的理念与范式

 

(一)量化研究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理念精神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量化研究的发展受到两个历史事件的影响:其一爆发于法国并席卷于欧洲的大革命,它使欧洲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使民主的思想深入人心;其二是自18世纪中叶始于英国到19世纪席卷法国和西欧的工业革命,由于工业革命及物质进化的激发,哲学的自然主义兴起,对科学的内容与形式给予更多的重视。这样,由社会的变迁和科学的发展而形成的对科学与民主的崇尚又导致了宗教与神性权威的式微。排除了神性以后的社会需要新的运作机制,这种需求亦使许多自然主义的科学家关心社会问题,也因而间接地促成了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自然科学化。

量化研究遵循的是实证主义的方法。实证主义的社会研究方法主要是师法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早在十八世纪,经验主义大师休谟就已明白地指出要将对自然界研究的成果回归到人的本身,来发展“人的科学”。十九世纪法国古典社会学大师孔德(A.Comte)创立实证主义哲学体系,他指出“人类进化已进入实证时期,建立理性和科学性的确切知识是此时期的特点”,而只有以“观察、实验获得的经验性知识才是真正的科学知识”。以后又有社会学大师斯宾塞(H.Spencer,)、杜尔凯姆(E.Durkheim)等实证主义者的进一步推动,实证主义逐渐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流典范。量化研究遵循实证主义的方法,而“实证主义”即以经验的确切资料为科学基础的哲学系统,实证主义的社会研究,实际上是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在社会研究上。透过经验与观察的科学方法,掌握心智世界的规律,从而充分理解人的心智与行为之关系,这就是社会科学研究中量化研究的基本理念与精神。

(二)量化研究的范式

在实证主义原则的指导之下,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量化研究的基本导向是:★(1)将人的行为及社会生活视为具有内在因果关系的客观实在的系统,因此,倡导用自然科学或自然主义的方法来研究社会问题;★(2)认为人类的感官能力是相同的,经由共同的感官经验才可以保证发现的客观性,坚持现象主义或经验主义;★(3)将理论的形成视为概括构造的过程,强调依据观察收集的事实资料,通过归纳形成定理或理论;★(4)假设性演绎及验证原则,即在研究之前一定要经假设性演绎产生假设,然后又必须经过假设测试之验证才能成为可以信赖的知识;★(5)客观中立原则,实证主义的研究是要建立超越人主观经验及信仰的客观知识,这里,所谓的客观必然包括两个方面:无价值评断,即不涉及规范议题;不受个人因素如心理、态度、信仰、主观状况等的影响。

依据以上原则,量化研究在具体运用中特别强调操作化、概括化及客观性。★
(1)操作化的概念,量化研究过程的第一步是要经假设性演绎产生假设,同时又要对假设进行能够被“感官经验到”的假设测试,这就要求将概念“操作化”。“操作化”也就是将概念化成能够被感官经验到的变项及指标并能按照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测量或计量的数据的过程。★(2)概括化,为了将研究的结果推论得更广,并增加外部效度,量化研究强调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本,并利用样本平均值的趋中特质推论母群体的特性。★(3)重复及客观性,为保证知识的客观性,量化研究的一个基本宗旨是研究的结果能够被复制。因而在量化研究中多采用调查问卷、测量统计等方法,以保证研究设计无论由什么人来进行,或重复多少次都可以得到基本相同的结果。

 

 

02
质化研究的理念与范式

 

(一)质化研究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基本理念

质化研究的产生是源于西方思想从启蒙运动以来人的“理性”作用日渐被肯定,从而导致大部分学者相信“我思”能够作为建构人的知识及认识世界的“阿基米德点”。后又由于科技发展,科学方法逐渐被确定为知识的基础,“我思”遂转变为“思想方法”。实证方法的推行,显示出对客观性知识的重视,但由于执迷于“方法”,研究却反而被“工具理性”所掌控。

六十年代以后,由于受到孔恩(T.Kuhn)的科学革命和现象学的影响,加之对实证主义社会研究结果的失望,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开始受到质疑和批判。孔恩的科学革命,不仅包括新的科学“典范”,而且包括科学社群的社会及心理层面的活动。他认为科学理论的评价受科学社团的价值、制度、意识形态、文化及历史背景的影响,故非绝对的,也非完全客观。孔恩的理论松动了实证科学方法的绝对性,使得实证科学方法的讨论成为可能。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现象学派胡塞尔(EdmundH.Husserl)提出了一种用来研究个人对其所生活的世界之知识理解结构的典范。他认为个人的主观经验不知不觉地经过过滤,故研究者必须意识到这层滤网的存在,且设法将之剥除,方能真正了解纯粹的主观经验。如此将主观经验纯化的过程,胡氏称之为“现象化约”。费尔拉本则更提出了“方法学的虚无论”强烈地攻击逻辑实证论在“方法论”上的独断,认为理论之间无法相互比较,任何想透过共通的方法来达到沟通是枉然的。在近年的科学哲学的研究史中,则进一步强调了“诠释”方法在科学思想中的重要性。而科学社会学、知识社会学亦提出不能忽略知识受到历史、社会及文化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这些都对传统的实证主义方法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

除方法外,语言的使用也是被注意的一个焦点。遵循实证主义原则的量化研究以“人造语言”来整理人类思想中的各种概念和范畴,使社会科学的研究精确繁琐但想象力日渐枯竭。这样,为重新检视人的主体性,并使思想脱离方法及语言的桎梏,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种新的典范开始通行:放弃数字,观察记录是笔记式的事件描述;对所调查问题的收集的答案是句子,不是数字;收集的资料是故事而非数据……,这样的研究即所谓的质化研究。质化研究强调主体性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企图在方法、语言及真理之间的辨证关系中,把握更真且更具人味的真理。

(二)质化研究的范式

质化研究的主旨是掌握并设法理解当事人对事件的主观意义及建构,为把握个人的主观意义及经验,就需要展现、了解并理解当事人生活的背景,从这个意义讲,质化研究可以称之为脉络、描述或解释性研究。质化研究的思维架构是:★(1)透过被研究者的眼睛看世界。按照质化研究的立场,“社会实在”建基于生活在那一“社会实在”中人的个别经验及感受,任何一个“社会实在”已经过当事人的解释,所以研究者只有掌握被研究者个人的解释,才能明了其行事的动机。★(2)整体主义或网络主义观点。质化研究在了解事件及行为时,强调借助对事件整体背景的了解去解释事件,倾向于将事件放在其发生场景或网络中通过对事件发生始末做通盘整体的了解。质化研究者相信资料只有坐落在其社会及历史网络中才有意义,也才能被了解。

质化研究因强调被研究者的观点及整体主义的研究进路,因而多采取开放而富有弹性的研究策略,将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收集资料、分析等环节交叉循环进行。在研究的具体方法上,质化研究特别强调描述的方法和归纳的方法。(1)描述的方法。质化研究中,特别是使用传记或民族志的学者,通常采用描述的方法将研究场景完整的呈现。详细的描述提供了事件及情景发生的背景,有助于研究者了解研究主体的解释,并能为读者提供评价研究者分析与解释的资料。★(2)归纳的方法。质化研究通常是探索性、发现式的,为了避免将既定的价值加诸于被研究者身上,在研究起始一般不预设理论架构或假设,研究发现均来自于田野工作的经验及资料。田野工作所收集的资料经由分析判断渐渐提升浮现而形成“概念”,然后再由概念次第综合形成主题。

 

03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差异

 

(一)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之不同的哲学与认识论基

量化研究遵循实证主义的方法,实证主义则是以经验的确切资料为科学基础的哲学系统。因此,量化研究在具体的行进过程中强调操作化、概括化及客观性。

质化研究则受到现象学、诠释学、批判理论、俗民方法学、符号互动论的影响甚大,因而其哲学基础相当纷杂。但主要的哲学基础在于:★
(1)本体论,质的研究基本上假定人类的行为是一种有意义的行为,它透过人的意义及情感作用,来完成所有认知及有关的价值活动;★(2)认识论,质的研究认为知识的形成是经过“磋商”而来,因此,人应该从相互主体的立场,交换彼此的观点,并用来诠释行为的意义,进而建立日常生活中共识的规则或知识。可是,在沟通、协商的过程中,必须留意主体意义的反省及批判,同时,需要对社会结构的矛盾及不和谐的本质,给予正确的认识,这样才能避免将知识沦为意识形态;★(3)价值论,即质化研究强调以“价值理性”为导引,而人类价值理性或价值体系的建立需要由主体的意义及知识与兴趣来建构。

质化研究以本体论、个人主观意义及经验为主体的知识论和价值理性为哲学基础,因而
作为质的研究资料通常来自于实地工作,在具体的方法选择上倾向于采用深度、开放式访谈、直接观察和文件分析。

(二)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之不同的“社会实在”观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之不同处不只在收集资料的方法及所收集的资料的不同性质方面。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最大的不同存在于认识论方面,即什么是有关“社会实在”的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应当如何产生。

社会科学的量化研究以实证主义为其哲学依据,按照实证主义的观点,所谓“社会实在”就是超越个人心理之外的“客观”事实,例如,社会学家孔德认为,讨论人的主观经验之外是否存在客观真理或规律的问题是毫无意义的,也是办不到的,人的知识只有通过观察、实验的经验事实才能获得;社会学家斯宾塞也认为,自然和社会不存在客观的规律而只有现象的实际规律,即自然和社会中只存在持续不变的前后关系以及相似关系;社会学家杜尔凯姆则进一步指出:“社会现象是实在的(或现实的),它对人们的意识和行为产生不同于心理的、生物的或其它个性的影响”,也就是说,社会现象是客观实在的东西,是脱离个人的生物或心理现象而存在的社会事实,它对个人来说是外在的、是强制的、是普遍共有的。基于这样的“社会实在”观,量化研究强调人类世界也如自然界一般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人类的行为是可以预测的,社会实在是独立于个人之外的客观存在,因而可以当作客观事实而进行实证主义的研究。

质化研究的典范认为,所谓“社会实在”完全是主观的,例如,社会学家韦伯(marxweber)站在“理解社会学”的角度强调人的社会行动是“有意义”的行动,所谓有意义是指行动者的个人将主观意义与其行动相联系,个人在行动中会考虑他人的行为及其方向或目标;现象学派理论的创始人胡塞尔则指出,“这个客观世界,这个为我们而存在的世界,这个一直为我而且还将继续为我而存在的世界,永远为我而存在的唯一世界———这个世界,连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从我本人这里……获得它的全部意义和存在状况”;社会学家舒茨(AlfredSchutz)则将韦伯的“理解”观点进一步延伸到胡塞尔的“现象化约”的观点上并指出:“人对他所生活之世界的认识理解是经过个人`知觉'过程的过滤选择,再加上个人诠释建构而成的”。从以上一系列的论述中可见,质化研究所理解的“社会实在”完全是主观的,是以个人主观意义及经验为主题的,社会实在无法独立于个人的主观经验而客观存在,任何对社会实在的了解都必须建基于生活其间的人们之主观经验而展开。因此,在对“社会实在”的研究中,研究者当做的是掌握并设法理解当事人主观的意义及建构。

 

04
多元方法: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整合

 

任何一个理论的建立都需要尽量广泛的田野搜寻,理论的测试则需要客观精密的验证。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基于不同之认识论因而具有不同的假设和研究范式,它们之间虽有歧异却并不排斥和矛盾,事实上,量化研究回答的是“有多少”的问题,质化研究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具有不同的向度和贡献。

近年来,由于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的发展,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呈现出兼容与统合的趋势。社会学者Layder,D.提出了一种截取两者之长———因果关系与个人意义的建构兼顾、宏观与微观结合的研究“新策略”,即合并使用质的资料收集及量的测试方法,在个人、活动、情景、脉络及历史五个不同的社会生活层次上对社会问题展开研究;社会学者Rose,G.则更明确地将质化研究称之为“理论建立的研究”,将量化研究称之为“理论测试的研究”。

当一项研究中融进一种以上的方法时,它便是采用多元方法来收集资料。这种方法还可以称为“三角交叉检视法”。三角交叉检视的名词来源于“导航和战争策略”的用语,这种以合并多种不同方法来导出“策略”的思考,被社会学者Denzin,N.K.于1978年首次引至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

多元方法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找寻值得信赖的诠释”。这种思考的基本假设是任何一种资料、方法和研究者均有其各自的偏差,唯有纳入各种资料、方法和研究者时,才能“致中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多元方法的设计不是在于验证假设,而是在于寻找值得信赖的资料。

较之于一般的质性研究,多元方法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1)以“三角交叉法的思考逻辑”代替“直线性的思考逻辑”。所谓直线性的思考逻辑是指“理论※假设※实证”思考路径;多元方法注重分析各种假设的确实性并在不同的理由之间找寻一个可以互相呼应的最佳诠释。★(2)以“深厚描述法则”代替“普遍原则”,即注重从时、空、人的历史、地域、文化、社会阶层脉络及意涵各个层次收集资料来分析、说明和诠释所研究的对象。

多元方法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通常也将量化的方法如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等纳入其中,但是,多元方法从根本的特性来说属于“质性研究”的范畴。因为,
多元方法之科学哲学上的取向是“寻求值得信赖的解释”,而不是实证主义之“否证假设原则”。然而,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多元方法属于质性研究的范畴,但它又不是一种质性研究方法,而是一种基于质性研究的科学基础———“找寻值得信赖”诠释宗旨之下的“非线性式”的三角检视法,多元方法使知识的建构更具多元性、透彻性和研究者灵活设计的空间。多元方法对现象之探讨具有“彻底性”的意图和“开放性”的冒险勇气,当所研究的对象具有以下特征时,多元方法有助于找出更值得信赖的研究诠释:★(1)当所研究的问题呈现多元性的面向时,如知识的、情绪的、政治的或个人的、社会的多重因素的组合,多元方法可以克服单一方法的直线关系、平面性和局限性,通过增加切入的层面,提供多角度的资讯而带来多重研究上的效益。★(2)在一些持续性的研究计划中,由于长期的涉入,不同研究方法的使用往往能够反映前一方法所发现的无法以该方法解释的结果,也就是说通过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继续探索,有助于应对研究中出现的新的情势、新的关系和新的需求。★(3)在希望突出被研究者的个人性、差异性的研究中,借助于多元方法能够更充分地展现被研究者之间丰富的个人特质,这些特质是标准化的问卷调查法所难以企及的。

 

05
结语

 

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量化方法能够凸显人口上的分布和各种因素影响幅度等之结构问题,质化方法则更能处理“人的经验和意义”的问题。因此方法之选择运用主要取决于研究者到底想要解决什么问题,纯粹以方法言双方并无高下之别。多元方法综合兼容了量化与质化方法的优势,可以帮助研究者以不同的方法收集不同资料,并予以相互检视、补充和整合,多元方法为社会科学提供了更灵活、透彻的研究架构。

*文章来源选题宝,侵权必删

周舟
Princeton University
学生
文章171
·
总浏览量80608
最新文章
更多
汇聚国际视野 · 2024 AI大模型企业落地应用场景主题研讨峰会即将于京开幕
杨展
3673
浏览
The Effect of Issuer Conservatism on IPO Pricing and Performance
郝青
13
浏览
The Performance of Investment Bank Affiliated Mutual Funds
郝青
6
浏览
Laddering in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郝青
9
浏览
“中国经济与中华文化”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杨展
3629
浏览
共读经典,启智未来——尚悦小夫子与《论语》之旅
杨展
3357
浏览
热门用户
学术前沿速递
学术前沿速递
文章
300
学说观点
学说观点
文章
300
AIGC交流社区
学说官方
文章
239
未央网
未央网
文章
233
毕宣
中央财经大学
文章
185
王凯
T. Rowe Price
文章
181
热门文章
更多
经济学入门必读书籍有哪些值得推荐?
楚健
·
1253
浏览
最新综述!AIGC到底是什么?都有哪些应用?一文尽览!
AIGC交流社区
·
1051
浏览
数电票的26个问题,税局统一回复!
张俊熙
·
1047
浏览
绿色信贷能否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基于中国的准自然实验
创新研究
·
1033
浏览
研究方法 | 文献资料分析方法大全!收藏
周舟
·
962
浏览
《中央企业基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已内部印发
楚健
·
949
浏览
“特斯拉”打败了“星巴克”
张子瑞
·
922
浏览
银行纷纷入局数字藏品赛道,什么信号?
李杨杨
·
894
浏览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分析方法
周舟
·
846
浏览
如果经济学家连股都不炒,那他们都在干什么呢?
李博
·
715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