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如何丰富我们的投资理论实践
霍华德.马克斯说:最大的投资错误不是来自信息因素和分析因素,而是来自心理因素,他详细列举了影响投资最主要的七个心理因素:贪婪、恐惧、自欺欺人、从众、嫉妒、自负、妥协。他给出的忠告是:认识它们。
因此之故,如果忽略了对人类自身心理与行为的关注与控制,势必如缘木求鱼,在投资研究上是不完整的,在投资实践中也注定坎坷。
初入市场的投资者通常会把重心放在分析预测或者建立系统上,但那些智者则很早就发现,心理与行为才是投资中近乎一票否决、不可或缺的重要变量。看对就算不是很难,但做对却难如登天,这两者之间的落差就是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范畴。
最早的行为金融学可以追溯到凯恩斯在1936年提出的空中楼阁理论,在他看来,股票价值虽然理论上取决于其未来收益,但由于投资者是非理性的,其投资行为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因而证券价格由投资者心理预期的合力决定,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充满了动物精神。
在上世纪80年代,行为金融学开始获得突破性进展,2002年,行为金融学的开创性人物丹尼尔·卡尼曼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他获奖的理由是:把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与经济学融合到了一起,特别是在有关不确定状态下,人们如何作出判断和决策方面的研究成果。此后,行为金融成为金融学中最活跃的分支,融合了心理学,实验经济学,是行为学及金融学的交叉学科,标志着人类在投资学领域正式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心理因素是人类欲望、目标和动力的基础,也是多种类型的根植于概念性幻觉、过度自信、情绪等人类错误的原力。这些错误与偏差贯穿整个金融界,影响着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分析师、和媒体,特别是在不确定条件下,这种偏差常常会较长时间违背常识甚至超越规则。而行为金融学就是研究这些认知偏差、心理偏差如何影响投资决策,从而影响资本市场表现,补足了投资过程中最重要一块拼图。
相比之下,传统金融学集中研究经典的资产定价模型,其一、假定投资者的行为是理性的,其二、假定股票和债券市场完全有效。但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并非是完全理性,市场也并非完全有效,信息纷繁复杂,金融市场跌宕起伏,人们不禁怀疑,非理性的繁荣与非理性的崩溃背后是知识、技术、能力的催化,还是人性情绪的鼓动?
行为金融学打破了两大传统假设的盲区:其一,传统金融理论假定人们的决策是建立在理性预期(Rational Expectation 、风险回避(Risk Aversion)、效用最大化以及相机抉择等基础上。但是行为金融学研究表明,人们的实际投资决策并非如此。比如,人们总是过分相信自己的判断,人们往往是根据自己对决策结果的盈亏状况的主观判断进行决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对理性决策的偏离是系统性的,并不能因为统计平均而消除。其二,传统金融理论假定市场是有效的,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理性的投资者总是能抓住每一个由非理性投资者创造的套利机会,因此,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幸存下来的只有理性的投资者。但行为金融学认为,在现实世界中,市场并非像理论描述那么完美,大量“反常现象”使得传统金融理论无法应对。
传统理论为我们找到了一条最优化的道路,告诉人们“该怎么做”,让我们知道“应该发生什么”。可惜,并非每个市场参与者都能完全理性地按照理论中的模型去行动,人的非理性行为在经济系统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不能再将人的因素仅仅作为假设排斥在外,行为分析应纳入理论分析之中,理论研究则转向“实际发生了什么”,从而指导投资者进行正确的决策。
*文章来源:睿远资金
*侵权必删
学术前沿速递
学说观点
AIGC交流社区
未央网
毕宣
王凯
- 1
-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