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银行小微金融服务创新研究
文章导读
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金融科技的赋能为商业银行小微金融服务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首先分析数字化时代小微金融发展新态势,指出良好的政策环境为小微金融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小微金融需求呈现个性化、多样化,小微金融服务渠道呈现多元化;随后,阐述商业银行小微金融服务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数字化时代商业银行小微金融服务创新的五大策略: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模式创新、产品与渠道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及客户管理创新。
数字化时代小微金融发展新态势
(一)良好的政策环境为小微企业发展带来广阔发展空间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研究制定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小微企业主要指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小微企业发展迅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与日俱增。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增强了小微企业发展活力,更加巩固了小微企业发展基本面向好的势头。
1、货币政策
一是发挥定向降准的精准滴灌政策。人民银行自2015年以来多次使用定向降准进行正向激励和结构引导,增强小微企业的信贷供给,鼓励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二是利用再贷款再贴现等信贷支持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
2、差异化监管政策
银保监会通过强化外部监管考核、改进内部激励约束机制,督促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机制建设,加大对小微企业金融支持,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意愿。同时,突出对小微企业贷款量质并重和可持续增长的监管导向。
2018年,针对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的(含)小微企业贷款提出了“两增两控”考核目标,并完善了差异化监管指标,降低小微企业贷款资本监管要求,适当提高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拓宽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处置渠道。
3、财税政策
为切实改善小微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国家持续通过降税、减费的方式减轻小微企业经营负担。2015年后不断拓宽享受减半征收所得税的小微企业受益范围。
2019年又出台了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政策,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发展。2020年,政府宣布加大减税降费力度,继续执行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制度,将阶段性政策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助力包括小微企业在内的市场主体纾困发展。
4、营商环境政策法规
(1)注册公司认缴制。2014年3月新《公司法》实施,注册公司从实缴制改为认缴制,不需要占用公司资金,可有效提高资本运营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2)“五证合一”登记制度。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办发〔2016〕53号),自2016年10月1日起,全面实施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社会保险登记证和统计登记证“五证合一”,进一步为企业开办和成长提供便利化服务,降低创业准入的制度性成本。
(3)新促进法。2018年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正式施行,由国家政府层面设立专项资助资金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在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规范了财税支持的相关政策,同时进一步完善了融资促进的相关举措。
(4)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落实。国务院办公厅于2018年10月29日印发并实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聚焦企业关切进一步推动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落实的通知》。2019年10月23日,国务院公布《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
5、支持复工复产政策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对小微企业带来了剧烈冲击,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针对复工复产部署出台了4批20项减税降费政策。财政部下发财金〔2020〕19号文件,鼓励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作用,为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融资增信。为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资金困难问题,一系列复工复产政策陆续出台:鼓励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贷款给予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安排,并新增优惠利率贷款;增加再贷款、再贴现额度5000亿元,重点用于中小银行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信贷支持;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至2.5%,政策性银行将增加3500亿元专项信贷额度,以优惠利率向民营、中小微企业发放等。这些政策体现了国家扶持小微企业的决心和力度。
(二)小微金融需求呈个性化、多样化
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具有“数量大、分布广、规模小、轻资产,企业治理机制不健全,经营波动大,生命周期短,抗风险和议价能力弱”等特点,这与传统金融机构“健全的财务制度,稳定的现金流预期,足值的抵押物”等基本风险管理要求存在着明显冲突,导致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因此,小微企业最基本、最迫切的金融需求就是融资需求,且其融资需求呈现“短、小、频、急”的个性化特征,即希望能够频繁、快速地获得短期的小额资金以解燃眉之急。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开放,小微企业在融资需求之外对非融资性的金融需求越来越旺盛、越来越多样化。具体表现为:
一是资金结算服务需求。小微企业结算不再局限于存款、取款、转账、汇款等基本业务,转为更高层次的个性化现金管理服务,包括账户管理、资金归集、供应链管理、投融资管理和综合财资管理等。
二是资本管理服务需求。当小微企业拥有一定资金积累时,将选择适合的投资项目,提高获利能力,降低资本闲置成本,但小微企业主缺乏理财意识与全面可靠的投资信息,需要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服务,如企业主个人理财、私人银行服务、家庭资产管理及家族企业传承等。
三是信息咨询服务需求。信息在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咨询已成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手段。小微企业对市场变化灵敏度高、反应灵活,但缺乏宏观经济、财政政策和行业系统风险等相关专业知识,需寻求信息咨询服务,如财务顾问将很好地解决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
四是信用担保服务需求。要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难、担保难、抵押难的问题,重要环节是消除小微企业与银行等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专业化担保机构如保险机构在信息获取与处理、风险分辨、防范和化解等方面可以取得明显的规模效益,减少交易费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增加小微企业获得贷款的能力。
(三)小微金融服务渠道呈现多元化
小微企业的传统融资渠道主要包括内部积累、银行贷款、商业信用融资。其中内部积累是最主要的融资方式,所获资金主要来自于企业主及亲戚朋友的资金投入、利润留存以及通过向内部员工发行股权的方式获取的融资。银行贷款是另一主要融资渠道,但受限多、难度大、利率高。商业信用融资是小微企业在商品交易中,运用结构性短期融资工具,基于商品交易中的存货、预付款、应收账款等资产进行融资。小微企业还会从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获得贷款,甚至会从民间高息融资等非法融资渠道获得急需资金,但所得资金有限且成本较高。随着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小微企业融资的可得性大幅提高,线上融资和供应链式融资明显增多。
1、电商小额贷款
也称作大数据金融模式,主要依托电子商务平台,记录商户的经营规模、销售业绩、资金流水、信用状况等信息化轨迹,给商户划分不同的信用和风险评估等级,提供相应小额免担保信用贷款。如网商银行,通过阿里巴巴、淘宝、天猫和支付宝汇集商户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等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对企业信用和风险进行评估从而提供贷款、理财产品等金融服务。
2、金融机构+互联网门户融资
小微企业通过互联网金融门户平台,利用“搜索-比价”对各家金融机构信贷产品进行对比,以选择合适机构申请贷款。如融360,汇聚了包括四大行、中小股份制银行等2000家合作机构,利用贷款人提交的资料,智能化推荐贷款金融产品,由金融机构审核发放贷款,发挥“金融中介”作用。
3、供应链金融
把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及其相关上下游配套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围绕上下游经营规范、资信良好、有稳定销售渠道和回款资金来源的企业进行产品设计,以大型核心企业为中心,选择资质良好的上下游企业作为商业银行融资对象的小微金融模式。如农业银行数据网贷,通过与核心企业信息系统对接,采用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对核心企业与其上下游小微企业之间的海量交易数据进行分析,运用创新的算法与模型进行智能化的信贷决策,批量、自动、便捷地向核心企业上下游的小微企业集群提供融资服务。
4、金融机构互联网服务
即金融机构服务的互联网化,指传统的金融机构为适应互联网发展,运用现代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以网银、掌银、微信等形式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如农业银行针对小微企业推出的微捷贷,以小微企业及企业主的金融资产、房贷等数据为依据,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为客户提供可循环使用、纯信用方式的网络融资。
商业银行小微金融服务现状
(一)小微金融服务现状
商业银行历来是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主力军。服务小微企业的商业银行主要由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地方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和近年兴起的民营银行等构成。商业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重点是创新服务模式、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根据小微企业不同生命周期提供适合的产品和服务。
截至2018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广义小微企业贷款(包括小微型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小微企业主贷款)总余额达33.5万亿元,比2017年增加约2.8万亿元,增速9.1%,总体来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最近几年稳步上升
2019年起,为进一步聚焦小微企业中的相对薄弱群体,银保监会重点监测统计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即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以下(含)小微企业贷款。在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考核的要求下,全年4个季度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均呈稳步增长态势。从各家银行的实践来看,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不仅是贯彻落实政府和监管部门关于普惠金融的要求部署,同时也是银行自身特色化经营、差异化发展的重点方向。近年来,随着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各大商业银行纷纷针对小微企业推出独具特色的融资产品。
表1. 部分商业银行小微企业网络贷款主要产品
(二)商业银行小微金融服务存在的不足
商业银行在服务小微企业时,仍存在以下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虽然商业银行不断通过金融科技手段下沉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但受制于体制和风险偏好,下沉速度有限,尚不能充分满足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
二是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授信动力不足。小微企业经营规模小、地域分散、需求变化频繁、抵押担保资产不足、生产经营风险大,导致贷款风险管理难度较高,比较收益率低。
三是小微企业银行贷款综合成本仍较高。主要表现在利息上浮较大和其他财务费用较高,银行通常给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会上浮30%甚至更高。而且,对于议价能力弱、资金需求迫切的小微客户,银行还会通过捆绑销售理财产品、强制资金归行等方式制约小微企业,间接推高了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数字化时代商业银行小微金融服务创新策略
(一)服务理念创
1、转变观念,以客户为中心
伴随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大数据、5G通讯、区块链等前沿科技深刻改变了消费者的行为习惯,包括小微企业在内的对公客户越来越注重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实时性、互惠性。因此,数字化时代,商业银行要在开放共享的基础上转变传统以产品为中心的理念,坚持以客户为本,加快流程、渠道、产品和风控体系再造,以方便快捷的方式为小微企业客户提供贴心的产品和服务2、运用互联网思维,推进小微金融业务数字化转型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金融科技为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业务带来了革命性、颠覆性的影响。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商业银行可以更加轻易地获取小微企业的交易流水、纳税信息、“新三表”(工资表、水表、电表)、企业主个人信贷和消费信息等,可以对小微企业进行有效地甄别和筛选,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实现精准定位、精准营销和精准服务。
数字化时代,商业银行要服务好小微客户,就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借助金融科技手段,构建数字化云平台,为客户进行精准画像,了解其不同生命周期的金融需求,从其发展和价值创造出发,创新服务理念、模式、产品渠道体系、体制机制和客户管理,着力提升小微金融服务线上化、链条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推进小微金融业务数字化转型,打造服务有效、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小微金融发展模式。
(二)服务模式创新
1、发展政府增信及组合担保方式,拓展银政和银企合作模式
一是引入政府增信机制,拓展银政合作模式。商业银行要积极对接各地出台的小微信贷支持政策,主动加强与各级财政部门、国家融资担保基金、风险补偿基金等政府机构和基金的合作,推广“政府增信”合作模式。同时,加强与国土、住建、税务、海关、环保等政府部门的战略合作,挖掘有用数据信息,系统对接小微企业信贷数据库。
二是引进第三方担保,拓展银企合作模式。商业银行可选择政策性担保公司和资信良好的担保公司、资产评估公司、保险公司进行合作,由独立、有资质的第三方为小微客户提供担保、对小微客户不动产进行价值评估及由保险公司承担小微客户违约债务,创建“小微企业+商业银行+第三方”的信贷模式,通过银企合作降低小微金融业务风险。
2、抓住优质大型企业,积极发展供应链金融模式
商业银行在分析现有客户结构的基础上,可以抓住优质大型企业,遴选其上下游企业中符合质量和成本要求的小微企业,为这些小微企业提供批量化的融资服务。同时,商业银行也可为小微企业主动推选匹配的上下游大型企业,搭建供应链金融平台,以全链条监控降低银行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同时,通过与大型企业的对接有效提升小微企业的产销能力,最终实现商业银行、小微企业和大型企业三方共赢。
3、发挥批量化经营优势,优化产业集群服务模式
针对同处于一个经济开发区、特色商圈、产业园区等区域内的集群客户,商业银行可根据客户集群特点和融资需求,因地制宜制定整体服务方案,开展批量化的金融服务。针对不在同一位置但具有相似特征的交易平台、行业协会、商会等集群客户,商业银行可采用与相关机构或核心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的方式实现批量化的金融服务。
4、加强外部联动,探索投贷联动模式
投贷联动是一种以商业银行为主、将债权与股权相结合的融资服务方式。首先由银行业金融机构所属集团设立具有投资功能的子公司,再由银行以“信贷投放”的形式与该子公司结合,最后通过相关制度安排使投资收益抵补信贷风险,实现企业信贷风险和收益的匹配。投贷联动还有另外两种方式:商业银行与股权投资机构(如PE)的合作模式,以及直接向PE机构发放贷款的模式。对于有发展前景的小微企业,尤其是融资需求旺盛的科创企业,商业银行可采取投贷联动模式进行资金支持。
5、借助金融科技,创新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
商业银行应主动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强化电子渠道建设,以网上银行、掌上银行、电话银行等电子金融服务为依托,推动账户管理、支付结算等基础性金融服务向线上迁移,构建“基础服务+信贷融资”线上一体化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同时,结合不同小微客户群体特征,充分利用内外部多维度大数据和金融科技成果有针对性地推出线上化的小微金融新产品和新模式。
6、对接多样化金融需求,完善综合化服务模式
商业银行要对接小微企业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打通线上、线下、远程三大服务渠道,建设开放共享的小微金融客户服务平台,不断完善综合化服务模式。一是强化信息共享和公私联动,打破部门和层级壁垒,建立跨部门、跨层级的联动服务机制,为小微企业法人及企业主、股东、管理人员提供涵盖法人金融产品及信用卡、投资理财、代理保险、消费金融等零售金融产品的综合化金融服务。二是发挥集团合成优势,在提供传统存贷汇金融服务的基础上,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租赁、资产管理、基金证券、保险保障等综合化金融服务。
(三)产品与渠道创新
1、有针对性地研发创新产品,构建“通用+专用”小微金融产品体系
商业银行需要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量少、多次、无担保”的特点设计和研发产品,总行层面重点研发小额化、线上化、标准化的小微企业通用产品,各分支机构则应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区域产业特征、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信用环境和风险状况等,立足本地特色产业、特色集群、特色业务,研发创新具有区域特色的专用型小微金融产品。
2、加快线上渠道建设,提高数字化产品市场竞争力
线上渠道是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竞争的主渠道。商业银行要坚持“线下业务做量、线上业务扩户”“两条腿走路”的思路,积极推进小微业务线上化、智能化。以客户需求和体验为出发点,加快研发依托场景和流量的网络融资产品,对已上线的线上产品要做好优化升级,不断完善现有产品功能,优化产品和业务流程,构建丰富完整的线上小额贷款产品体系,提高数字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运用金融科技加强产品联合创新,提升客户满意度和体验度
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全面搜集和梳理各级政府部门的公共信息,购买外部行业协会、金融科技公司等现成数据,挖掘整合内部数据等形式,推进数据挖掘与前沿技术应用,与第三方合作机构联合开发符合小微企业发展现状的相关融资产品和服务,不断提升小微企业客户的满意度和体验度。
4、多渠道强化产品智慧营销,提升产品营销成功率
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搭建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客户精准引流、场景营销和一站式服务。优化业务系统,缩短小微企业客户开户、结算、贷款等流程。突出小微金融产品特点和优势,利用物理网点、掌上银行、远程客服等三大渠道进行推介,多渠道加强特色产品的营销推广力度。同时,加强产品和业务培训,让客户经理对新产品和新业务弄懂、吃透、会做,提升产品营销成功率。
(四)体制机制创新
1、搭建专营体制机制,完善基层服务体系
各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可搭建省、市、县三级普惠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对公业务下沉的趋势,通过优化网点基础金融服务提升小微客户的体验度和忠诚度。围绕网点轻型化、智能化的转型趋势,优化网点为小微客户提供的开立账户、资金结算、存贷款、投融资等基础性服务。同时,对重点小微企业实行“1+N”的服务模式,即一个客户经理,各部门相应专业人才通力配合的模式,打破各部门、机构之间的壁垒,优化业务流程。
2、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优化信贷制度体系
聚焦客户体验和需求响应,对小微企业评级、授信、审批制度进行精简,简化小微信贷业务办理流程,实施各环节限时办结制,切实提高业务效率。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对小额信贷业务建立以自动化审批为主、人工审批为辅的智能化审批模式。
3、加大放管服力度,落实尽职免责制度
商业银行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适当放权,加大放管服力度。进一步下沉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审批权限,根据分支行经营水平、风控能力进行差异化授权,优化小微企业信贷审批流程。鼓励分支行自主研发创新型产品和服务,逐步推动形成“线上产品以总行和一级分行为主、线下产品以一级分行及重点二级分行为主”的创新格局。做细做实小微金融服务尽职免责制度和办法,严格限定追责触发情形,对于符合制度规定的由不确定因素和非主观过错造成的不良予以免责或减轻处罚。
(五)客户管理创新
1、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整合行内外资源拓展优质客户
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从优势行业抓起,批量获取小微企业经营特征关键“硬性”指标。主动对接海关、税收、工商、司法、行业协会等政府信息平台,积极与电力公司、自来水公司、财务软件公司、物流公司等第三方机构合作,批量获取小微企业留存在ERP、B2B平台的水电煤气、现金流、货物流、纳税情况等生产和交易信息。与移动、美团、滴滴、携程、京东等新兴场景平台连接,获取小微企业主吃、穿、住、行等行为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按照行业、区域、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主、企业生命周期等维度,为小微企业精准画像,批量提取优质客户名单。充分利用“普惠金融+金融科技”的创新成果,增加获客、粘客渠道,实现线上线下的整合和联动。
2、做实小微客户分层分类管理,强化精准服务
商业银行需做实小微客户分层分类管理,强化精准服务。一是综合分析小微企业所处的行业和地域状况,分类并重点营销行业前景广阔、地域经济发展稳健的小微企业,尤其是近年来政策大力支持的科创型及环保型小微企业,为其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二是以大型核心企业客户为中心,细分其供应链上下游小微企业,挖掘优质客户开展批量营销。三是根据生命周期对小微企业进行分类,即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及衰退期。对于初创期小微企业,其资金需求旺盛但风险较大,商业银行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择机介入,主要为其提供开立账户、资金结算等基础性金融服务。对于成长期小微企业,商业银行需选择发展前景好的优质企业给予融资支持。对于成熟期小微企业,其经营能力和盈利水平基本稳定,商业银行可将信贷重点放在此类客户上,为其提供支付结算、信贷支持、理财投资、财富管理、保险保障等综合化的金融服务。对于衰退期小微企业,其经营风险大,商业银行应避免准入或尽快退出。
3、引进培育复合型人才,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小微金融队伍建设。引进培育具备互联网思维、掌握数字化技能、拥有金融业务知识和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充实到小微金融专营机构的领导岗位;组建小微金融服务团队,培养小微金融客户经理、产品经理、风险经理、数据分析师、科技开发人员等五支队伍;组建小微信贷业务专业审查审批团队,精心选拔有责任心、懂业务的信贷审查人员,提高审查审批效率;组建小微金融内训师队伍,每个二级分行至少有一名精通产品和营销的内训师,至少有一名熟悉信贷审查和风险管理的内训师,每年至少轮训一遍客户经理、产品经理和风险经理,推动广大小微金融从业人员“懂产品、会业务、善营销”,切实提高业务能力。
二是强化小微金融队伍专业技能培训。通过现场培训、集中研讨、线上学习交流等方式,不断提高小微金融队伍的思想认识和综合素质,树立小微金融数字化转型的理念,掌握客户营销技能和技巧;强化对小微企业客户经理的培育和选拔,鼓励在客户服务实践中通过“传帮带”、经验分享等提升工作技能。
4、强化专项激励约束,提升客户管理积极性
一是建立权责利对等的考核评价机制。单独制定小微企业金融业务评价和考核方案,调动业务开展的积极性,强化专项激励约束,适当增加小微金融考核权重,将考评结果与领导班子及骨干成员的评先评优、提拔任用等挂钩;进一步完善小微金融产品的计价奖励方案,突出线上融资产品及低风险产品的计价优势;加大对小微客户综合贡献度的考核,将小微客户拓展和维护纳入考核体系,不断完善小微客户经理凭综合业绩论贡献、凭综合贡献计报酬的分配机制。科学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对主观上有不良的道德错误,或违反法律法规的小微金融服务行为严惩不贷,对一些不可避免的客观因素造成损失的行为则应从轻宽大处理,划清小微金融从业人员的责任界限,避免员工承受自身工作以外的因素造成的风险损失。
二是加强小微金融营销资源的配置。在政策范围内,给予客户经理一定的小微客户营销经费和资源支持;酌情设定客户经理等级管理制度,打通客户经理行政管理序列和专业技能序列晋升双通道。
*文章来源:银通智略
*侵权必删
学术前沿速递
学说观点
AIGC交流社区
未央网
毕宣
王凯
- 1
-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