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侪影响视角下创新社区中用户群体创新行为的形成机理研究

作者简介
焦媛媛,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与战略管理;
高雪(通讯作者),南开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
付轼辉,太原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
研究缘起
本文起源于研究团队对创新社区中用户创新行为的长期实践观察与理论思考。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诸多企业放弃传统闭门造车的创新模式,打开边界邀请用户参与企业创新活动,构建了创新社区(付轼辉等,2019)。Mahr和Lievens(2012)通过对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覆盖的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发现超过80%的企业建立了创新社区,这使一些企业取得了巨大成功,如星巴克的My Starbucks Idea社区在五年间获得了用户提供的15万份优质创意(Debaere et al.,2018);宝洁公司的Connect & Develop社区使企业的创新成功率提升了两倍并且降低了20%的研发成本(Huang et al.,2014)。然而在实践中,仍有许多企业没能获得期望的成果,失败案例或空壳社区比比皆是,如我国首个聚焦于3D打印技术的点客之家社区由于成员活动持续下降,没有新的创意产生,最终导致社区停止运营;众邦银行为了使顾客可根据自身需求直接参与金融产品的设计而创建了众邦银行开放社区,但由于注册用户的不断流失导致社区难以为继。基于此,学者们对导致创新社区成败的原因展开了大量的讨论,已有研究指出用户创新行为是体现用户创新具体产出的过程(王莉、金曼慧,2018),是用户开展创新活动的根本形式和展示创新成果的有效载体(Coussement et al.,2017),缺乏有价值的创新行为对社区而言是毁灭性的灾难(Debaere et al.,2018)。由此可见,用户创新行为是决定创新社区成败的关键,也是学界的重要议题。
然而,现有关于用户创新行为的研究均延续了早期基于线下情境对用户个体层面的探讨。由于创新社区将用户创新的形式由传统线下转变为线上,探讨和挖掘用户在其中参与创新所展现出的新特点具有更加重要的理论意义(Nambisan,2002)。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到Web3.0的全民互动时代,创新社区的兴起不仅使创新参与者由以往的领先用户扩散到更广泛的一般用户(焦媛媛等,2018),并且使以往松散的、孤立的用户变得可以自由沟通,共享创新信息、讨论技术问题并开展创新合作,共同对产品或技术提出新设想(Debaere et al,2018)。借鉴群体的概念内涵(Macionis,2017),创新社区的独特特征有助于促进用户个体组成“用户群体”,即为实现特定创新目标而组合到一起并形成互动和相互依赖关系的两个或更多用户个体。正如Anderson等(2014)研究表明,90%的创新活动都是由若干成员在互动过程中组成的群体共同完成,而并非由个体单独完成。因而,不同于传统线下情境中的用户个体创新行为,创新社区中相互互动的用户本质上会形成一种群体层面的用户创新行为。然而,目前关于“用户群体创新行为的内涵和维度是什么?以及创新社区中原本相互独立的用户个体为何聚集为用户群体进而激发用户群体创新行为?”等相关问题尚无确切的理论解释。基于此,本研究运用嵌入式多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六个创新社区的用户群体进行分析以找到上述研究问题的答案,并为创新社区的发展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
国内外基本情况
用户创新研究起源于Von Hippel教授(1976)提出“用户也可以是创新者”的革命性观点,其将用户创新定义为“用户对产品和服务所提出的改进方案或新设想”,此时所探讨的用户创新形式是企业与用户之间面对面的直接接触,用户之间是孤立、无交互的个体。学者们以用户个体作为研究主体分析了用户个体创新行为:其中,一些研究认为用户个体能够为企业提供新的创意,如Mahr和Lievens(2012)将用户个体创新行为界定为提供与产品性能、外观设计、可用性以及功能相关的创意;此外有学者指出用户还可以提供一些促进企业创新的信息或知识,如Cui和Wu(2017)将用户创新行为定义为用户在企业创新过程中传递信息、分享知识,以达到直接或间接促进创新目的的活动。由此可见,用户个体创新行为能够为企业提供直接创意以及间接的创新知识,通过这两种表现形式实现用户创新。然而,运用用户个体创新行为的相关研究难以准确地解释用户群体创新行为的内涵和维度。强调整体观的格式塔心理学相关研究表明,虽然群体由个体组成并依赖个体构成群体行为,但是整体并不等于部分之和,群体行为无法简单、机械地还原为个体成员的行为集合(Plotnick et al,2016);并且,James(2005)也指出“个体创新可能会受限于其自身的认知、经验、价值观,形成的创新内容具有主观化的特征,有时难免偏狭、盲目,而群体对某些创新内容的顿悟则是在群体成员的启发下不断涌现,成员之间在观点、思维、创意等方面相互碰撞”。因此,创新社区中用户群体创新行为的内涵及其维度仍有待探讨。
学者们对创新社区中用户个体创新行为的形成机理展开了充分探讨。其中,一些研究分析了用户个人特征和内在驱动因素对其创新行为的作用,如人格特质(Coussement et al.,2017)、个体动机和能力(Akman et al.,2018)、对社区的责任感(Kim and Park,2019)、个体积极情绪(付轼辉等,2019)等。同时,还有研究探寻了社区这一外部刺激因素的作用,如社区激励机制(王莉和金曼慧,2018)、社区政策保障(社区承担协调职责并提供正式政策)(Aksoy et al,2021)等。此外,也有学者发现了社区成员间互动的作用,如Ogink和Dong(2019)研究发现用户间的直接互动使得个体获得需求满足并促进其创新行为;Riedl和Seidel(2018)则揭示了用户通过观察他人从而树立良好榜样这种间接互动的重要作用。可以看出,上述研究基于用户个体、社区以及用户间互动这三种视角阐释了创新社区中用户个体创新行为的形成机理,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与此同时,已有研究注意到了创新社区中用户群体的存在,并针对群体创造力(王莉和任浩,2013)和群体智慧(吴增源等,2021)这两种用户群体创新能力的形成机理展开了探讨,但由于行为的形成受到能力、认知、动机、所处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复杂影响(李浩等,2019),因此与用户个体创新行为形成机理的丰富研究成果相比,仍需进一步探讨是否还存在除能力以外的其他因素促进了用户群体创新行为的形成。
此外,现有研究也未能回答“创新社区中相互独立的用户个体为何汇聚为用户群体”这一问题。社会心理学中群体行为的相关研究基于个体层面、社会层面和意识形态层面这三种视角对个体聚集为群体的原因进行了探讨(Couch,2014)。其中,个体层面的相关研究认为个体具有与他人建立联系的需求(Drury,2020),但由于个体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Hovland et al,1949),这一视角对于创新社区中普遍存在的用户群体现象的解释力有限;意识形态层面的研究关注国家的个人/集体主义价值观等(Couch,2014),这一视角难以对具体的社区用户聚集过程以及群体成员的心理变化进行深入阐释;而社会层面的人际影响则是探讨社会情境对个体汇聚为群体的作用,根据个体所处的社会关系来挖掘个体间相互作用对其心理或行为的影响(Couch,2014)。创新社区为用户沟通和对话提供了有效平台,用户间很容易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Akman et al,2018),进而产生人际影响。特别地,创新社区中的用户是基于对某一企业及其产品的共同兴趣和爱好自发地聚集在一起,用户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焦媛媛等,2018);并且用户还可以自由来去地参与任务、项目或会话,关系平等(严建援等,2019);同时用户之间可能是陌生人,也可能是现实人际关系在社区中的延续(Huang et al,2014)。这些特点均表明社区中用户间的人际关系具有其独特性,实质上构成了“网络环境下,有着相同兴趣、关系平等或对等、现实中认识或不认识的个体(焦媛媛和李智慧,2020)”所形成的同侪关系,而同侪间的相互作用会改变个体的观点、态度或行为(焦媛媛和李智慧,2020),即产生同侪影响。基于此,本研究尝试以同侪影响视角分析创新社区中用户个体汇聚为用户群体的现象。
理论贡献
第一,解构了创新社区中“用户群体创新行为”的概念内涵及其维度。以往研究聚焦于对个体层面的用户创新行为(Cui and Wu,2017)的探讨,但由于群体行为不能简单、机械地还原为成员个体的行为集合(Plotnick et al,2016),因此用户群体创新行为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尚不明确。通过嵌入式多案例研究,本文解构了用户群体创新行为的内涵,发现了其所包含的贡献创新资源、产生创新构想和实施创新构想这三个维度,并阐释了其独特性。基于此,本研究将用户创新理论的相关研究从个体层面提升到群体层面,弥补了现有文献对于“用户群体创新行为”的研究缺口。
第二,引入同侪影响视角揭示社区中用户群体创新行为形成的内在机理。已有研究注意到了创新社区中用户群体创新的重要作用(王莉和任浩,2013;吴增源等,2021),然而目前关于原本相互独立的用户个体如何聚集为用户群体并激发出用户群体创新行为的原因尚无确切的理论解释。本研究基于社会心理学中关于个体汇聚为群体的相关研究(Couch,2014;Drury,2020)并结合创新社区的具体情境,揭示了“同侪影响→群体认同→群体创新就绪→用户群体创新行为”的理论模型。基于此,本文引入的同侪影响视角是对创新社区中用户群体行为规律进行理论挖掘的新尝试与新探索,弥补了用户群体创新行为形成机理的研究空白,为后续相关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第三,提炼出“群体创新就绪”的新构念。本文借鉴消费者行为学中的“就绪理论”(Meuter et al,2005),将群体创新动机、群体创新能力、创新角色扮演、群体情绪状态这四种用户群体开展创新活动的准备状态提炼为“群体创新就绪”这一新构念。区别于聚焦消费者个体的就绪理论所包含的能力、动机、角色三个维度,本研究发现了“群体情绪状态”这一重要维度,并且在与工作群体相关研究进行对比时还发现了群体消极情绪状态对群体创新行为的影响存在权变效应。基于此,本研究将就绪理论从个体消费者层面拓展至用户群体层面,并对其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同时响应了王莉和任浩(2013)、吴增源等(2021)对于拓展用户群体创新研究的呼吁,并将其对群体创新能力的探讨延伸至群体创新动机等其他维度。
原文引用
焦媛媛,高雪,付轼辉.同侪影响视角下创新社区中用户群体创新行为的形成机理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22,24(1):165-176.
*文章来源:南开管理评论
*侵权必删








学术前沿速递

学说观点

AIGC交流社区

未央网

毕宣

王凯
- 1
- 2
- 3