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可而止”——对多阶段项目拖延终止时间的研究
1.摘要
In uncertain environments, project reviews provide an opportunity to make “continue or abandon” decisions and thereby maximize a project’s expected payoff. We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 continue/ abandon decisions in a multistage project under two conditions: when the project is reviewed at every stage and when review opportunities are limited. Our results confirm findings in the literature that project abandonment tends to be delayed; yet, we also observe premature termination. Decisions are highly path dependent; in particular, subjects are more likely to abandon after observing reduced project value, and abandonment rate is higher near the middle—rather than near the beginning or end—of a project. Interestingly, when reviews are limited, subjects are less likely to continue a project that should be abandoned. At the same time, subjects are more inclined to review again after receiving negative (rather than positive) news. Our data are explained well by a model that incorporates three behavioral concepts—gains or losses from comparing the project value with an internal adaptive reference point, sunk cost bias, and status quo bias. Our work suggests that more frequent reviews need not lead to better project performance, and it also identifies contexts in which outside intervention is most valuable in project decision making.
在不确定的环境中,项目评估提供了做出“继续或放弃”决定的机会,从而使项目的预期收益最大化。我们在以下两个条件下实验性地研究了多阶段项目中的继续/放弃决策:每个阶段都可以进行评估的条件下,和评估机会受到限制的条件下。
我们的结果证实了过去文献中的发现,即放弃项目的决定往往会存在延迟;但是,我们同时也观察到了一些过早终止的行为。我们发现,做出的决策高度依赖于路径;特别是在观察到项目价值降低之后,受试者更有可能选择放弃;并且,在项目中段,放弃率更高。有趣的是,当评估的次数受到限制时,受试者在做出选择时更加谨慎了。同时,受试者在收到负面消息后更倾向于再次进行项目评估。我们的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数据,该模型结合了三个行为概念——将项目价值与内部参考点进行比较所获得的收益或损失,沉没的成本偏差和现状偏差。我们的工作表明,频繁的评估并不一定会导致更好的项目绩效。我们的研究可以帮助确定在项目决策中外部干预最有价值的环境。
2.研究背景
在一个多阶段项目中,项目管理者常常通过评估项目来决定是否要继续投入。这种决策过程使得管理者能够更好地控制风险,以达到收益最大化的目的。但是,大部分管理者无法在最佳时机“喊停”,反而会拖延终止项目的时间。尽管已有大量文献证实了这一现象,但对于该现象背后的行为动机始终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因此,文章尝试通过实验经济学的角度,构建了行为模型,尝试对此进行探究。
3.实验设计与结果
实验者一共设计了32条路径,假设每条路径代表一个多阶段项目。具体路径设计如图一所示。被试者将对顺序随机的所有路径依次进行决策,各被试者之间相互独立。
在每个项目开始前,被试者将被告知这个项目回报的初始值、总的阶段数和每进行一个阶段所需要付出的固定成本。对理性参与者来说,放弃的临界点在项目回报等于总成本时,该时间点也被称为最优放弃点。
被试者一共分为两组,一组在每一阶段结束后都能进行项目评估,从而获得项目当时的回报,并选择是否继续;而另一组的评估机会有限(4阶段项目可以评估1次,其余多阶段项目可以评估2次),被试者需要在各阶段结束后,选择是否评估,选择不评估则无法获取项目在该阶段的回报,之后再选择是否继续。
在实验完成后,实验者建立了行为模型,并将三个行为概念加入模型中——将项目价值与内部自适应参考点进行比较所获得的收益或损失,沉没的成本偏差和现状偏差。
图一 实验路径设计 。实验一共模拟了32个多阶段项目,T为每个项目的阶段数。Path展示了各个项目在各阶段的回报,被试者可以通过项目评估获得某阶段的回报数据。每进行一个阶段,被试者都需要付出10的成本。
实验一:无限制评估
在实验一的条件下,被试者可以在每一轮结束后都得到一个实时评估结果,并选择是否继续。实验结果表明:
1. 有87.76%的终止决策相较于最佳叫停点延迟了;
2. 当观察到前期收益有降低时,被试者更容易做出“放弃”的决策;
3. 在项目中段,放弃的概率更高。
研究者将数据代入了行为模型中,并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到的分析结果显示,A、B显著,说明沉没成本和现状偏好是存在的,且影响较大。
图二 无限制评估回归结果
实验二:有限次的评估机会
在实验二中,研究者规定4阶段的项目有1次评估机会,其余多阶段项目有2次评估机会,被试者可以自己选择何时进行评估。实验结果发现:
1. 在同一路径中的同一时间点,拥有有限评估机会的投资者放弃的可能性更高;
2. 被试者更倾向于将评估机会用在项目的早期;
3. 当第一次评估发现下降后,被试者会很快进行第二次评估。
研究者将数据代入模型中,并进行了回归,得到的结果显示,相较于无限制评估组,有限制的评估降低了沉没成本和现状偏好的影响,而参考点依赖增加了。
图三 有限制评估组回归结果
4.总结
作者通过两组实验室实验和行为模型,探究了项目终止延迟现象背后的行为动机。文章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
1. 大部分的项目管理者会有延迟终止的行为,这是由于早期过分追求利益、现状偏好导致的;
2. 一旦察觉到亏损,或是项目进行到中段时,项目管理者会更有可能终止项目。这是由于沉没成本上升,参考依赖的影响加强;
3. 当只拥有有限次的评估机会时,延迟明显减少了。这是由于现状偏好和沉没成本降低了,而参考点依赖的影响加强。
文章打破了惯有的“评估越周密越好”的思维,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对企业项目管理提出了新的看法和建议。
*文章来源:行为金融实验研究平台
*侵权必删
学术前沿速递
学说观点
AIGC交流社区
未央网
毕宣
王凯
- 1
-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