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
EN

能源金属中期策略:锂钴稀土景气度高位震荡,新型电化学孕育生机

21浏览
2022/07/11 02:26发布
经典论文回顾
经典论文回顾
邀您一起回顾经典论文——能源金属中期策略:锂钴稀土景气度高位震荡,新型电化学孕育生机

1、 上游原材料涨价为主旋律,产业链成本传导进行时

1.1、 全球各国碳中和目标明确

2021 年,全球能源短缺与各国能源转型相互伴随,竭力协调统筹能源绿色 低碳发展与供应。为应对气候变化等,各国纷纷提出更积极的碳排放目标,并制 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战略和措施;能源产业相关的支持政策也陆续出台,国家能 源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能源安全问题更成为焦点;各国政府面对能源短缺和价 格上涨等难题,通过限价、补贴、减税等举措尽可能减少能源供需矛盾及价格攀 升对经济和生活造成的影响。截至 2022 年 4 月 20 日,全球超过 130 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净零排放或碳 中和的目标,欧盟、英美、俄罗斯、日韩等在 2021 年相继出台碳达峰、碳中和 的行动计划,加快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的步伐。

在世界各国提出碳中和、碳达峰的目标背景下,全球碳市场建设进入加速期, 碳市场的逐步成熟、碳价的不断上涨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加大投资清洁技术的主要 推动力。为实现减排目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实现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重要 路径,也是世界各国的共识,中国也在“十四五”规划中着重强调了实现双碳目 标的重要性。

图片

 

1.2、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继续利好电动车和储能行业

2022 年 3 月 22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十四五”现代 能源体系规划》(以下称《规划》),从三个方面推动建设现代能源体系:一要强 调能源供应链安全性和稳定性,二要推动能源生产消费方式绿色低碳革命,三要 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规划》从 3 个方面入手来加快能源领域未来碳减 排工作的推进:

一、重点加快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电光伏基 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 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因地制宜开发水电和其他可再生能 源,增强清洁能源供给能力。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促进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

二、严控在能源开发生产、加工储运等各环节过程,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水平, 降低碳排放水平,同时要注重因地制宜,推动能源产业和生态治理协同发展。三、用能模式的低碳转型是能源领域碳减排的关键,“十四五”时期将重点 关注工业、交通、建筑等行业领域,加大强化节能降碳的力度,严格合理控制煤 炭消费增长,推动提升终端用能低碳化电气化水平。文件提出积极推动新能源汽 车在城市公交等领域应用,到 2025 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 20%左右。优化充电基础设施布局,全面推动车桩协同发展。

1.2.1、国内电动车渗透率目标有望提前完成

各国的碳排放总量中,汽车的碳排放一直是重要贡献之一。乘用车的碳排放 不仅仅是使用过程中的,而应该是整个生命周期内的。乘用车的生命周期系统边 界包括乘用车的车辆周期和燃料周期在内的全生命周期阶段。其中,乘用车的车 辆周期包括原材料获取、材料加工制造、整车生产、维修保养(轮胎、铅蓄电池 和液体的更换等阶段);乘用车的燃料周期,即“油井到车轮”,包括燃料的生 产和燃料的使用两个阶段。

对于燃油车,燃料的生产包括原油开采和提炼加工等 阶段;对于电动车燃料的生产包括电力(火电、水电、光伏发电和核电等)的生 产和传输等阶段。根据 2021 年 7 月中汽中心发布的《中国汽车低碳行动计划研 究报告》中显示了各类车型的生命周期碳排放,传统汽油车的碳排放量为 241.9g/km,混动车 HEV196.6g/km,插电混动车 PHEV 为 211.1g/km,纯电 车 EV 为 146.5g/km。由此可见,汽车电动化的推进将极大减少碳排放量,有助 于更早实现碳达峰以及碳中和的目标。

undefined

 

以中国为例,我国石油消费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交通部门,根据《中国 2017 年能流图和油流图》交通运输业大约占石油消费总量的 60%。在交通领域中道 路交通的石油消费占有绝对比重,达到了 83%,即公路交通占中国总石油消费 比例为 48%,如果将我国目前存量汽车全部实现电动化后,将减少我国约 48% 的石油消费。由此可见,汽车电动化是实现能源结构转型的主要抓手之一。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中提出,2025 年,新能源汽 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 20%左右。根据中汽协数据,2022 年 1 月-4 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 43.1 万辆、33.4 万辆、48.4 万辆以及 29.9 万辆, 对应当月渗透率为 17%、19.2%、21.7%、25.3%。照此趋势发展,20%的电动 车渗透率目标有望提前达成。

1.2.2、能源结构转型衍生储能重大发展机遇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要促进新能 源占比逐渐提高,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体措施从源、网、荷、储四个方面提出, 并在 2035 年要取得实质性成效。其中,储能技术的诸多特性使其在电力系统的 发、输、配、用及调度等各个环节都不可或缺,正在成为当今许多国家用于推进 碳中和目标进程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 2022》中,据 CNESA 预测,在政策执行、成本 下降、技术改进等因素未达到预期的保守场景下,我国 2026 年新型储能累计规 模将达到 48.5GW,市场将呈现稳步、快速增长的趋势,2022-2026 年的复合年 均增长率(CAGR)为 53.3%;在储能规划目标顺利实现的理想情形下,预计 2026 年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到 79.5GW,这意味着 2022 年至 2026 年期间, 储能将保持年均 69.2%的复合增长率持续高速增长。

截至 2021 年底,根据 CNESA 全球储能项目库的不完全统计,中国已投运 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 46.1GW,占全球市场总规模的 22%,较 2020 年底 增长 30%。市场增量主要来自新型储能,2021 年底累计装机规模达到 5.73GW, 较 2020 年底增长 75%。2021 年新增投运电力储能项目装机规模首次突破 10GW,达到 10.5GW。其中,抽水蓄能新增规模 8GW,同比增长 437%;新型储能新增规模首次突破 2GW,达到 2.4GW,同比增长 54%。新型储能中,锂离子电池和压缩空气技术 均有百兆瓦级项目并网运行,后者更是在 2021 年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新增投运 规模 170MW,接近 2020 年底累计装机规模的 15 倍。

undefined

 

2022 年 3 月 22 日,印发了《“十四五” 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两步 走战略”和“两个多元化”。“两步走战略”是指在新型储能行业发展战略和目标方面,总体思路是在“十 四五”期间完成从商业化初期到规模化发展的目标、在“十五五”期间实现储能 的全面市场化。“两个多元化”指在新型储能行业发展路径和应用方面技术路线 的多元化和应用场景的多元化。

《实施方案》多次提及除锂电池外其他的新型储能技术路线,涵盖了钠离子 电池、新型锂离子电池、铅炭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氢(氨)储能、热(冷) 储能等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和集成优化设计研究,集中攻关超导、超级电容等储 能技术,研发储备液态金属电池、固态锂离子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新一代高能 量密度储能技术,并突出表现为“长时”“高功率”“高安全”“强性能”等共 性特点。一方面,其前瞻性在近期锂材料涨价的背景下显得尤为可贵,尤其是国 内新型储能的发展不可局限于锂离子电池单一技术路线,需要对各储能技术路线 兼收并采,实现均衡发展;另一方面,其要求新型储能技术需要服务以新能源为 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解决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下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带来的随 机性、波动性、间歇性等问题,满足未来潜在的对大规模、安全可控、性能优越 的长时储能的需求。

从发展不同应用场景的策略来看,针对电源侧尤其是风光等新能源新型电力 系统的主体电源配套储能,仍是促进储能发展的主力,也是新型储能在“十四五” 发展中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角色。《实施方案》强调以试点示范项目推动储 能产业化发展。开展液流电池、飞轮、钠离子、固态锂电池等多项技术路线分类 试点,推动秒级和分钟级应用、短时高频等多时间尺度新型储能技术试点示范项 目。

1.3、 锂价对电池端和整车端材料成本提升的贡献度分别为 83.8%和 72.2%

2022 年 2 月 17 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常委、副会长兼秘书长贾 明星在 2021 年度有色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2 年整体来看, 有色金属包括铜、铝、铅、锌等大品种都会处于高位震荡,一些品种比如锂、钴、 镍等价格还会持续走高。原因在于,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对有色金属 的需求量很大,锂、镍等资源的开发难度大、资源稀缺,所以这些需求量大的有色金属品种价格会维持在高位。另一方面,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对产能控制严格, 所以对价格维稳起到了支撑作用。

1.3.1、电动车原材料消耗情况

在不考虑长协订单的情况下,假设一辆带电量 50Kwh 的电动车,按照 2022 年 5 月 11 日各类金属价格对比 2021 年均价,单车成本上升约 1.85 万元。其中 锂元素对成本上涨的贡献最大,截至 2022 年 5 月 11 日碳酸锂价格上升至 45.1 万元/吨,较 2021 年均价提升 284.3%,提升单车成本 1.33 万元,假设仅考虑 原材料上涨的影响,其对成本提升的贡献度为 72.2%。

1.3.2、中游电池厂商承压,部分厂商迎来盈利历史低点

假设不考虑长协订单,电池厂商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以市场价结算,据我们 的测算,按照 2022 年 5 月 11 日原材料的价格对比 2021 年均价,电池包的度 电成本将提升 318.4 元/KWH,假设只考虑原材料上涨的因素,同样以锂的贡献 度最大,锂价上涨的贡献度达到 83.8%。

锂等电池主要原材料价格大涨后,不少电池厂商的毛利率都出现了下滑,利 润空间被严重挤压。即便是规模大、议价能力强的头部电池企业,也受损严重。比如宁德时代 2022 年第一季度的毛利率为 14.48%,同比下降 12.8Pct,环比 下降 10.2Pct,迎来了历史新低;国轩高科和比亚迪 22 年第一季度毛利率分别 为 14.49%和 12.4%,同比下降 10.5Pct 和 0.2Pct;而亿纬锂能 22 年一季度的 毛利率已下降至 13.75%,同比下降 13.2Pct,这也是自 2020 年三季度以来, 公司的毛利率连续第六个季度环比下滑。

图片

 

1.3.3、短期疫情扰动,终端车企涨价后是否反噬需求有待跟踪

今年以来涨价潮最终传导到车企终端,由于受到汽车芯片、贵金属原材料大 幅上涨影响,许多车企都已官宣涨价,特斯拉在八天内也三次调价,蔚来汽车、 理想汽车、小鹏汽车、极氪、长安新能源、奇瑞新能源、极狐汽车、天际汽车、 领克汽车等多家新能源车企先后宣布上调价格来消化成本增加。

4 月各车企普遍的销量环比下滑,部分原因是受到疫情影响的扰动。目前, 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多家车企开始复工复产,先前未交付订单拖期严重问题有望 缓解,终端车企涨价后是否反噬需求有待后续几个月的数据跟踪。

1.4、 能源金属板块股价回调原因分析

自 2021 年下半年至今,能源金属板块出现了长时间的调整,虽然期间有反 弹,但整体仍呈现震荡下行的趋势。其中锂业龙头天齐锂业和赣锋锂业股价的高 点均出现在 2021 年 8 月 31 日;钴行业龙头华友钴业股价最高点出现在 2021 年 7 月 12 日;稀土行业龙头北方稀土股价最高点出现在 2021 年 9 月 10 日,整 体的时间非常接近。从回调的幅度看,能源金属板块普遍回调 30%以上,截至 2022 年 5 月 20日,天齐锂业和赣锋锂业的股价为 91.3 元和 121.52 元,较最高点回调 33%和 44.8%;华友钴业股价为 92.3 元,较最高点回调 38.3%;北方稀土股价为 34.62 元,较最高点回调 43.3%。

复盘锂矿股走势:具体而言,2021 年 9 月至 2022 年春节前,股价下跌, 春节后小幅反弹,之后因为疫情等原因又继续下跌。随着复工复产的逐步启动, 4 月 27 日-5 月 20 日又出现超跌反弹。我们认为回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股价领先于商品价格的变化。以赣锋锂业在本轮周期的表现为例,赣锋锂 业股价最早启动上涨在 2019 年 10 月 24 日,彼时锂价仍处于下行周期,且出现 了澳矿破产重组,但股价提前反应了未来锂价的上涨,2020 年 10 月 14 日锂价 启动了上涨,股价表现领先于商品价格约一年。因此后续的股价回调同样领先于 商品价格约 7 个月时间,赣锋的股价自 2021 年 8 月 31 日开启回调,对应的碳 酸锂价格于 2022 年 3 月 30 日启动回调。

图片

 

(2)市场担心锂价对下游需求造成反噬,进一步担忧锂价的下跌。锂价传导至 终端车企涨价后,是否影响终端销量仍有待跟踪。2022 年 2 月 28 日,工信部 副部长辛国斌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将适度加快国内锂、镍等资源的开发 力度,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因此市场对未来锂价下行的 担忧也是股价回调的一大原因。(3)2022 年下半年锂价仍存在反弹的可能。结合我们的供需平衡表,2022 年锂行业供需仍存在缺口,下半年传统的旺季叠加疫情下部分需求的延后释放,锂价仍存在反转上行的可能性,预计锂价近两年仍将处于高位震荡, 这也是 2022 年 4 月底之后锂矿股震荡上行的主要原因。

锂矿股的下滑对同为新能源金属的钴和稀土也有一定的带动作用,此外 2022 年稀土行业也出现了因氧化镨钕价格过高被稀土办公室的约谈以及“青山 镍”事件的负面影响:北方稀土股价在 2022 年 3 月-5 月中旬继续下行,股价下跌原因之一在于工 信部约谈稀土企业引导价格回归理性。2022 年 3 月 3 日,工信部下属单位稀土 办公室约谈中国稀土集团、北方稀土集团、盛和资源公司等重点稀土企业,要求 有关企业要正确把握当前与长远、上游与下游的关系,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 定;要加强行业自律,进一步规范企业生产经营、产品交易和贸易流通等行为, 不得参与市场炒作和囤积居奇;要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推动健全稀土产品定 价机制,共同引导产品价格回归理性,促进稀土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华友钴业股价 2022 年 3 月至 5 月中旬整体震荡下行,主要是受“青山镍” 事件和钴市场需求偏弱双重影响。

undefined

 

2、 锂——预计锂价 2022-2023 年高位震荡, 2024 年锂资源有望回归供需平衡

2021 年全球下游锂盐的需求量分布:电池 74%、陶瓷和玻璃 14%、润 滑脂 3%、连铸 2%、聚合物 2%、空调 1%、其他 4%。可以预见的是,随 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锂作为动力电池至关重要的原材料,锂资源的需求也 会一直上升。

行情回顾:截至 2022 年 6 月 3 日,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已达到 46.34 万元/ 吨、氢氧化锂价格已达到 46.75 万元/吨,较年初上涨 71.6%、116.3%;锂精矿 价格也从年初的 2525 美元/吨上升至 5000 美元/吨,涨幅 98%。电碳价格于 2022 年 3 月 19 日一度冲高到 50.86 万元/吨,也是目前历史的最高值。2022 年 1 月至 4 月,碳酸锂开工情况受限,每月开工率均不足 50%。截至 4 月底,国内共生产 6.69 万吨碳酸锂,产量较去年同期小幅下降 5.81%。2-3 月,受春节假期、冬奥会及两会等多重因素影响,青海地区厂家开工负荷偏低, 整体供应有限。随着两会结束以及全国疫情的稳定,工人陆续返工,生产线逐步 恢复运行。截至 2022 年 6 月 3 日,开工率已恢复至 60.2%,并有望在后续月度 逐步提升,碳酸锂供应有望随之增加。

碳酸锂生产的主要原材料为锂辉石、硫酸、纯碱和动力煤,平均每生产一吨 碳酸锂需要 9.08 吨 5%品位锂辉石、1.60 吨纯碱、1.84 吨硫酸和 6.06 吨动力煤, 若锂辉石全部外购、加工费按 1.8 万元/吨测算,扣除上述成本后,按照 2022 年 6 月 3 日价格测算,碳酸锂冶炼端毛利为 13.8 万元/吨,毛利率 29.9%,该值 为近 25 周最低值,主要系二季度以来锂价有所回调以及原料端锂精矿价格的上 涨,导致冶炼端利润承压。

undefined

 

由于锂行业的高景气度,今年各大锂矿、盐湖或云母厂商纷纷宣布进一步的 扩产计划。根据我们的测算,2025 年全球锂资源供给将达到 189.4 万吨碳酸锂 当量(LCE),2021 年-2025 年 CAGR37.3%。未来 2022 年-2025 年新增供给最 少的年份是 2022 年,2022 年较 2021 年产量增加近 20 万吨 LCE。2022 年主要供给增量来自 Greenbush 矿山以及 Atacama 盐湖,其中 SQM 宣布了较为激进的扩产计划,计划 2022 年底投产 18 万吨碳酸锂以及 3 万吨氢 氧化锂的产能,预计其实际产量有望突破 13 万吨 LCE,较 21 年提升 3.3 万吨;此外澳洲 Greenbush 矿山全年产量有望逼近 15 万吨,较 21 年提升 2.9 万吨, 两处合计提升 6.2 万吨,占整体增量的 31%。其他资源如澳矿 Pilbara、复产的 Altura、Wodgina 矿山、国内的李家沟、南美 Cauchari-Olaroz 盐湖以及国内 的盐湖、云母项目也有增量。

受益于各国政策的推进,我们预测 2025 年全球电动车销量有望突破 2400 万辆,对应电动车渗透率 26%。综合考虑电动车、储能、3C 电子消费以及传统 工业下游的需求,预计 2025 年全球锂需求量为 177.6 万吨 LCE,2021 年-2025 年 CAGR37.5%。

由于电动车需求的持续增长,供给侧的增速弱于需求侧的增速,我们预计 2022 年为锂资源供应最为紧张的一年,2023 年处于紧平衡,随着全球范围新增 产能的不断释放,2024 年后锂行业有望重新回归供需平衡。下半年及 23 年锂价展望:2022 年 5 月 21 日,电池级碳酸锂价格达到 45.71 万元/吨,是过去九周以来电碳价格的首次上涨。下半年由于传统的旺季叠加疫 情影响下部分需求的延后释放,碳酸锂的价格仍有望继续上行。23 年由于锂行 业仍处于供需紧平衡状态,锂价预计处于高位震荡。从供给释放和需求分布结构来看,四季度的供应紧张程度往往强于三季度。以 2021 年数据为例,供给方面,由于天气原因,青海地区盐湖的产量高峰往往 在 5-10 月间,四季度的供给会有所减少;需求方面,下半年是传统的旺季,需 求环比上半年也有望继续增加。

考虑到 Q4 供需情况进一步趋紧,Q4 环比 Q3 锂价仍有望上涨,不排除锂 价重新回到 50 万元/吨以上的可能性,整体来看 2022 年-2023 年锂价仍将处于 高位震荡。

undefined

 

3、 钴——预计 2022-2023 年供需紧平衡, 2024 年后新增钴矿有限加剧供应短缺

需求端,钴的下游主要有电池(消费电池+动力电池,合计 67%)、高温 合金(7%)、硬质合金(7%)、聚酯纤维(4%)、陶瓷(3%)和其他(5%)。

行情回顾:2022 年 1-3 月钴类产品价格持续上涨,4 月起有所回落。截至 6 月 3 日,电解钴价格为 43.80 万元/吨,为年内最低值,年内最高价格为 57.50 万元/吨;硫酸钴价格为 8.55 万元/吨,为年内最低值,年内最高价格 11.80 万 元/吨;四氧化三钴价格为 34.75 万元/吨,为年内最低值,年内最高价格 43.75 万元/吨。

按照不同三元材料对应单位钴含量估算, 2022-2025 年动力电池领域钴需 求量分别为 5.66、7.95、10.09 和 11.64 万吨(金属吨)。(单 Kwh 用量的 NCM523/622/811 电池对应钴用量 0.22/0.20/0.09kg)。

预计 2022-2025 年全球钴消费总量分别为 18.0、20.8、23.4 和 25.2 万吨 (金属吨),同比增速分别为 9.4%、15.6%、12.2%和 8.1%。(其他领域假设:3C 领域用钴预计未来将维持-1%、5%、4%、4%增速,高温合金维持 1%、3%、 2%、2%,硬质合金维持-3%、2%、1%、1%的稳定增速)。钴维持供需紧平衡,2024 年后短缺加剧。钴矿未来新建/复产产能较大的主 要有嘉能可(Mutanda 于 2021 年底开始复产)、洛阳钼业(扩产+Kisanfu 投 产)、欧亚资源(RTR 产能爬坡)、莎琳那(Mutoshi 产能爬坡)、万宝(卡 莫亚铜钴矿、庞比铜钴矿爬坡)、中色(迪兹瓦产能爬坡),以及印尼红土镍矿 项目的副产钴(包括华友、力勤、格林美等),2022-2025 年钴矿供给分别为 18.8 万吨、21.4 万吨、23.1 万吨和 24.0 万吨,同比增长 24%、14%、8%和 4%。

图片

 

4、 稀土磁材——国内配额有序释放,预计 2022-2025 年稀土仍有望处于紧平衡状态

镨钕主要用于第三代稀土永磁材料钕铁硼,钕铁硼广泛应用于变频空调的压 缩电机、风电直驱电机、新能源车、汽车 EPS 转向系统、汽车微电机、3C 端的 VCM 和听筒、工业机器人等诸多领域。根据我们的测算,2021 年钕铁硼下游应 用需求仍较为分散:传统车、风电和新能源汽车的比例较高,分别达到 10%、 7.6%和 8.7%;变频冰箱、工业机器人和变频空调的占比分别为 4.3%、6.4%和 5.5%。

行情回顾:2022 年年初以来,氧化镨钕和钕铁硼价格在高位维持了约 1 个 月的时间,稀土办公室就稀土产品价格问题约谈重点企业后,市场价格有明显的 回调。截至 6 月 3 日,氧化镨钕价格 95.25 万元/吨,与 2022 年内最高价 110.5 万元/吨相比,回调了 13.8%,年内最低价为 80.75 万元/吨;毛坯烧结钕铁硼 N35 价格 27.25 万元/吨,与最高价 29.75 万元/吨相比,回调了 8.4%,年内最 低价为 24.25 万元/吨。截至 2022 年 6 月 3 日氧化镨钕库存为 3296 吨,处于年内较高水平;2022 年 1 月至 4 月,全国氧化镨钕产量 23787 吨,同比降低 0.2%。氧化镨钕高景气 度得益于下游钕铁硼旺盛的需求,2022 年 1 月至 4 月,全国烧结钕铁硼毛坯产 量为 7.99 万吨,同比提升 2.4%。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氧化镨钕的供应相对有限,国内矿山的供应量主要受开 采指标控制,未来仍将有序释放。国外矿山进口量主要来自于三方面:缅甸矿、 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和美国 Mountain Pass 矿山。缅甸的主要稀土矿供给受到疫情以及当地政治局势的影响,同时优质稀土矿 存量不断降低,我们预计未来缅甸矿供给增量有限。美国主要矿山 Mountain Pass 第一阶段产能为 4 万吨/年。公司的主要战略 目标为第二阶段到 2023 年进行项目优化,稳定 REO 产量,减少污染;第三阶 段 2025 年开始,进行下游扩张,因此目前 MP 无产能扩张计划。我们预计 2025 年全球氧化镨钕供给达到 12.21 万吨,2021-2025 年 CAGR 为 15.3%。

图片

 

根据不同领域的需求拆分,我们预计 2025 年全球市场对钕铁硼的需求量约 为 40.9 万吨,折合全球市场对氧化镨钕的需求量约为 12.26 万吨,2021-2025 年 CAGR 约为 14%,未来将继续维持供需紧平衡的状态,利好稀土镨钕价格。到 2025 年,供需情况或将改善,缺口缩小至 0.06 万吨。(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下半年稀土价格展望:区别于锂和钴,稀土磁材供应量主要集中在中国,根 据 Lynas 的公告,中国在 2019 年稀土氧化物开采、稀土氧化物分离、稀土金属 以及永磁材料的全球市占率分别为 60%、87%、91%和 94%。因此稀土的下半 年价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今年第二批稀土配额的释放情况。

我们认为,稀土的配额未来仍将有序释放。从战略金属角度考虑,稀土不应 卖出“土”的价格;但另一方面,稀土的价格过快上涨同样会对下游磁材厂造成 压力,可能导致部分下游市场技术路线产生变化的可能性,如风电由直驱系统改 为半直驱系统,钕铁硼用量将大幅下降。考虑到 2022 年稀土仍处于供需紧平衡 状态,下半年氧化镨钕价格有望在 80 万元/吨-100 万元/吨区间高位运行。

5、 锂价高位运行,催生新型电化学体系

5.1、 钠电池——锂电场景的有效补充

5.1.1、钠离子电池优势在于成本,劣势在于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

到 2025 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 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其中,钠离子电池在多种储能技术中排在首位,彰显了 国家、能源局对钠离子电池技术的高度重视与未来发展的信心。(1)成本优势 钠离子电池的突出优势在于资源和成本。根据中科海钠官网信息,钠与锂处 于同一主族,拥有相似的物理化学性质。钠资源在地壳中的丰度为 2.75%,远 高于锂资源的 0.0065%。钠资源的分布也非常广泛,全球各处均有分布,而锂 资源约 75%集中在美洲。若按照 15 万元/吨的碳酸锂价格以及 2000 元/吨的碳 酸钠价格,钠离子电池材料成本相较锂离子电池降低 30%-40%。由于锂价长期 处于高位,钠离子电池原材料价格的优越性不断凸显。

根据 2020 年 3 月容晓晖发布的文章《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化探索》,钠离子电池原料成本为 0.29 元/Wh,较锂电池成本低 32.6%。彼时 2020 年 3 月碳酸 锂市场均价为 5.03 万元/吨;碳酸钠市场均价为 1505 元/吨。

undefined

 

由于锂离子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和锂资源的稀缺性,钠离子电池在成本端和 资源端的表现优异,钠离子电池未来可以在特定应用场景形成对锂离子电池的替 代。考虑到我国政策端对新型储能的支持,钠离子电池未来产业化存在巨大的发 展空间。(2)劣势在于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 钠离子电池循环寿命 2000 次以上,而锂离子电池在 3000 次以上。一方面 由于 Na+半径相比 Li+大很多,Na+反复的嵌入/脱出极易导致多次循环后电极的 结构变化,从而引起容量的衰减。另一方面随着离子穿过电池无序晶体结构,单 个颗粒内晶体层的错误取向会增加,电池运行中的特定原子重组 P2-O2 会相变, 最终破坏了电池的无序晶体结构,这直接导致了钠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偏低。钠 离子电池质量能量密度为 100-150W·h/kg , 低 于锂离子电池的 120-180W·h/kg。

5.1.2、钠离子电池可以应用于对能量密度要求不高的场景

钠离子电池可以应用于对能量密度要求不高的场景。比如电动自行车、A00 电动车、公交车、储能等领域。

(1)电动自行车 据研究机构 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 国电动两轮车行业发展白皮书(2021 年)》显示,2020 年中国锂电电动两轮车 的产量达到 1136 万辆,总体渗透率达到 23.5%,同比 2019 年增长 84.7%,并 预计到 2025 年市场渗透率有望接近 60%。相较于铅酸电池,钠离子电池在能量密度、功率密度上有明显的优势,同时 在节能环保、体积重量、循环寿命等方面都大大优于铅酸电池。铅酸电池中的铅, 对环境有污染、对人体有一定的伤害。相较于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的优势在 于成本,且钠、锂二者物理化学特性及储存机制相似。

(2)A00 电动车 根据 2022 年工信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目前市场上主 要 A00 级电动车的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在 110~130Wh/kg 之间,钠离子电池 的能量密度在 120~160Wh/kg 之间,理论上在 A00 级电动车领域,钠离子电池 可以实现对锂离子电池的替代。

(3)UPS(IDC 数据中心,5G 通信基站) 2021 年 7 月 14 日,工信部印发《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规 划提出支持探索利用锂电池、储氢和飞轮储能等作为数据中心多元化储能和备用 电源装置,加强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产品推广应用。当前 UPS 电源电池仍以铅酸 为主,在绿色数据中心的背景下,锂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高倍率、 污染少等特点,有望取代铅酸电池成为 UPS 供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 面,数据中心对电源也有高功率和占地面积小的需求,而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 和倍率性能介于锂电池和铅酸电池之间,理论上也可以成为替代铅酸电池的技术 路线之一。在 5G 基站电源应用上,中国铁塔早在 2018 年已经停止采购铅酸电池,统 一采购梯次利用电池,但梯次电池目前仍存在安全性的问题。2021 年 6 月国家 能源局就《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暂行)(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原 则上不得新建大型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储能项目。钠离子电池相较梯次电池而言成 本相近但安全性将显著加强。理论上钠离子电池也适合应用在 5G 基站场景。

undefined

 

(4)公交车 考虑到公交车的体积一般都比较大,对能量密度的要求没有很高,可以牺牲 一点体积,多放一些电池达到同样的带电量。另外,考虑到公交车的运行线路是 比较确定的,可以及时回去充电,对续航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工信部最新公布的新能源公交车参数,电池系统能量密度在 160Wh/kg 左 右,理论上我们认为钠离子电池在公交车领域也存在替代磷酸铁锂电池的可能。

(5)储能:用户侧 用户侧储能可以针对传统负荷实施削峰填谷、需求响应和需量电费管理等。“谷充峰放”降低用电成本是目前最为普遍的商业化应用;响应电网调度可以帮 助改变或者推移用电负荷获取收益;需求管理则可以消减用电尖峰降低需量电 费。目前,国内用户侧项目随着电池成本的降低以及电力市场机制的完善将逐渐 具备投资价值。

(6)储能:发电侧 从发电侧看,各地政策支持集中式光伏发电以及风电同步配套一定规模的储 能已成为一种趋势。由于新能源的开发和电力系统的消纳能力不匹配, “弃风 弃光”一度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因此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搭配储能,可以有效解决 消纳问题,提升新能源发电利用率。而钠离子电池的成本优势理论上可以使储能 的经济性有所提升。

按照宁德时代 2021 年报数据,公司实现电池系统销量 133.41GWh,对应 动力电池系统营业收入为 914.9 亿元,则电池系统售价为 0.69 元/Wh。根据 EVTank 测算的结果,2026 年钠离子电池市场空间 1500 亿元接近于 2021 年全 国动力电池产值 1515.9 亿元(按产量 219.7GWh,单价 0.69 元/Wh 测算)。

图片

 

5.1.4、钠离子电池商业化进展

全球范围内,以国内中科海钠、宁德时代、钠创新能源以及国外 Faradion、 Natron Energy 等为代表的企业已率先开启钠离子电池的商业化探索,大部分企 业已经实现了小规模的试产。预计钠离子电池产业化最快有望 2023 年-2024 年 实现,2025 年-2027 年可以实现规模化的成熟应用。

2022 年 5 月 10 日电池行业龙头宁德时代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于 2021 年 发布钠离子电池,其电芯单体能量密度高达 160Wh/kg,常温下充电 15 分钟, 电量可达 80%以上,在-20%℃低温环境中,也拥有 90%以上的放电保持率, 系统集成效率可达 80%以上。公司正致力于推进钠离子电池在 2023 年实现产 业化。

2022 年 2 月 28 日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举办的钠电池线上技术研讨 会中胡勇胜研究员提及,钠离子电池产业链布局很快,2023 年基本可以构建整 个产业链。2022 年 3 月 25 日中南大学唐有根教授在《钠离子电池材料与全电池研究 开发》中提及,钠离子目前还处于一个商业化的早期。从规模化应用来说还有一 些时日,预计未来 3-5 年能够实现规模化的成熟应用。2022 年 4 月 19 日湖南立方新能源钠离子电池发布会举行,预计 6 月份立 方新能源公司将开始小批量生产钠离子软包电池,并在 2023 年开始大批量生产。

5.2、 钒电池——生而不“钒”的储能新贵

全钒液流电池具备安全性高、扩容性强,循环寿命长,全生命周期成本低等 优点,是目前商业化最成熟的液流电池,在储能领域大有可为,尤其是长时储能 领域。

5.2.1、全钒液流电池最大优点:安全性强,易扩容

全钒液流电池,是一种以金属钒离子为活性物质的液态氧化还原可再生电 池。全钒液流电池是以+4、+5 价态的钒离子溶液作为正极的活性物质,以+2、 +3 价态的钒离子溶液作为负极的活性物质,分别储存在各自的电解液储罐中。在对电池进行充、放电时,正负极电解液在离子交换膜两侧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同时,通过电堆外泵的作用,储液罐中的电解液不断送入正极室和负极室内,以 维持离子的浓度,实现对电池的充放电。

图片

 

液流电池的工作原理决定了其是目前电化学储能技术路线中安全性最高的 技术路线。与锂电池不同的是,液流电池的电解液与电堆是相分离的,由于全钒 液流电池电解质离子存在于水溶液中,不会发生热失控、过热、燃烧和爆炸。同 时,钒电池支持频繁充放电,每天可实现充放电数百次,液态的电解液使得过充 过放也不会造成爆炸和电池容量下降。

功率和容量相互独立,扩容性强

钒电池的电堆作为发生反应的场所与存放电解液的储罐分开,从根本上克服 了传统电池的自放电现象。功率只取决于电堆大小,容量只取决于电解液储量和 浓度,设计灵活。当功率一定时,要增加储能容量,只需要增大电解液储罐容积 或提高电解液体积或浓度即可,而不需改变电堆大小。同时,可通过增大电堆功率和增加电堆数量来提高功率,通过增加电解液来 提高储电量,便于实现电池规模的扩展。

5.2.2、寿命长、全生命周期成本已经低于锂电池

钒电池循环寿命长 由于钒电池的正、负极活性物质只分别存在于正、负极电解液中,充放电时 无其他电池常有的物相变化,可深度放电而不损伤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作为 活性物质的钒离子仅在电解液中发生价态变化,不与电极材料发生反应,不会产 生其他物质,经长时间使用后,仍然保持较好的活性。因此,钒电池电池使用寿 命长。全钒液流电池充放电循环次数可达 10000 次以上,部分可达 20000 次以 上。钒电池全生命周期成本已经低于锂电池 目前钒电池储能的初装成本高,但由于钒电池循环寿命长,从全生命周期来 看,钒电池储能的成本低于锂电池成本。我们以国电投湖北的钒电池项目以及伟 力得在新疆的钒电池储能电站项目和锂电池储能的成本进行了对比。若按全生命 周期计算,钒电池的成本在 0.3-0.4 元/Wh,已经低于锂电池的 0.5 元/Wh 左右。

同时,在电池寿命到期后,钒电解质溶液可以回收再次利用。钒电池在长时 间储能上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和平准化度电成本更具有竞争力。钒电池仍处于产业 化的初期,容易出现技术进步,在规模化和技术进步以后,成本仍有进一步降低 空间。

undefined

 

5.2.3、中国钒资源产储量全球第一,自主可控

从资源的角度来看,不同于锂电池,中国锂原料对外依赖度较高,钒储量及 产量中国占全球第一,发展钒电池所需的资源可以实现自主可控。

资源储量对比:钒资源中国全球第一,锂资源集中于南美锂:储量集中在南美,中国储量占比 7%。据 USGS 数据统计,截至 2021 年底,智利、澳大利亚、阿根廷三国锂资源储量占比合计超过 76%,中国锂资 源储量约为 150 万吨,占全球总资源储量的 6.7%,占比较低。钒:中国资源储量全球第一。据 USGS 统计,截至 2021 年底,全球钒金属 储量 6300 万吨,其中已认定符合当前采掘和生产要求的钒矿金属钒储量超过 2400 万吨,全球 99%以上的钒矿储量集中在中国、俄罗斯、南非和澳大利亚四 国;其中中国钒矿储量约为 950 万吨,占世界钒资源储量的 39%,位居世界第 一。

产量对比:钒完全自给,锂高度依赖进口 中国锂盐产量占比 65%,资源高度依赖进口。据 USGS,全球 2021 年锂矿 产量折 10.5 万金属吨,其中澳大利亚的年产量占全球的 53%、智利产量占比 25%,中国仅占 13%。据安泰科统计,2021 年中国锂盐产量合计约 35.5 万吨 碳酸锂当量,占全球锂盐产量的 65%。中国以 13%的全球锂资源产量支撑了全 球 65%的锂盐产量,锂资源高度依赖进口。中国钒产量占 68%,资源可完全自给:全球生产钒的国家主要有中国、俄 罗斯、南非和巴西。据 USGS 数据,2020 年全球钒产量为 10.8 万吨,其中中 国产量 7.3 万吨,占比 68%;俄罗斯、南非和巴西钒产量分别为 1.9 万吨、0.9 万吨和 0.7 万吨,占比分别为 18%、8%和 6%。

5.2.4、钒电池更适用于长时储能

我们认为在全球持续推进碳中和背景下,长时储能系统是实现“双碳”目标 的关键之一。长时储能在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背景下,在增强储电能力、保障电 力系统调峰和稳定运行以及极端情况电力补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麦肯锡的预测,到 2040 年,全球范围内的长时储能系统装机量高达 1.5~2.5TW,为目前部署的总存储容量的 8~15 倍,同时储能容量达到 85~140TWh,可储存所有用电量的 10%;在 2022~2040 年期间,预计全球对 长时储能的总投资将需要 1.5 万亿~3 万亿美元。

undefined

 

基于液流电池具备高安全稳定性、循环寿命长、扩容性强、可回收环保等优 势,预计其在长时储能领域应用空间巨大,将与抽水蓄能/氢储能、压缩空气储 能展开竞争。美国能源部 2020 年 12 月发布的《储能大挑战路线图(2020)》报告显示, 2020 年全球液流电池年装机容量仅接近 10Gwh,预计到 2030 年液流电池在全 球的年装机量有望达到 69GWh,有望占全球 150GWh 总量的 46%。

国内市场空间:预 计 2026 年我国新型储 能规 模累 计 装 机 规模达到 48.5-79.5GW。据 CNESA 数据, 2021 年我国新型储能(除抽水蓄能和熔融盐 储热储能以外的储能方式,包括锂离子电池、铅蓄电池、钠硫电池、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超级电容和飞轮储能等)累计装机规模为 5.73GW。据 CNESA 的预测,在保守场景下,到 2026 年新型储能累计规模达到 48.5GW,2022-2026 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为 53.3%;理想场景下,累计装机将达到 79.5GW, 2022-2026 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 69.2%。

2021 年为中国储能进入规模化发展的元年,据 CNESA 统计,2021 年规划、 在建、投运 865 个、26.3GW 储能项目中,投运的百兆瓦级别项目仅 7 个,但规 划在建的百兆瓦项目超过 70 多个,首个百兆瓦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已经实现并网 调试运行,百兆瓦级别的全钒液流电池项目也在建设中。据 CNESA 统计,2021 年国内液流电池(基本为钒电池)在国内新型储能 领域的渗透率达 0.9%,受益于资源、安全性、环保性和政策端的多重优势,随 着大型钒电池项目的逐步落地,全钒液流电池的装机规模将实现跨越式增长。

按照保守、理想两种场景和 5%、10%、20%的渗透率测算,2026 年钒电 池年装机量的范围是 0.71GW-4.5GW。取中值 10%计算,保守和理想两种情形 下,年装机量分别为 1.42GW 和 2.24GW,按照单 GWh 电池消耗 5500 吨钒(折 五氧化二钒 9821.4 吨)估算,2026 年对五氧化二钒的需求拉动约 5.6 万吨和8.8 万吨(假设 4 小时储能时长)。而据 USGS,2021 年中国金属钒产量折五氧 化二钒产量约 13 万吨,钒电池的发展将对钒的需求将有较大拉动。(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undefined

 

5.2.5、问题:初装成本高,期待政策推动+技术更新发力

钒电池目前也存在着初装成本高,产业链配套还不成熟等问题。1)初装成 本偏高,初始投资成本是锂离子电池的 2-3 倍左右;2)钒价波动剧烈;3)产业 链不成熟,产业规模小,技术不够成熟,运维成本较高等缺点。1)钒电池初装成本高,是锂电池的 2-3 倍左右 我们选取了已披露具体投资金额的钒电池项目进行了成本测算,项目总投资 成本集中在 3.8-6.0 元/Wh;其中,四小时储能系统成本集中在 3.8-4.8 元/Wh, 2-3 小时储能系统成本略高,在 4.65-6 元/wh,整体仍较锂电池高,是锂电池的 2-3 倍。

2)钒电池需求或将拉动钒价大涨 截至 2022 年 6 月 3 日,五氧化二钒(98%片状,四川)价格为 11.6 万元/ 吨。2012 年以来,五氧化二钒含税均价 10.75 万元/吨,多数时间以 10 万元/ 吨为中枢波动,仅在 2017-2018 年出现了大幅上涨,主要是环保严查、进口钒 渣被禁止以及钢筋指标变化钒需求增加多重利好因素叠加导致。

针对钒电池的上述缺点,我们认为可通过制定钒电池对应补贴,加大钒资源 开发力度(扩大拥有钒钛磁铁矿的钢铁公司产能、放开钒渣进口)以及技术更新 和国产材料降本来推动钒电池发展。

1)政府层面推进,落实钒电池政策补贴 目前钒电池全生命周期成本低于锂电池成本。但由于初始的建设成本过高, 导致从项目经营的经济性来看,企业的投资动力不强,后续或仍需要政府层面进 行推动,制定可有效执行的价格补偿机制和长时储能产业政策。

2)加强资源开发力度:扩大钢铁公司产能,放开钒渣进口 国内钒主要来源于钒钛磁铁矿炼钢生产过程中的钒渣,因此,允许相应钢铁 公司扩大产能也是增加钒资源来源的方式之一;同时,也可以出台支持钒资源开 发的政策,加大对国内钒资源的开发力度。另外,目前国内仍禁止钒渣进口,可 针对钒渣禁止进口政策作出调整,扩大国内钒资源获取能力。

3)技术更新和国产材料替代推动降本 据 IRENA,钒电池成本主要分为电堆、电解液与周边设备成本三大块。电 堆和电解液是主要成本,合计占比达到 75%左右;其中,钒电解液成本约占 40%, 电堆成本约占 35%,其他构件成本占比 25%左右。

图片

 

技术推进电堆成本持续下降。锂电池成本在商业化应用以后成本下降迅速, 从 1991 年的 7523 美元/KWH 下降至 2018 年的 181 美元/KWH。参考锂电池的 降本途径,可以预见钒电池在大规模量产后成本仍有较大的下行空间。

钒电池目前仍处于商业化初期,技术进步带来的降本空间较大。如大连物化 所在减少膜材料使用面积方面的努力。2020 年 6 月,大连物化所储能技术研究 部李先锋和张华民研究员团队成功开发出新一代 30 kW 级低成本全钒液流电池 电堆。该电堆采用研究团队自主研发的可焊接多孔离子传导膜(成本<100 RMB/m2)。相对于传统的电池组装技术,膜材料实际使用面积减少 30%,电 堆总成本降低了 40%。

国产材料替代带动成本下降。在离子交换膜方面,目前全球全钒液流电池主 要使用美国杜邦公司的 Nafion 全氟磺酸树脂交换膜,Nafion 薄膜以磺酸基团为 交换基团作为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标准隔膜,其在电解液中的稳定性高,但 价格昂贵。据阿里巴巴 1688 网,零售单价近 20000 元/平方米。目前,国内的科润、东岳、中科院大化所,国外的戈尔等都在通过自主创新 开发更低成本的膜,其中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已经自主开发并可批量生产的高 强度、无钒离子渗透、低成本、稳定可靠的完全国产化的高性能离子交换膜。随 着国产膜的逐步推广,膜等产品仍有较大成本下降空间,预计后续在其他电堆材 料(双极板、碳毡等)也有成本优化空间。

5.3、 锰基电池——高电压下的性能之跃

目前我国动力电池仍以磷酸铁锂和三元电池为主。中汽协数据显示,2022 年 4 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 13.3GWh,同比增长 58.1%,环比下降 38.0%。其中三元电池装车量 4.4GWh,占总装车量的 32.9%,同比下降 15.6%,环比下 降 46.9%;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 8.9GWh,占总装车量的 67.0%,同比增长 177.2%,环比下降 32.6%。在特斯拉柏林工厂交付第一批 Model Y 后,马斯克在向员工发表演讲时讲 到锰基电池在未来发展中非常有潜力,电动车和电池的大规模生产需要大量的电 池原材料,普通且随处可见的材料是规模化生产的前提条件,锰基电池或将成为 未来的发展趋势。

5.3.1、电池材料正极发展方向——磷酸锰铁锂

磷酸锰铁锂是在磷酸锰锂的基础上添加铁元素以提高电压平台的产物,多组 分磷酸锰铁锂体系结合了磷酸铁锂导电率相对较高和磷酸锰锂电压相对较高的 优点。这种结构最大的优势是稳定性好,因此即使在充电的过程中锂离子全部脱 出,也不会存在结构崩塌的问题,同时材料中 P 原子通过 P-O 强共价键形成 PO4 四面体,O 原子很难从结构中脱出,因此材料具有十分高的安全性和稳定 性,但是,由于材料中没有连续的共棱八面体网络,而是通过 PO4 四面体连接, 这些多面体形成相互连接的三维结构,限制了锂离子在一维通道中的运动,导致 材料导电性很差,大电流放电性能差。

undefined

 

(1)磷酸锰铁锂的优势 与磷酸铁锂相比:更高的能量密度是磷酸锰铁锂的核心优势。磷酸锰铁锂的 潜在高能量密度优势体现在:其理论容量为 170mAh/g,与磷酸铁锂相当,但它 的电压平台可以达到 4.1V 左右,远高于磷酸铁锂的 3.4V。当磷酸锰铁锂的实际 容量与磷酸铁锂相同时,其能量密度比磷酸铁锂提高 15-20%。同时,磷酸锰铁 锂兼具低成本、高安全性能,高热稳定性,安全无爆炸风险的优点。与三元材料相比:磷酸锰铁锂的核心优势是在低成本的同时拥有与三元电池 几乎相同的能量密度,且安全性高,循环寿命长。

(2) 磷酸锰铁锂的劣势 首效低:意味着初始不可逆容量的大量损失,这直接导致后续较低的容量;容量和电压衰减严重:将显著降低能量效率,使电池的使用寿命降低和循环 次数降低;倍率性能差:从层状结构到尖晶石相的转变破坏了层状结构,阻断了锂离子 的快速扩散通道,导致 LMFP 反应动力学缓慢,倍率性能降低。

(3)锰铁比例: 电化学性能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磷酸锰锂中掺杂铁形成磷酸锰铁锂,这能够很好地结合磷酸锰锂和磷酸铁 锂两者的优点。其中最为关键的是 Fe 与 Mn 之间的比例,将直接影响磷酸锰铁 锂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以及能量密度。若铁掺杂过多,将导致磷酸锰铁锂材料能量 密度过低,与三元材料比较失去了其市场竞争性;若掺杂铁过少,磷酸锰铁锂材 料将存在电子导电性差、离子迁移率低等问题,表现为比容量低、循环稳定性差 等电化学行为。

不同方法制备地磷酸锰铁锂品质差异较大。以固相法制备为例,随着锰含量 的增加,放电平台均能保持在 4.0 V 左右,但比容量却是先增加再减少。当锰完 全取代铁的时候,比容量减少到了 63mAh/g,当锰的取代量从 20%提高到 40%, 电压平台提高,能量密度随之提高,在 40%时达到最高值。随着锰取代量的继 续提高,比容量大幅下降,同时能量密度的逐步降低。

undefined

 

(4)制备方法 磷酸铁锂的合成方法主要有:固相法和液相法。固相法包括:高温固相反 应法、碳热还原法,优势是工艺简单,适合大规模生产,劣势在于成本更高一些, 主要因为无水磷酸铁的价格高且物料之间混合不均匀,粒径分布范围广,导致产 品一致性差。液相法包括:液相共沉淀法、溶胶-凝胶法、溶剂热法,优势是混 合均匀,产品一致性好,质量相对更好一点,劣势在于反应过程条件要求高,生产设备较复杂,量产难度较大。工业上常用的方法主要是溶剂热法和高温固相法。

(5)改进技术 橄榄石型正极材料在动力锂离子电池的应用中拥有众多优势。然而橄榄石结 构磷酸盐化合物本身也有缺点,如电子电导率较低和锂离子扩散速率缓慢等,对 磷酸锰铁锂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产生了严重影响,阻碍其进一步的大规模应用。研究人员通常采用减小颗粒尺寸、导电物质包覆、体相离子掺杂、材料结构 设计与形貌调控等单一措施或者利用多种措施的协同作用对磷酸锰铁锂进行性 能改良。

5.3.2、磷酸锰铁锂市场应用

磷酸锰铁锂单用混用均有优点 A:单独使用,材料做成极片压实密度可到 2.3-2.5g/cm3,0.2C 放电比容量 可到 140mAh/g 以上,0.2C 放电中值电压可到 3.75V,材料相对于磷酸铁锂具 有较高的能量密度,相对于三元材料具有较优的安全性能。B: LMFP 复合 20%三元 523 材料,压实密度可到 2.5-2.8g/cm3,0.2C 放电 比容量可到 150mAh/g,复合少量三元后材料放电曲线双平台可变为平滑曲线, 两平台压降斜率减小,减轻对用电器的冲击,可使用现有三元电池管理系统,使 磷酸锰铁锂大批量使用变为现实。C: LMFP 复合 80%三元 523 材料,压实密度可到 3.2-3.4g/cm3,0.2C 放电 比容量可到 166mAh/g,对三元材料的能量密度影响不大,但是三元材料加入少 量 LMFP 不但提高了三元材料的安全性能,并且降低了三元电池体系的整体成本。

(1) 电动汽车市场 电动汽车市场中磷酸锰铁锂尚未实现大规模应用,但磷酸锰铁锂与三元材 料、锰酸锂等材料复合而成的新型材料在多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如能量密度相较 磷酸铁锂提升 15%-20%,成本和稳定性方面优于三元锂电池。

(2) 二轮车市场 据 GGII 统计,2021 年中国二轮车锂电池出货量为 10.5GWh,同比增长 8.2%,因为两轮电动车等小电动范畴的电池认证周期较短,磷酸锰铁锂技术推 广较快,已逐步上量。EVTank 预计 2025 年锂电版电动两轮车的电池需求达到 45.9GWh。目前,磷酸锰铁锂已成为众多厂商的重要战略方向,产业化布局不断加速, 星恒和天能走在前列。在小牛最新款的 F0 系列电动车上应用了天能生产的 18650 号磷酸锰铁锂电池,比较突出的是其低温性能提升超过 25%;星恒也推 出了“LONG 终身保”产品,主要是在锰酸锂的基础上混合了安全性高、寿命长 的磷酸锰铁锂材料,单芯循环达 3000 次,磷酸锰铁锂市场前景广阔。

undefined

 

5.3.3、产业化加速

目前产业链公司均开始涉足磷酸锰铁锂,随着碳包覆、纳米化、补锂技术等 改性技术的进步,磷酸锰铁锂产业化进程开始加速。当磷酸锰铁锂电压不稳定的 问题得到解决,电动汽车领域或将大规模应用。

5.4、 碳纳米管——神通广大的优化能手 5.4.1、碳纳米管具有优异的性能和较高的进入壁垒 碳纳米管是拥有特殊构造的一维材料。它是一种由六边形形状的碳原子构成 的同轴圆管,并且其中的碳原子以 sp2 杂化为主,因为其特殊的六角型结构导 致弯曲,形成了空间拓扑结构,使得中间的化学键拥有了 sp2和 sp3 混合杂化状 态。每层间的距离约为 0.34nm 保持不变,圆管的直径通常为 2~20nm。碳纳米管的特征明显,主要特征有:直径较小、比表面积较大、导电性良好、 力学性质好、储氢性能好、热学性能好。因为其直径小,可以在材料表面紧密的 分布;又因其比表面积大,可以吸附微生物、杂质,保护材料不被侵蚀。近年 来,碳纳米管因其独特的优良特性被学界广泛关注。

碳纳米管的制备 目前生产碳纳米管的主流方法有三种,分别是:电弧放电法、激光烧蚀法和 化学气相沉积法。

(1)电弧放电法 这种方法是制备碳纳米管的主要方法之一,其步骤是在充斥着氦气或氩气的 反应容器中加入石墨,通过激发电弧的方法,让容器内温度到 4000℃,导致石 墨蒸发,从而制备出了不同类型的碳纳米管。

(2)激光烧烛法 把含有金属催化剂与石墨混合的石墨靶,放入长条石英管中,再将管放到加 热炉内。当炉内达到所需温度时,把惰性气体灌入石英管内,并在石墨靶上打入 激光从而生成气态碳。生成物在气流的带领下,进入低温区导致温度降低,由 于催化作用得到碳纳米管。(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3)气相沉积法 在温度达到一定高度的环境下,在含有催化剂的模板中充入气化烃,从而导 致其分解生成碳纳米管。制备的碳纳米管纯度比较高,并且温度要求高、减少了 耗能,但是制备过程中的必要条件是催化剂。该法已经可以完成吨级碳纳米管的 批量生产。

较高的进入壁垒(1)技术壁垒 虽然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几家生产厂商都是采用纳米聚团流化床的方法进行 宏量制备,但在质量控制上略有不同。影响碳纳米管性能的核心指标是长径比和 纯度:碳纳米管因其独特的线状结构在电池电极中形成有效的线或面导电网络, 电池充放电时电子经过上述导电网络传导,而不像传统导电剂通过颗粒点对点传 导,碳纳米管的长径比越高,导电效率越高,从而实现快速充放电。当碳纳米管 应用于电池,若其中含有金属杂质,则会引起自放电等现象降低性能,所以纯度 越高,碳纳米管质量越好。生产优质碳纳米管对厂商的要求较高,需要厂商不断积累能够稳定地、批量 生产细管径、高纯度碳纳米管的经验,并不断改进生产工艺。

图片

 

(2)下游市场壁垒 以碳纳米管目前主要的下游锂电行业为例,锂电企业对于导电浆料的供应商 都有非常严格的考察程序,全方位对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一致性等指标进行考察, 考察周期一般长达 1~2 年。业务关系一旦建立,碳纳米管厂商即和下游厂商形 成较深厚的捆绑关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从主要碳纳米管厂商的下游情况来看,各家几乎没有共同的客户。这也从侧 面反映了开拓下游市场的难度以及头部企业具有难以撼动的先发优势。

5.4.2、碳纳米管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

目前碳纳米管市场主要在锂电的正极材料添加剂领域,往硅碳负极里添加碳 纳米管还处在研究阶段。许多研究成果表明,碳纳米管在其他领域比如涂料、医 疗、纺织等都有用武之地,但真正达到技术成熟、实现市场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1)动力锂电池 在锂电池的发展中,如何提升能量密度是绕不开的话题。碳纳米管具有优异 的导电性能和纤维状特征,相对于传统的导电剂炭黑,碳纳米管作为导电剂的添 加量大大降低。在相同的质量下,可以添加更多的正极材料,从而使得电池的容 量更大,同时显著提高电池的倍率性能和循环寿命。碳纳米管可应用于消费品高 能量密度电池、超长寿命需求的 EV 电池,兼顾倍率和容量密度的储能、功率电 池、超高/超低温等特种性能需求电池等。

根据 GGII 的统计,早在 2018 年,碳纳米管在动力锂电池的渗透率已经达 到 31.8%,预计到 2023 年渗透率有望升至 82.2%,需求量预计将达到 19.06 万 吨。虽然碳纳米管的价格高于传统导电剂炭黑,但由于导电剂成本在整个电池中 的占比很低,约为 5%左右,所以价格并不会对碳纳米管的市场渗透造成阻碍。

放眼未来,碳纳米管的主要商业逻辑依旧是对炭黑等传统导电剂的改良和替 代。我们认为,未来的正极导电剂也会在碳纳米管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更迭,或将 碳纳米管和其他材料复合使性能更加完善。如石墨烯(GN)和碳纳米管(CNT) 结合,聚团现象将得到缓解,形成有效的导电网络;在合适的配比下,复合的材 料的电阻率和方块电阻降低;同时获得更高的充放电效率和循环能量。

undefined

 

(2)防腐涂料 从碳纳米管出发合成的碳纳米管-聚苯胺复合涂层等复合涂料能不同程度 地提升材料的防腐性能,并提高热稳定性。但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受生 产设备和技术的限制,成本较高、材料纯度较低;碳纳米管材料容易聚团,在涂 料中分布不均匀;碳纳米管与基体粘合力较弱,两种物质之间的界面不够稳固;各类涂层对碳纳米管的用量和类型尚未完全明确等。

(3)医疗 基于碳纳米管的电极具有与皱纹/曲线皮肤相容、导电性好、重量轻和可忽 略皮肤刺激的特点,可以将其用作可穿戴和纺织电极。和织物电极相比,聚合物 电极更容易制造且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用电极缝制的背心甚至可以像普通衣服 一样清洗。它的高导电性可以高效获取微弱的心电信号,帮助医生及时掌握患者 的真实状况。可以预见,碳纳米管复合电极未来将在便携式医疗(如:心脏信号 监测等)和康养行业发挥无可比拟的作用。

(4)纺织 碳纳米管是一种介电损耗型吸波材料,介电常数高,满足新兴吸波材料频带 宽、厚度薄、质量轻和吸收强的要求。碳纳米管基吸波复合材料主要应用于军事 隐身领域,和传统的电磁屏蔽相比,更加绿色环保;同时还可以与柔性纺织材料 结合,用于孕妇服、家用微波防护围裙、强电磁环境作业服等特殊服装的制作。

(5)体育用品 碳纳米管具有独特的机械性能,可以为棒球、曲棍球、网球拍、划船桨带来 更高的抗击强度,同时减轻自重,有助于上述运动项目成绩的提高。

(6)轮胎 碳纳米管添加于轮胎中,能有效提高轮胎的散热能力,对于抗耐磨有更好的 效果,延长使用寿命,同时满足特殊环境对于抗静电要求。同时在行驶过程中, 也能满足降噪需求,提高乘坐时的舒适度。

6、 重点企业分析

6.1、 天齐锂业:单季归母净利同比扭亏,优质锂矿产能持续释放

2022 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52.57 亿元,同比增加 481.41%;归母 净利润 33.28 亿元,同比扭亏;扣非归母净利润 28.34 亿元,同比扭亏。公司归母净利润再创历史新高并同比扭亏。公司业绩大幅改善,主要受益于 锂产品的价格提升,2022Q1 电池级碳酸锂和氢氧化锂均价分别为 40.00 万元/ 吨和 34.84 万元/吨,同比提升 467%和 492%。除了锂盐产品价格同比提升之外, 还受益于联营公司 SQM 投资收益的提升、参股公司 SES 确认为以公允价值计量 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带来的投资收益等。

远期权益锂化合物产能超 15 万吨/年,较 2021 年底提升约 98%。澳洲奎纳 纳年产 4.8 万吨氢氧化锂项目和遂宁安居年产 2万吨碳酸锂项目处于试生产或建 设阶段,重庆铜梁有 2000 吨金属锂项目处于规划建设阶段;SQM 年报显示, 到 2023 年,其将进一步提高碳酸锂和氢氧化锂产能,分别达到 21 万吨和 4 万 吨。根据我们的测算,预计公司 2025 年公司权益锂化合物产能为 15.7 万吨/年, 较 2021 年底的 7.9 万吨/年提升约 98%。根据我们的测算,15.7 万吨相当于 2025 年全球锂盐供给的 10%左右。

undefined

 

6.2、 赣锋锂业:锂盐业务引领利润增长,电池布局有序

推进 2022 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53.65 亿元,同比增加 233.91%;归母 净利润 35.25 亿元,同比增加 640.41%;扣非归母净利润 31.03 亿元,同比增 加 956.4%。一季度业绩再创历史新高。公司一季度业绩优异主要原因为公司锂盐产品价 格同比上年大幅增长:2022 年一季度电池级碳酸锂和氢氧化锂均价分别为 40 万元/吨和 34.8 万元/吨,同比提升 467%和 492%。

锂盐产能不断扩张,2025 年产能指引增加至 30 万吨/年 LCE。截至 2021 年 12 月,公司电池级碳酸锂产能为 4.3 万吨/年,电池级氢氧化锂产能为 8.1 万 吨/年。未来产能规划包括:1)江西省丰城市年产 5 万吨锂电新能源材料项目, 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年产 2.5 万吨氢氧化锂项目;2)Cauchari-Olaroz 锂盐湖项目,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产能 4 万吨碳酸锂,二期扩产产能不低于 2 万吨碳酸锂当量;3)Mariana 锂盐湖项目,一期产能 2 万吨氯化锂;4)Sonora 锂黏土项目,一期产能 5 万吨氢氧化锂。

下游积极布局电池领域,电池回收和固态电池业务有序推进。根据公司公告, 赣锋锂业在 2022 年将会形成 1 万吨碳酸锂当量的回收规模,并预计在 2023 年 形成 2.5 万吨碳酸锂当量的回收规模。目前公司固态电池已经在东风 E70 上装 车,公司将积极拓展下游,推动半固态、固态电池的研发。预计公司将在 2022 年内形成 2GWH 的一代半固态电池产能。

6.3、 盛新锂能:资源布局加码助力原料供应,携手战投比亚迪获取协同增长

2022 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6.87 亿元,同比增加 212.59%;归母 净利润 10.70 亿元,同比增加 900.96%;扣非归母净利润 10.69 亿元,同比增 加 951.86%。资源布局持续加码,海外包销协议助力原料供应。截至 2022 年 5 月 14 日, 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为 45.5 万元/吨,较年初上涨 68.5%,氢氧化锂价格为 46.8万元/吨,较年初上涨 116.6%。目前,公司业隆沟锂矿已经量产,可每年贡献约 7.5 万吨锂精矿。其他资源矿山如太阳河口、木绒锂矿以及津巴布韦萨比星锂钽 矿均处于探矿阶段中。同时,公司与银河资源和 AVZ 均有锂矿包销协议,助力 公司上游锂资源的供应。

拟引入战投比亚迪,获取产业协同增长空间。2022 年 3 月 22 日公司发布 公告,拟按 42.99 元/股向比亚迪发行股票,数量不低于 4652 万股且不超过 6978 万股,占发行完毕后盛新锂能总股本不低于 5.10%且不超过 7.46%,拟募集资 金总额不超过 30 亿元。双方将在原材料购销、原材料加工、技术、矿产资源、 产业链资源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合作。

图片

 

6.4、 华友钴业:资源项目进展顺利,新兴产品收获颇丰

2022 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32.12 亿元,同比增加 105.66%;归 母净利润 12.06 亿元,同比增加 84.40%;扣非归母净利润 11.90 亿元,同比增 加 80.60%。研发力度加强,高镍前驱体产品收获颇丰。2022Q1 研发费用 2.20 亿元, 同比增长 106%,主要系高性能前驱体和正极产品项目研发增加。2021 年公司 开发并量产了多款 8 系、9 系前驱体,储备多款高镍、NCMA 前驱体新品;研发 储备多款中镍高电压单晶正极材料、9 系超高镍正极材料,率先实现 9 系超高镍 NCMA 月产千吨级的高性能三元正极材料并交付全球知名电池客户。印尼镍项目逐步落地,看好 2022-2023 年利润释放。

华越湿法项目已投料 试产,2022 年 3 月底,高压酸浸全套核心装置具备满负荷生产能力,预计 6 月 底达产;华科火法项目部分子项目于 3 月底投料试产,全流程预计下半年建成;华飞湿法项目预计 2023 年上半年具备投料条件。同时,2022 年 3 月,公司与 大众(中国)和青山集团就建设年产 12 万吨镍金属量氢氧化镍钴湿法冶炼项目 达成意向。前驱体正极项目进展顺利,锂矿项目交割完成。年产 5 万吨高镍三元前驱 体项目部分产线已于 2022 年 1 月进入试产。浦华、乐友进入稳定量产阶段;华 金与华浦正积极推进量产认证。成都巴莫正极材料三期 5 万吨 1 阶段全线贯通, 2 阶段土建工程即将收尾。津巴布韦前景锂业收购事项已于 4 月 20 日完成交割。

6.5、 北方稀土:资源配额双优势,稀土龙头稳地位

2022 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98.10 亿元,同比增加 49.72%;归母 净利润 15.58 亿元,同比增加 88.51%;扣非归母净利润 16.71 亿元,同比增加 103.71%。资源和配额双重优势,行业龙头地位延续。公司控股股东包钢集团拥有全球 最大的稀土矿——白云鄂博矿的独家开采权,拥有内蒙古地区稀土产品专营权。控股股东下属子公司包钢股份排他性地向公司供应稀土精矿,为公司生产经营提 供了原料保障。

近年来,在国家稀土开采、生产总量控制计划指标分配中,公司 获得的矿产品和冶炼分离产品指标分配量分别占据年度指标总量的 50%以上, 且轻稀土年度增量指标向公司集中配给。稀土上中下游一体化发展,构筑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公司是稀土行业为数不 多集稀土冶炼分离、功能材料、应用产品、科研和贸易一体化的公司。截至 2021 年报,公司上游冶炼分离产能 12 万吨/年、稀土金属产能 1.6 万吨/年;中游稀 土功能材料中磁性材料合金产能 4.1 万吨/年、抛光材料产能 3.2 万吨/年、贮氢 合金 8300 吨/年、稀土基烟气脱硝催化剂 1.2 万立方米/年;下游终端应用产品 包括镍氢动力电池、稀土永磁磁共振仪等。

图片

 

6.6、 华阳股份:煤炭业务带动盈利增长,钠电业务助力二次成长

2022 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89.98 亿元,同比减少 16.48 %;归母 净利润 13.02 亿元,同比增加 181.73%;扣非归母净利润 12.98 亿元,同比增 加 189.55%。公司煤炭业务带动盈利增长。2022 年一季度,公司的煤炭产量 1,158.48 万 吨,商品煤销量 1,079.47 万吨,煤炭综合售价 767.67 元/吨,实现煤炭销售收 入 82.87 亿元,煤炭销售成本 52.04 亿元,毛利率高达 37.20%。布局钠离子电池业务助力公司二次成长。公司主营产品无烟煤同时也是优质 的负极材料原料。裂解无烟煤获得的软碳材料储钠容量高,循环稳定性好,成本 低。同时,公司和中科海钠紧密合作,旗下阳煤智能制造基金参股中科海钠 19.4% 股权,公司间接持有中科海钠 7.55%股权,并和中科海钠共同建设钠离子正极 材料和负极材料各 2000 吨。

钠离子电池具有广泛应用空间。钠离子电池核心指标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均 介于锂离子电池和铅酸电池之间。根据中科海钠测算,基于碳酸锂价格 15 万元 /吨和碳酸钠价格 0.2 万元/吨的假设测算,钠离子电池材料成本较锂离子电池将 下降 30%-40%。因而钠离子电池在 A00 级电动车、电动自行车、储能等场景有 广阔应用空间。全球钠离子电池技术路线百家争鸣,产业化布局推进中。全球范围内,以国 内中科海钠、宁德时代、钠创新能源以及国外 Faradion、Natron Energy 等为 代表的企业已率先开启钠离子电池的商业化探索,虽然工艺技术路线百花齐放, 但大部分企业已经实现了小规模的试产。

6.7、 攀钢钒钛:钒电池前景广阔,行业龙头有望获益

2022 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41.36 亿元,同比增加 23.19%;归母 净利润 4.70 亿元,同比增加 120.74%;扣非归母净利润 4.26 亿元,同比增加 195.11%。收购西昌钒制品,行业龙头地位巩固。2021 年 10 月,公司已完成对西昌 钒制品的收购,收购前钒产品产能(以 V2O5 计)为 2.2 万吨/年,收购后钒产 品产能(以 V2O5 计)达到 4 万吨/年,位居我国钒制品企业首位。此外,攀枝 花钒厂 5000t/a 高纯氧化钒生产线建设项目一期工程目前正在建设过程中,预计 22 年投产。

与大连博融签订协议,布局钒电池项目。2021 年 9 月 10 日,攀钢钒钛在 四川省攀枝花市与大连博融控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10 月 15 日,双方进一步签 署三方合作协议,成都钒钛贸易委托融科技术将多钒酸铵原料加工成钒储能介质后,成都钒钛贸易再将加工好的钒储能介质销售给融科技术,全部用于恒流公司 “大连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国家示范项目(一期)”全钒液流电池建设项目。(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undefined

 

6.8、 天奈科技:市场份额遥遥领先,竞争优势不断增强

2022 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4.80 亿元,同比增加 119.77 %;归母 净利润 1.00 亿元,同比增加 87.67 %;扣非归母净利润 0.95 亿元,同比增加 111.67 %。市场份额领先,行业景气度高。据 GGII 统计分析,公司碳纳米管导电浆料 产品近两年销售额稳居行业首位。2021 年,中国新型导电剂浆料市场总规模达 到 9.8 万吨,同比增长 61.5%。碳纳米管导电浆料市场规模为 7.8 万吨,同比增 长 62%。2021 年,公司市场份额占比 43.4%,在产销规模、客户结构、产品研 发实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迎合市场需求,紧抓发展机遇。锂电池市场方面,公司产品从国内市场拓展 到国外市场,从 3C 电池拓展到动力锂电池,从正极材料拓展到硅基负极材料。应用领域方面,公司凭借其在锂电池市场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将产品应用到导电 塑料、芯片等其他相关领域,并优先拓展国外市场,通过国外市场带动国内市场, 继续保持公司在碳纳米管领域的全球领跑地位。

加快市场开拓,提升龙头优势。国内方面,常州天奈拟建设碳基导电材料复 合产品生产项目,项目产能为 50,000 吨的导电浆料、5,000 吨导电塑料母粒以 及 3,000 吨碳管纯化加工。2022 年 5 月 8 日,公司宣布拟投资天奈科技西部基 地项目 30 亿,一期一阶段拟建设年产 5,000 吨多壁碳纳米管及 800 吨氢气,二 阶段拟建设年产 5,000 吨多壁碳纳米管及 800 吨氢气;二期拟建年产 10,000 吨 碳纳米管及相关复合产品生产项目。国外方面,公司通过 BVI 天奈设立的美国 天奈正在筹划碳纳米管及其相关复合产品生产基地,项目产能为年产 8,000 吨碳 纳米管导电浆料。

undefined

 

6.9、 中钢天源:五方面合理规划业务,金属制品领军企 业未来可期

2022 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6.91 亿元,同比增加 43.73%;归母净 利润 0.62 亿元,同比增加 122.18%;扣非归母净利润 0.45 亿元,同比增加 145.12%。知名永磁器件生产厂商,国内金属制品行业领军企业。磁性材料方面,公司 拥有 55,000 吨四氧化三锰(其中:电子级四氧化三锰 50,000 吨,电池级四氧 化三锰 5000 吨)、20,000 吨永磁铁氧体器件、5,000 吨软磁器件、2000 吨稀 土永磁器件生产能力。金属制品方面,公司具备年产能 70,000 吨。

业务规划清晰,公司未来可期。1)磁性材料及器件业务:到 2025 年,永 磁铁氧体器件产能规划达到 40,000 吨,稀土永磁器件产能规划达到 10,000 吨, 软磁铁氧体器件规划达到 20,000 吨,电子级四氧化三锰和电池级四氧化三锰计 划在原有基础上各新增 10,000 吨产能,总产能达到 75,000 吨,打造 3-5 个隐形 冠军产品;2)金属制品业务:金属制品产能由 70,000 吨扩至 100,000 吨,打造 2-3 个隐形冠军产品;3)新能源材料业务:在新能源领域加深多方合作,横 向拓展锂电材料+氢燃料电池相关材料,纵向发展原材料(矿)+磷酸铁+磷酸铁 锂、四氧化三锰+锰酸锂/富锂锰基材料、原材料(矿)+磷酸铁锰+磷酸铁锰锂, 低钴无钴/前驱体及材料+固态半固态电池材料、氢燃料电池催化剂+膜电极、金 属双极板;4)装备制造业务:打造 1-2 个隐形冠军产品;5)打造 1 个隐形冠 军产品。

积极推进股权激励,调动员工积极性。公司各级管理团队年富力强,具有资 深的行业背景以及丰富的管理运营经验。截至 2021 年末,公司共有研发人员 340 人,并拥有专利 339 项,其中发明专利 74 项,软件著作权 13 项。同时,公司 积极推进股权激励、员工持股、岗位分红、项目分红、科技成果转化等多维度的 中长期激励,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021 年 9 月 25 日,公司拟授 予 148 人股权激励,合计 1328 万股,占 2020 年末总股本的 2.30%。

*文章来源 未来智库

*侵权必删

学说平台,学说网,金融学说,道口学说,学说经济,五道口学说,清华五道口学说,清华学说,学说平台直播,学说会议直播,学说直播回顾,学说直播预告,学说ABFER直播,学说学者库,学说研讨会直播,学说年会直播,学说论文库,学说学者库

 

 

经典论文回顾
经典论文回顾
文章131
·
总浏览量10292
最新文章
更多
【IEEE Communications Society主办】第三届智能计算与下一代网络国际会议(ICNGN 2024)
杜金桐
4
浏览
【征稿-EI检索】第五届新型功能材料国际会议(ICNFM 2024)
杜金桐
14
浏览
智领未来 元启新篇|南京江宁AIGC与元宇宙产业发展论坛暨元宇宙供需对接大会成功举办
杨展
2238
浏览
前沿科技盛会:南京AIGC与元宇宙论坛引爆行业新风向!
杨展
33355
浏览
顶刊JDE | 外资冲击波下的质量危机!中国出口产品质量下滑是为哪般?
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
48
浏览
【EI检索】2024年第一届先进能源材料、能源器件与能源系统国际会议(AEMDS 2024)
杜金桐
15
浏览
热门用户
学术前沿速递
学术前沿速递
文章
300
学说观点
学说观点
文章
300
AIGC交流社区
学说官方
文章
240
未央网
未央网
文章
233
毕宣
中央财经大学
文章
185
王凯
T. Rowe Price
文章
181
热门文章
更多
经济学入门必读书籍有哪些值得推荐?
楚健
·
1185
浏览
绿色信贷能否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基于中国的准自然实验
创新研究
·
879
浏览
最新综述!AIGC到底是什么?都有哪些应用?一文尽览!
AIGC交流社区
·
766
浏览
研究方法 | 文献资料分析方法大全!收藏
周舟
·
762
浏览
数电票的26个问题,税局统一回复!
张俊熙
·
759
浏览
如果经济学家连股都不炒,那他们都在干什么呢?
李博
·
682
浏览
“特斯拉”打败了“星巴克”
张子瑞
·
670
浏览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分析方法
周舟
·
660
浏览
银行纷纷入局数字藏品赛道,什么信号?
李杨杨
·
629
浏览
会议预告|清华五道口绿色金融讲座第一期,邀您探讨“碳达峰碳中和——中国发展转型的机遇和挑战”
学术会议动态
·
3320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