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与家庭金融资产选择 ——基于金融素养的调节效应
中国正在经历人口年龄结构的变迁。预计在2051年前后,老龄化都会成为中国人口结构转变的主要趋势。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中强调,要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财富储备,打造高质量的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然而,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的同时,中国的养老金替代率和生育率却在持续下滑。这意味着中国未来老年人对退休金养老和子女养老的依赖度将会下降,可能将更多的依赖储蓄和投资养老。当下中国金融市场正在快速发展,金融产品日趋多样化,家庭金融决策无论是对微观家庭养老还是宏观经济增长都至关重要。微观方面,适度的投资风险资产可以平滑不同时期的储蓄和消费,增加家庭的跨期总效用水平,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宏观方面,居民对金融资产的投资可以通过乘数效应影响经济增长。因此,有必要对老龄化背景下的家庭金融资产选择问题进行研究。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个体对不同金融产品的偏好会随着年龄结构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本文认为,老龄化对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影响还会受到居民金融素养水平的调节作用。其原因在于:家庭在进行金融资产投资时需要认清各种金融资产的风险和收益大小,在充分了解不同资产的可得性、流动性和限制条件等基础上,权衡利弊并做出选择,这个过程与居民的金融素养水平息息相关。然而由于时代背景、成长和教育环境不同,中青年人和老年人的金融素养存在显著差异,家庭的金融决策显然会受到老龄化、金融素养及二者交互项的共同影响。金融素养水平的提高,必然会改变老龄化对不同风险金融资产投资的影响效应。因此,本文通过调节效应分析方法,从金融素养角度研究居民投资行为的生命周期效应,是对既有文献的一个重要补充。
本文基于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首先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构建金融素养指标,然后采用二元离散选择模型对老龄化如何影响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进行分析,并实证检验了金融素养的调节作用。得出以下三点结论:第一,老龄化会减少家庭对股票、银行理财产品等风险较大资产的投资,增加持有定期存款和银行理财产品等风险较小资产的概率。随着居民年龄的增长,家庭趋向于用安全性金融资产替代风险性资产。第二,高的金融素养水平会显著促进家庭参与金融市场。金融素养水平的提高可部分抵消老龄化对风险性资产投资的负面效应,增强老龄化对安全性资产投资的促进效应,但对前者的调节效应大于后者。第三,金融素养会提高家庭投资组合的多样性。随着居民年龄的变老,金融素养对投资组合多样性的促进效应得到进一步增强。在替换各种衡量指标后上述结论依然稳健。根据研究结论具体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加强对资本市场的规范管理,增加信息的透明度。研究表明,在当下日益复杂的金融市场中,金融知识的缺乏是制约家庭参与金融市场和风险资产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政府应降低股票等风险市场的参与门槛,减缓信息成本和参与成本约束,从而有效避免老龄居民认知能力和金融素养水平下降的“有限参与”现象。
第二,定时向民众普及金融知识,提高老年人的金融素养水平。在老年人占比日益上升的背景下,金融素养的提高可部分抵消老龄化对风险性资产投资的负面效应。开展金融资产投资的相关培训,增加居民对股票、基金、风险、收益等金融知识的了解度,对于中国老年家庭风险资产投资的推动和家庭福利的提高均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三,增加对资产回报率变化的关注度,确保金融市场的活力与稳定性。在中国养老金替代率持续下降的趋势下,未来老年人将会增加对储蓄和投资收入的依赖度,投资回报率和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与未来养老安全息息相关。考虑到老年人投资偏好的变化,政府应及时关注资产回报率的变化趋势,激发金融市场活力,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性,进而保障未来的养老安全。
*文章来源:金融论坛
*侵权必删
学术前沿速递
学说观点
AIGC交流社区
未央网
毕宣
王凯
- 1
-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