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
EN

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论

41浏览
2022/07/11 02:28发布
张子恒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生
推荐查看——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论

一、方法论只供求原理一招

 

先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经济思想史。伟大的经济学自亚当·斯密开始——他揭示了经济学的哲学底色:经济效率的引擎是追求私利的每一个参与社会分工的人。在他之后,萨伊提出了供给能够创造需求的理论,这引起了人们关于供求关系的思考。接着,在经济分析上,李嘉图强调了边际效应的重要性。在同样方面,瓦尔拉斯走得更远,他把数学引入了经济分析中。而帕累托,则把经济问题普遍进行了数学模型化。之后,集大成的马歇尔创建了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在这框架内,费雪提出了完整而深刻的利息理论。同时代的,凯恩斯学派与奥地利学派在产业政策的认识上划分为了有为政府与自由市场两部分。前者的思想源头,即凯恩斯本人的见解,是发现了经济活动中,人对于投资的流动性偏好以及其与生俱来的动物精神。后者的思想源头则是米塞斯与哈耶克,他们的见解是市场形成具有自发性,是自然演化的思想。处于两个学派中间的,则是芝加哥学派,思想源头是弗里德曼。弗老重视货币,对产业政策是没有多大兴趣的了。这些经济思想,大多集中在宏观经济中,而萨缪尔森之后,新古典理论横空出世。该理论解构了宏观经济,将宏观经济解释成了个体行为的总和。

 

 

新制度经济学则是在新古典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哲学底色可追溯到亚当·斯密对人性的认识。它继承了新古典理论的四个基本假设:1、所有人都是理性的;2、宏观模型的建立来自于个人收益最大化后的加总;3、自由市场机制是经济协调的根本;4、自由市场本身具有调节功能,因而较稳定。新制度经济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的分析方法是连续性的,即它所研究的对象一定是在时间上有变化的。它从这对象的变化中找出影响个体选择的原因来,从而解释或者预测个体乃至群体选择带来的经济结果。至于这变化所围绕的主体,在新制度经济学里统称为科斯发现的交易费用。因为,凡市场活动之存在皆是为了降低交易费用——分工合作成规模经济也是为了减少各自为战的市场交易费用。自张五常之后,交易费用的视角产生了变化:看市场合约的角度是交易费用,看竞争行为的角度是租值消散(指无主收入因市价之外的竞争而消失,如被价管压制的那部分收入),看市场之外的诸如风俗、宗教、论资排辈则是制度费用。上述费用是换取市场这一个唯一不会导致租值消散的价格竞争机制,而必须存在的代价——约束市价外竞争的费用。

 

 

本文的视角是交易费用跟租值消散,这两个概念不一定会在推理中出现,但概念的运用却无处不在。凡市场现象,皆可从供求关系寻出“之所以是因为”的道理来,这是真理,问做生意的商人即可印证——他们可是市场一线的“经济学家”,交易费用、租值消散乃至制度费用,他们可是如数家珍。因此,大可概括地说,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论就是供求原理。高手面对供求原理,得出来的内容就三方面:一是需求定律,二是机会成本的概念,三是竞争的含义。对应的学术语言,张五常有云,在交易成本范式里,只有三个基本的经济命题:一是约束条件下的极大化的假设;二是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三是成本是所放弃的价值最高的选择。而这约束条件为何,张五常先生指出,在社会中,约束条件一是资源的稀缺性;二是报酬的递减性;三是产权;四是交易成本。高手,意味着研究经济的学者年岁已大,因为理论简单需要知道大量复杂的世事,掌握了这些世事,需要熬出年头来。青年学者,速成的可以去背各种复杂的生产函数与需求函数,大可做一个知识的搬运工。想凭自己思想得出经济解释乃至经济预测来,青年学者得走高手的路——理论简单为上,但要弄出变化来以应对复杂的真实世界。三方面的内容起眼看不到内涵,需要辅助其他概念工具来理解。接下来,笔者将列出一系列概念工具来辅助理解之。所谓供,是指关于生产的一系列知识与问题;求,是指需求的一系列知识与问题。在需求这边,有需求量,有消费者盈余,有用值、换值以及需求定律。在供给这边,则有利息、收入、财富、租值、直接成本、上头成本、挤迫效应以及边际产量递减定律。适用供求两侧的概念则有佃农理论、交易费用。当然,后者包含讯息费用。适用供求两侧的分析方法则是边际分析法,即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单一或若干变量发生变化时,观察供给行为与需求行为的变化。

 


二、从需求说起

 

 

先有供给还是先有需求,这是鸡跟蛋的矛盾。不过,需求跟供给,从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镜面关系来看,是只需要知道其一,其二大致就能依样画葫的了。如此,大可武断地选择其一作为研究分析的参考系。不过虽说武断,但那只是在所供之物与所求之物皆存在时,才可以的。假设在一个新物品即将面市时,说从需求入手研究供给,颇为困难,因为需求这边的数据还没有产生。想必这也是经济学家不如企业家的地方吧,后者能够发现需求乃至创造需求。经济学家是事后孔明,当然也可以为预测行为,不过预测得在竞争市场或至少是有明显潜在竞争的垄断市场。我不是企业家,所以只能先暗地里假定所有物品皆有竞争或潜在竞争市场,而不管它市场的大小。

 

 

企业安排生产,有一个生产意图。这个生产意图是对消费意图的估计。生产意图,投资的意味是明显的。消费意图,投资的意味则暧昧。通常,世人说的消费是指那些不生产之物的购买,但是不生产之物也会有投资利息的效果,比如购买房产,房产之价与日俱增。当然,购买日化就不能说有投资效果了。借下来的分析,全假定消费意图跟投资意图无关,投资意图全在生产意图这边。先从消费意图出发,即从需求入手。要先说明的是需求定律,这定律的意思是说在人的品味不变的情况下,对个人来说,需求量会随着供给量的上升而下降。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关系,是因为人对物品的需求有二:一是为了使用,二是为了交换。为了统一这两类行为以方便分析,亚当斯密赋予了它们相同的单位,即价值。以物为本,物品的价值性质有二:一是用值,二是换值。物以稀为贵,物品少了,市价会高,持有者会有沽出的意图。这意图是否实现,则取决于当事人对用值与换值的衡量:市场上稀缺,但是我拥有的多,多到卖出一个的换值大于我使用它的用值,于是我会大手甩出。倒过来,我本就缺少这东西,市场上是多了的,那我会买进。这需求定律是谈需求的前提,用值、换值的衡量则是用来估计需求量的多少。

 

 

人要生活,依存的物品可不止一个,说是用货币买物品,其实是说用物品换物品。只不过物物交换有时间、空间的限制,于是采取了货币这一种记账方式。科斯定律则对此作了更为细致的描述,说依存的不是物品而是物品的使用,物品归谁是不重要的了,重要的是这使用的权利在法律上要有清晰的界定,这是“产权——交易费用”范式(新制度经济学的框架)里的基础。言归正传,我们假设当事人拥有的货币一定,他对市面上的物品可以选择部分买进或暂不买以等到这些物品降低时再购入。那么当所有物品价格同时上升时,当事人购入的物品种类随着价格上升幅度(需求量变化量比上该需求之物价格的变化量)的变化而变化。简言之,当价格上升时,极端的例子是一些物品依旧会被买入而另一些则不再,这是物品跟物品之间出现购入价之变化量带来的效应。

 

 

为了描述这种现象,经济学引入了价格弹性这个概念:那些价上升而依旧被买入的物品的弹性小于那些同样情况被沽出或者有滞销更严重的物品。价格弹性在需求这边的意义不大,只是描述了一种现象。造成价格弹性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商品本身具有的垄断性或者说是不可替代性,二是由于价格分歧。前者无甚多言,后者是个有趣的问题,因为同样的产品,面对不同的顾客,可以开出不同的价格。这同量不同价,说的就是价格分歧。出价高的顾客,说物品对他的价格弹性低,出价低则说是价格弹性相对价高。以现象解释现象,说了等于没说。顾客出价不同,主要是由于对物品的估价因人而异。这异,源于讯息。以物为本,假如顾客知道同类产品的价格或者知道产品内容,且知得多,他可以把商家杀下马来。若是知得少,则会被反杀。获得商品的讯息,有容易的,有困难的。容易的上网一搜便知,困难的需要请专业人员。这一易一难,就出现了讯息费用。比如法律服务或者医疗服务就是讯息费用高的,之所以高是因为要了解这讯息,不进大学学院习上几年是掌握不了的。而进大学学院学习不是人人都可以的,进了又学有成的人数是较少的了。人数较少,竞争之下形成价格。而这价格的上限就是不知讯息败下阵来的损失,当然,法律服务不太一样,牵扯到诉讼,会有争一口气而不管金钱代价的情况。易的也有,比如大米跟香醋,生活经验会告诉我们孰优孰劣,这可用不着上大学进行专门学习。

 


三、过渡到供给:利息理论


 

不论是处在受价还是觅价中的企业,他们都希望消费者对产出之物叫价愈高愈好。而消费者对该物品愿意付出的价都会被约束在最高用值之下,意愿跟实际付出之差就叫消费者盈余。物品价格乘数量是企业毛利,这最高企业毛利等于全部消费者盈余。要想毛利高,可以价格高一点,也可以数量多一点。在需求定律的约束下,产出之物有个最低价。在边际产量递减定律的约束下,企业生产又有个最高量。两个曲线相乘,企业毛利有个最高值。商品价格与数量的变化合起来就变得复杂:究竟是又便宜又多还是又少又贵何者毛利更高?以物为本,又少又贵的物品的价格弹性肯定大于又便宜又多的物品,市场不一样要分开讨论的。物选定,即市场选定,接下来就是以人为本的角度:从企业竞争形式入手,分为受价中的企业跟觅价中的企业。

 

 

觅价中的企业,竞争力大到自然垄断。但一旦出现另一新兴行业或企业(这新行业或企业比原先的垄断企业更好地解决了他们所共同面对的社会问题),垄断企业则会因为规模巨大而难以调整整个生产,如昔日的柯达跟诺基亚,自然垄断就会被立马结束掉。竞争受价中的企业也不是一点都没有垄断余地,比如Apple的手机跟SAMSUNG的手机,各有特色,这特色就是各自的垄断市场了。如果这些手机各按配件参数统一排序,那就是完完全全的竞争受价。垄断市场可以觅价,但是门相当湛深的学问,因为没有定价参照系,而产品究竟能存活多久,也无经验可教——只能从消费者现所用之物的用值等优替换那个角度想。

 

 

受价中的企业,面对的需求曲线是平线一条,意思是企业产出之物的价格跟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私自变不得。定价低了,要么是自寻死路,要么就是掠夺性定价这种可能需要支付官司费用的。价格高了,市场会选择淘汰它。既然价格很难变,那要想榨尽消费者盈余则不得不以量取胜或者以成本取胜。而物品产出之量如何,受边际产量递减定律约束。这约束,要从边际产量递减定律内含的变量看。具体变量有生产的方法或技术、有生产要素的价格跟单位效率,比如技术工人的技术熟练程度,以及交易费用。方法跟技术是浅问题,不是不重要,只不过重要性体现在研发难度上,跟此处的经济分析关系不大,如要扯上关系,也是研发经费问题,可以归入“以成本取胜”中的成本中。生产要素单位效率涉及员工培训费、监管费等交易费用。而生产要素价格与交易费用本就是生产成本。于是,研究如何榨尽消费者盈余的课题,就都成了生产成本问题。

 

 

生产成本问题,是影响人的经济行为的重要因素,但是单独来看是没有意义的——成本跟收益结合起来才是关键。比如成本上升两倍,收益脱离费雪的利息理论而上升了三倍,那成本的上升并不会导致个人对投资意向的回落。费雪的利息理论是什么?简言之就是说成本之上的收益是通过利息率来计算的,不存在利息率计算之外的风落盈利(意外之财)。如此定义,收入是被假定不变了,成本控制之下,收益(利润)的最大化才是成本——收益。从下文开始,所有笔墨都会集中在成本控制上,这是为了便于分析,因为风落盈利的存在不可预期,黑天鹅事件是也。此外,远为重要的原因是,脱离利息理论而获得的收益不一定是风落盈利, 而可能是发现了一个新的需求。至于这新需求是什么,这根本就不是经济学可以处理的对象——经济分析,暗地里总是假设所有的需求都是既存的,不存在未知,不然需求定律根本用不上,整个经济分析会倒下来。当收益符合费雪的利息理论时,在成本变量的影响下,对个人的经济选择就好判断了,因为,分析者可以借助用值、换值的替代效应与需求定律来获得可被推翻的结论。最后,也需要说明的是,不论上文还是下文,本文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前所选取的约束条件下极值假设的标准都是关于货币的收益与成本,即财富最大化。之所以没有选择非货币价值作为财富内涵,是因为非货币价值因人的口味而异。这口味的转化,无法观察当然不可推测也就没有理论的意思在,而关于货币的,总是多胜于少的。



四、成本是影响供给的关键

 

生产活动当然有成本,生意做不做,首先要投资,这投资就是直接成本。投资结束后,或换来企业资产,或换来轻易解除不了的合约,总之都是些开工后覆水难收的投资。这些覆水难收的投资,称作上头成本,上头成本会变,因为这些覆水难收的资产跟合约带来的收益会随着市场竞争之变而变。企业开工,水电费、物流费、原材料费等等皆是成本,不支出企业无法运转,这支出的便是直接成本。生意有好有坏,属天意,难测。直接成本之上毛利之下,利润随着天意的难测而有变。这变,可以缩水也可以增长。而不管它是缩水或增长,企业不亏到难以为继是不会被卖出去的。当这企业被卖出时,企业之价就是它的最低租值。而所谓租值,定义上是企业所有人转行的机会成本或上头成本。具体来说,就是企业经营的预期利率折现也可以说是收入的全部或者企业财富、企业净资产。不论是成本、利率折现、一定年限收获或者是财富、净资产,这些都是由市场决定其价几何。如何决定?通过价格竞争机制。也就是说,不管租值表现为哪种形态,租值都是由它自己的市场竞争决定着、保护着。此外,租值这个概念放不进企业日常生产,单因为它是上头成本这一理由就够充分——覆水难收也。于是,企业生产,或者说企业产量几何,由直接成本决定。

 

 

租值用来表示企业之价,要想卖出好价钱,企业的租值是要被争取到极大值的,只要企业的控制人愿意。企业转让之价,是企业未来可以带来的收入,这收入需要市场竞争来形成。竞争之价具体落在每个商品之上,受价市场中最大值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用值时,觅价市场则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产量时。总结起来,企业在生产中追求最大租值,而租值是否最大看边际成本跟边际用值或边际产量的关系。成本中最模糊的是诸如人力资源等需要通过委托价购买的生产要素,虽然模糊,但是都可以通过相关的完全竞争市场来减少这些生产要素的租值消散。以下以人力资源为例。人力资源的产出不同于机器的产出,后者可以清晰地知道投入产出比,而前者暧昧。买机器,马力可调。买人力资源,不是买劳动者而是买劳动力。劳动力归属于劳动者,除了计件工资,按时间算的委托工资都存在偷懒与卸责问题。偷懒与卸责都是劳动者的内心意思,表示出来则一律是产量的下降。这产量的下降就意味着劳动者的租值会消散。企业之价形成于竞争,劳动者之价也可以通过竞争形成。招录的员工跟未招录的员工形成竞争关系,员工在期望的委托工资下不争取最大租值,会自作孽地被清退出企业。从企业到员工,可以发现,租值的概念一般化很容易。一般化后的意思是,任何有产出之物都有租值,租值等于竞争形成之价:对一个物的最高租值追求,一定是围绕可以提升该物市场竞争力而展开的,比如产量最高或质量最优。举个例子,比如工厂内有员工数人,产量人均一百单位,一产量有两百者,其工资大于人均一百者两倍。为什么?以物为本,企业要追求员工所操作之设备的最高租值,需要产量最高,一设备一人操作,非两百单位者不可,两百单位者是有工资议价权了,因此员工的租值形成于竞争之价。

 

上文反复着说的价格形成于竞争,这个观点不是浅学问(这可是具体阐释了竞争的内涵)。在这观点上深入分析的文章当属张五常的《佃农理论》,当然,这文章大多放到合约经济学(合约也是制度)发展的学术史中讲,但是其中的分析在价格形成上又显得那么深入,略过不说是巨大的缺憾。本文的框架是供求原理,无端端加个合约经济学一节这样关于框架整体的内容,是越俎代庖了。这样,本段将《佃农理论》称作佃农理论,用以表示价格形成的机制,而不具体介绍该文。佃农理论研究的是佃农跟地主之间的分成,分析的路径是先分别求得土地跟佃农劳动力在各自竞争市场里的市价,接着就会得出佃农跟地主之间的土地产值分成比率一定是这其他市场里各自市价的比率,毕竟成本是另谋高就的代价。但这分成率会变,可能偏地主这边一点,也可能偏农民这边一点,这偏向主要源于土地的总产值大于土地与佃农劳动力在各自其他市场里的市价之和。大于,也就是多出来的那部分的分成是地主跟佃农之间的博弈,原则上佃农有优势,因为佃农大可控制自己的劳动力输出,以休闲换得这多出来的全部产值。然而,地主也有招。这招的目的,就是要让佃农不得不为地主生产出那些多出来的产值。怎么操作?就是引进佃农之间的竞争。如何引进?就是不完全把土地给一个佃农种植,而是把土地切成若干块给多个佃农。当然,可以这样分的前提是这土地在佃农的选择中是最优肥沃的,不然佃农的分成率降低,其收入也跟着降低他可不会跟地主合作下去。假如这竞争引进不了,那这多出来的产值就得靠地主监管佃农劳作来取得了,这费用可是不小。费用太大,地主可能会直接不选用分成合约,甚至是选择自己耕作。到这一步,就会发现上述分析中有一点疏漏,就是在分成合约订立之前,地主与佃农不一定会选择该种合约而会选择固定租金的合约,或者是有减责条款的固定租金合约。佃农合约的选择,牵扯到一个讯息费用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不管哪个行业都会存在生产上的风险,风险的市价是生产损失之价的那部分。预先知道会有损失,生产者可以规避之,因为预先不知道——就是说讯息不清楚了。如此,这生产损失之价就可以称为讯息费用。讯息费用全部由佃农负担(固定租金合约,因为产值的尽头可以是零!),佃农不一定会跟地主签约,倒过来(分成合约)也一样。如果两头都不要,那唯一可取的就是有减责条款的固定租金合约。推而广之,把佃农置换成劳动者,把地主置换成资本家,讯息费用跟监管费用等交易费用的存在是任何行业产值收入分配的三种合约选择逻辑。



五、直接成本是成本的核心

 

直接成本与上头成本之间存在灰色地带,有实例。比如在餐厅旺季,餐厅会多招录勤工俭学的学生,付时薪,合约期限一般也很短,而前来工作的学生流动性也大,属于直接成本而非上头成本。这模糊地带引来了一个问题,旺季的时候,餐厅人手不够,但是有匹配得上多加人手所需的劳动资料。倒过来看,在淡季的时候,餐厅的劳动资料是闲置的了。商人脑子不蠢,不会无端端任由闲置劳动资料来减少企业租值。淡季、旺季有周期,因此,需要按周期算,即淡季跟旺季的收入要算总账。淡季的餐厅租值低,旺季的餐厅租值高,加起来才是餐厅真正的租值。为了压低成本,除了需要技术熟练的岗位与淡旺季皆需的工人人数,旺季带来的多出淡季的那部分成本,企业是不会列其入上头成本的,这部分,只会是直接成本。而在这种生意由淡到旺,人手突增的情境里,劳动资料的配置通常不会是淡季下的又或者是旺季下的,而只会在这二者之间。原因有二,一是劳动资料的配置必然往淡季靠,因为闲置是浪费,需要控制。说控制,也不能控制到淡季的水平,因为在旺季肯定不够用。

 

 

至于怎么控制,实际中不好计算,但是理论上的道理是当边际产量下降到总租值最高不会下跌时(总租值可以计算,这跟市场规模有关,而市场规模可以大致的估算出来),差不多刚刚好。这上述的淡旺季现象,以淡季为起点,说淡季下闲置的劳动力要应对旺季的挑战,直接成本与上头成本之间的安排是一种挤迫效应。挤迫,旺季的挑站是也。挤迫效应是由张五常先生独创的。挤迫效应除了在这直接成本上出术,还可以在价格上出术。现实的情况是,淡季,诸如餐厅所售之物价格一般较低,因此会有顾客为了图便宜而特意避开旺季来消费。这种现象客观,但是以人为本的角度会混淆供应的行为。为了使餐厅租值最大,价之捋上捋下十分讲究,价高了,顾客会少,毛利不一定高。而价低,顾客虽然会多,但是相应的直接成本也会增高,乘起来,毛利也不一定高。所以放眼望去,旺季的餐厅,排队是热闹的景象。为了维持最高租值,像餐厅这种不是直接出卖按重量或价量直接对应的物品的企业,其实可以在商品中价对应的真正的量上做手脚,比如上的菜一样,但是菜的数量或重量可往下调。但这样做会损了企业的商誉,一般不会被采用。如此,餐厅的餐牌价是难调的了,一般而言,最多可以采取捆绑销售的手段应付淡季突如其来的需要隐瞒涨价信息的时候。

 

投资做生意前,上头成本是直接成本,企业运营再投资的时候也是直接成本。因此,每次投资与否都要考虑上头成本与直接成本之间的模糊地带。这个问题在经济史上有过解释,只不过不是直接针对的——它围绕的问题是公司的性质。问公司的性质是什么,其实是问公司与自然人在生产中的区别,问这个区别,其实就是在问哪些生意交给公司做更有竞争力,不然公司根本不会出现。所谓竞争力,是说物品有一点点垄断,这垄断可以体现在价格上的便宜,也可以是质量更高。投资设厂,这个资金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起的,斯密前辈的生活经验告诉他,公司的出现是因为拥有劳动资料的自然人要跟拥有劳动力的人合作才会有产量上的提升,提升产量利润方可大增,这是工业革命的史实了。公司扩大生产,自己投入设备有再成立公司的效果,因此这设备问题可以作上头成本来处理。可是,假如各方的分工合作不依靠设备,即是说所有人都可以购买设备的条件下,公司还会存在吗?这个问题就把公司的性质带到件工合约的交易费用上去了。每个人都拥有生产线上的设备,各自产出再统一交由第三人装配,这是分散的生产,合到一个企业,这些每个生产线上的人都是件工。之所以合起来,必然是为了减少交易费用。这费用应该是物流费与客运费之差了吧,可能还会有每次合约的洽谈费。因此,件工合起来的投资,计算清楚交易费用后,即可归入直接成本,也可归入上头成本。这上头成本是说公司可以投资到自己身上,直接成本是外包的意思。

 

是现实的例子,公司除了有按件算工资的合约,还有按时间算工资的合约,这后者在如今是普及的。把这个问题倒过来看,成立公司,需要众人协力,这协力的合约方式是按时间算工资的。这样就会发现,在一些生意中,公司选择件工合约,在另一些则是时间工资合约。这是为什么?科斯给出的答案是,在按时间算工资的生产线上,工人们不知价,即不知道自己产出之物的市场之价而公司的经理人了然于心,时间工资降低了讯息费用。张五常认为对,并具体补充了所谓的不知价的内涵。他指出,一是生产内容过于零碎而变化又多的不宜用件工,二是多人合作难分贡献也不宜用件工,三是个别生产行为牵扯到的专业知识深而市场计算不了不宜用件工,上述不宜都是因为度量工资的费用高于采取时间工资的监管工作量的费用。如此看来,时间工资劣于件工工资的选择,因为是交易费用更高的选择。于是,除了设备投资大可归入直接成本跟件工合约的投资计算交易费用后可清晰选择投资方式外,只有时间工资合约的投资属灰色地带。这灰色地带,算是企业收入波动出现的原因之一吧——较高的交易费用与投资后的利息之差难以衡量。

 

*内容来源:法律与新制度经济学,侵权必删

 

 

学说平台,学说网,金融学说,道口学说,学说经济,五道口学说,清华五道口学说,清华学说,学说平台直播,学说会议直播,学说直播回顾,学说直播预告,学说ABFER直播,学说学者库,学说研讨会直播,学说年会直播,学说论文库,学说学者库

张子恒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生
文章136
·
总浏览量82617
最新文章
更多
【IEEE Communications Society主办】第三届智能计算与下一代网络国际会议(ICNGN 2024)
杜金桐
4
浏览
【征稿-EI检索】第五届新型功能材料国际会议(ICNFM 2024)
杜金桐
14
浏览
智领未来 元启新篇|南京江宁AIGC与元宇宙产业发展论坛暨元宇宙供需对接大会成功举办
杨展
2238
浏览
前沿科技盛会:南京AIGC与元宇宙论坛引爆行业新风向!
杨展
33355
浏览
顶刊JDE | 外资冲击波下的质量危机!中国出口产品质量下滑是为哪般?
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
48
浏览
【EI检索】2024年第一届先进能源材料、能源器件与能源系统国际会议(AEMDS 2024)
杜金桐
15
浏览
热门用户
学术前沿速递
学术前沿速递
文章
300
学说观点
学说观点
文章
300
AIGC交流社区
学说官方
文章
240
未央网
未央网
文章
233
毕宣
中央财经大学
文章
185
王凯
T. Rowe Price
文章
181
热门文章
更多
经济学入门必读书籍有哪些值得推荐?
楚健
·
1185
浏览
绿色信贷能否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基于中国的准自然实验
创新研究
·
879
浏览
最新综述!AIGC到底是什么?都有哪些应用?一文尽览!
AIGC交流社区
·
766
浏览
研究方法 | 文献资料分析方法大全!收藏
周舟
·
762
浏览
数电票的26个问题,税局统一回复!
张俊熙
·
759
浏览
如果经济学家连股都不炒,那他们都在干什么呢?
李博
·
682
浏览
“特斯拉”打败了“星巴克”
张子瑞
·
670
浏览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分析方法
周舟
·
660
浏览
银行纷纷入局数字藏品赛道,什么信号?
李杨杨
·
629
浏览
会议预告|清华五道口绿色金融讲座第一期,邀您探讨“碳达峰碳中和——中国发展转型的机遇和挑战”
学术会议动态
·
3320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