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控人怎么能不懂金融?——从行为金融学理解业务指标
行为金融研究
行为金融研究
带你走进“行为金融研究”——风控人怎么能不懂金融?——从行为金融学理解业务指标
传统金融学的风险管理理论,是结合自身的理论基础对金融市场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有关的假设理论,并经过严谨的数学公式演算,得出了科学严谨的理论依据,从而辅助做出正确的金融决策。
行为经济学家在此基础上,有效融合了心理学基础理论,运用金融投资人的行为分析,通过对投资人的心理变化做出详细的分析,得出有关的风险管理的影响,进而有效促进风险管理的发展,从而形成了行为金融学的理论。
在风控评价方面,行为金融学从风险度量和心理决策两方面提供了有效的评价方法,风险度量主要通过将金融资产定价,并评估市场参与者所能承受的最大可能的损失,并将之量化。
通过心理学的诸多特征来分析市场参与者的选择偏好和选择易变的特点对最终决策的影响程度和决策的稳定性,并将产生的结论引入到金融资产定价中来。
经过研究发现包括易感性、认知缺陷、风险偏好、遗憾厌恶、自控缺陷和趋利避害这些心理学特质都会对市场参与者的最终决策造成影响。
通过对借款者行为心理决策的分析,行为金融学成功地解释了传统金融理论中难以解释的问题和现象。因此,将心理学和金融理论结合中是一次很有价值的创新,将通过将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知识引进到了互金风控评价措施之中可以进一步的降低了借款人无法履约风险。
以某公司统计的征信数据举例,手机入网时长不足6个月的用户的逾期率要远远高于入网时长超过2年的用户,半年内经常变更城市(居住时间超过2月)的用户逾期率较高。
从表面上看手机入网时长和经常搬家和借款逾期是不相关的,但统计结果上看两者是密切相关的,而正是这种貌似不相关可以反映出一定用户行为偏好的数据却可以反映出用户真实的逾期风险。
而这一切又是因为什么呢?行为金融学对于研究金融决策与人类行为关系和规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人们总是自信的相信自己的判断是对的,或者根据主观判断来盈利和亏损做出推断。
而在信贷场景中,盲目相信自己的经济状况申请高额度的高风险人群;资质良好却认为自己压根不需要贷款的无贷客户。前者是非理性的风险客户,后者是过于理性的潜在客户,像这样的推断并非个例,并具有普遍性。
理论上,在充分竞争中,只有理性的市场参与者才能存活下来。但经过系列的时间证明,非理性的市场参与者也会能抓住市场的机会。
华尔街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大猩猩选股实验,一方是代表理性的基金经理,另外一方是代表非理性的大猩猩,双方在持有相同资金的条件下一起选择股票投资,基金经理们是采用理性的金融理论选股,而大猩猩则是通过投掷飞镖来选择股票。
但结果让人大跌眼镜,两组结果对比来看,盈利效果基本持平,甚至有的基金经理还不如大猩猩获利高。这个实验结果正是传统金融理论所无法解释的。
传统的经济学一般假设人们做出的金融决策往往是理性的。在这样的假设下,人们往往可以在权衡和分析下得出一个最优选择。而认知心理学认为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有一些信息是明确和可预测的。
另外还有一些信息是无法察觉和难以解释的,整个系统的运作受到了所有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人并不是完全理性,而是时而理性,时而非理性。
而行为金融学通过心理博弈的知识和理论纠正了这一问题,这就是行为金融学的价值。总之,行为金融学的出发点就是通过行为特征数据的统计,来判断对金融市场现象的影响。
在行为金融学理论中一般将参与金融行为的参与者定义为非理性或者非完全理性的,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一般的理性思维中,在做风控决策时一般是由贝叶斯规则进行决策的。
而这些市场参与者们往往喜欢采用简单粗暴的推断法来做决策,这种推断法并不总是有效的,个别人失败时对整个市场行为的影响尚不明显,但当整个群体中的非理性判断人群超过一定阀值,很容易产生羊群效应。
从而造成影响全局的错误选择结果,也正因与此,市场选择的结果也导致了这种非理性的不确定选择结果,因此需要引入更加有效的风控评价方法来进行判断。
而这种及其依赖于用户行为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我们会通过点赞和分享在看数来判断大家的感兴趣程度,在以后的文章中用案例的形式来展现,为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提供一些不一样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