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债发行迎开门红
开年以来,全国各地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火力全开,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数据显示,建筑业新订单指数提升。这背后正是稳增长政策逐步落地、地方债发行加速、资金集中投向基建领域的现实写照。
2月14日,财政部在公布今年1月地方债发行情况时披露,经国务院批准,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财政部提前下达2022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17880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3280亿元,专项债务限额14600亿元。此外,数据显示,1月份全国各地共发行地方债6989亿元,占已经下达的新增债务限额比重约三成,主要投向市政建设及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等领域。
在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看来,今年以来,地方两会陆续召开,稳投资成为地方两会的重要发力点,多地将着力扩大有效投资作为今年的首要任务。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稳增长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稳增长的大基调下,新老基建将成为保障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稳投资将成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随着重大项目加速落地以及资金等保障加力,基建投资增速将有所回升,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重要发力点。
地方债开年首月发行加速
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1月,全国共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合计发行地方债6989亿元。其中,发行新增地方债5837亿元,包括一般债券993亿元,专项债券4844亿元;发行再融资债券1152亿元,包括一般债券231亿元,专项债券921亿元。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1月地方债发行明显前置,发行量明显增加,平均发行利率也低于去年,平均年限也较去年延长。
数据显示,1月份,地方债发行平均利率为3.05%,低于去年12月的3.14%。其中,一般债平均利率为2.86%,专项债平均利率为3.09%。从发债期限来看,1月份地方债平均年限为14.2年,较去年全年地方债11.9年的平均发行期限相对拉长。
市场最为关心的资金投向问题也从财政部最新数据中得到了解答。据兴业证券固定收益研究中心总经理、首席分析师黄伟平统计,1月发行的3110亿元项目收益专项债中,基建类投向规模为2341亿元,占比约75%。“财政部统计数据也显示,新增地方债用于市政建设及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及农林水利等领域占据较大份额。”周茂华进一步表示。
1月1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抓紧发行今年已下达的专项债,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安排在建和能够尽快开工的项目,撬动更多社会投资,力争在一季度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据中泰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周岳统计,截至1月末,全国共有20个省市披露2022年2月、3月地方债发行计划,披露总额共计8580亿元,其中新增专项债3881亿元。据此推算,一季度新增专项债发行数量大概率将超过1万亿元。
“今年地方债发行比去年更积极,呈现发行数量大幅增长、融资成本下降的特点。2022年财政支出进度有望加快,强化重点领域支出保障,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陈雳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适度提速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指导地方加强项目储备,有利于刺激市场活跃度,促进经济平稳向上,以财政政策发力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促进经济增长和信用扩张。
提前批限额1.79万亿元
去年12月,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曾表示,财政部已向各地提前下达了2022年新增专项债务限额1.46万亿元。2月14日,在此前专项债务限额1.46万亿元基础上,财政部首次披露了提前下达2022年一般债务限额3280亿元,至此,今年提前批限额达1.79万亿元。
2018年12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授权国务院在2019年以后年度,在当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60%以内,提前下达下一年度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此次披露的数据显示,2022年提前批一般债额度为3280亿元,占2021年新增一般债总额度的40%,与提前批专项债比例相当。
但无论从规模还是比例来看,2022年提前批额度均低于去年60%的标准线。对此,周茂华表示,这主要是充分考虑到去年仍有相当部分的资金结转以及各地项目资金的需求、施工条件情况,在确保地方政府债务总量合理增长情况下,提升资金使用质效。
此外,根据前述1月新增地方债发行情况来看,新增专项债已发额度占到提前批额度的三分之一,新增一般债已发额度占到提前批额度的三成。国家发改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司长袁达此前曾表示,目前,部分2022年专项债券额度已经提前下达地方,各地正在陆续组织发行。此外,去年发行的专项债券还有相当一部分资金结转到今年使用。推动这些专项债券资金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将对今年一季度和上半年投资增长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经济工作稳字当头,不仅体现在加快发债拉动有效投资以促进经济平稳运行,也体现在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提高债券资金使用效率上。
陈雳表示,当前经济增长的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加,各级地方政府科学治理地方债务风险的专业水平也需要同步提升,一方面要做到精准“滴灌”;另一方面要合理地将资金用在刀刃上,积极促进实体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基建投资或明显回暖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在业内专家看来,实现稳增长,加大对实体经济融资支持力度,投资是最重要的举措之一,特别是基建投资。
“稳增长是今年的经济工作的重要目标,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在内的宏观政策将共同发力稳定经济增长。”陈雳表示,春节期间,国家发改委负责人再度强调今年一季度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较多,要把政策发力点适当向前移,做到早安排、早动手、早见效,以稳定的经济运行态势应对各种挑战,抓紧出台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一系列政策举措,要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在此背景下,预计一季度基建投资增速有望恢复上行。
在新增专项债集中投向基建领域的情况下,市场普遍对地方债提振基建投资持乐观态度。不仅仅是传统基建,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吴丹表示,从投向看,债券资金有望重点支持新基建相关投资项目,主要包括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
“从陆续召开的地方两会看,新基建成为多地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抓手。”陈雳也表示,2022年是碳达峰后续政策密集落地年,也是新能源电力等新基建产业的建设大年,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新基建将更多围绕新能源发电、特高压送电、能源储存等绿电领域展开。众多政策利好叠加,新基建有望带动更多的产业发展,为稳增长注入新动能。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侵权必删
学术前沿速递
学说观点
AIGC交流社区
未央网
毕宣
王凯
- 1
-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